吴兆琦,郑文学,陈永清
病例1,患者男性,62岁,主因“间断胸痛1月,加重1周”就诊,入院行胸片、心脏彩超、心电图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腹部彩超示脂肪肝、慢性胆囊炎,既往高血压病史17年,口服厄贝沙坦片150 mg qd,磺胺类药物过敏。患者于2019年9月17日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术,术中见右冠状动脉无明显异常,远端血流TIMI 3级。左主干无狭窄,左前降支无明显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中段以远可见心肌桥,收缩期60%~70%狭窄,远端血流TIMI 3级。回旋支正常,远端血流TIMI 3级。术中患者血压心率急剧下降,心律呈逸搏心律30 次/min,血压下降至70/50 mmHg(1 mmHg=0.133kPa),全身可见红色点状皮疹,考虑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吸氧、肾上腺素2 m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推,多巴胺500 μg/min持续泵入,给予胃粘膜保护剂及止吐药物,加快静脉通道补液,20~30 min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缓解,心率120 次/min左右,血压120/82 mmHg,生命体征平稳后安返病房,给予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持续静滴,多巴胺500 μg/min持续泵入,全天补液共2000 ml,2 d后好转出院。
病例2,患者女性,55岁,主因“间断胸痛半月,加重3 d”就诊,入院行心脏彩超示左房扩大,左房前后径36 mm,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49 mmHg,腹部彩超示脂肪肝,肾囊肿。于2019年9月18日行冠脉造影术,术中见:右冠状动脉及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各分支血管均未见明显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血管走形自然,分支清楚,造影剂消散迅速,远端血流TIMI 3级。手术结束时患者自诉恶心、腹胀不适,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10~120 次/min,腔内压50/30 mmHg,考虑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吸氧、肾上腺素2 mg、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推,盐酸多巴胺3 mg静推及1000 μg/min持续泵入、盐酸异丙嗪25 mg肌注,给予胃粘膜保护剂及止吐药物,加快静脉通道补液,患者全身出现皮疹,血压波动在60/40 mmHg,立即行右股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予温生理盐水持续灌注,同时给予去甲肾上腺素2 mg泵入。20~30 min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血压110/70 mmHg,心率110次/min,观察20 min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医护人员陪同安返病房后,给予氯化钠注射液1000 ml静滴,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静滴,多巴胺500 μg/min持续泵入,全天补液共2000 ml,2 d后好转出院。
病例3,患者男性,65岁,主因“间断胸闷、气短3年,加重6月”入院。患者于2016年6月2日早晨活动时出现胸痛不适,以剑突下为著,伴大汗,无气短、心慌、恶心等症状,休息后不缓解,就诊于我院急诊科。行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抬高,血常规:白细胞(WBC)9.95×109/L,肌钙蛋白、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均明显升高,凝血功能及血气分析未见明显异常。经心血管内科会诊后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收住院,行急诊冠脉造影术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中可见:右冠状动脉自1段末完全闭塞,前向血流TIMI 0级。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以及各分支血管均未见明显粥样硬化斑块及狭窄,术中开通闭塞处血管置于其远端,植入Partner3.5×36 mm支架于狭窄病变处,出院后规律服药。近6个月来患者自诉于天气阴冷时出现胸痛,持续数分钟后缓解,再次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心电图示下壁q波,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钙化伴关闭不全,血常规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0.91×109/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12.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203 pg/ml,既往糖尿病史1年,口服阿卡波糖50 mg tid。于2019年9月26日行冠脉造影术,术中见:右冠状动脉中段可见支架影,支架内无明显狭窄,远端血流TIMI 3级。左主干无狭窄,前降支近段可见散在粥样硬化斑块,未见明显狭窄,远端血流TIMI 3级。手术结束时患者自诉全身发痒、气短、恶心,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室率110~120 次/min,腔内压100/60 mmHg,且逐渐降低,考虑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吸氧、阿托品1 mg静推、盐酸异丙嗪50 mg肌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静推、盐酸多巴胺3 mg静推及1000 μg/min持续泵入,同时给予胃粘膜保护剂及止吐药物,加快静脉通道补液,患者全身出现皮疹,立即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深静脉置管予温生理盐水持续灌注,给予去甲肾上腺素泵入。20~30 min后患者症状较前明显缓解,血压110/70 mmHg,心率110次/min,观察20 min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医护人员陪同安返病房后,给予氯化钠注射液2500 ml持续静滴补液,2 d后好转出院。
过敏反应是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引起的,通过产生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抗体,当造影剂再次进入人体后发生Ⅰ型超敏反应,本文中有2例患者为首次接触造影剂,可能是造影剂和其他某种抗原的抗体有交叉反应,或是非IgE介导的过敏反应中,症状可在首次接触抗原时就出现[1]。过敏反应与免疫机制相关,难以防范,也易被忽视[2],我们需要识别高危人群:①严格把控冠脉造影术的适应证,充分了解术前情况。②详细询问病史,特别是过敏史及家族过敏史,除了药物过敏史外,食物过敏史也很重要,尤其是海产品过敏史,这些病史往往有预测价值。③掌握造影剂禁忌证,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状腺疾患的患者禁用。④需行碘过敏试验,虽然碘过敏试验有一定预测价值,但临床上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患者,皮试结果往往呈阴性[3],本文中的3例患者碘过敏试验均为阴性。⑤造影剂选择同样很重要,本文3例患者冠脉造影术中使用的造影剂均为碘克沙醇,是非离子型碘造影剂,非离子型碘造影剂已经取代了以往的高渗、离子型碘造影剂,对冠脉造影的患者相对安全[4],但同样不能忽视其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术中发生过敏性休克须积极抢救,要对患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做出迅速判断,如血管迷走反射,患者表现为大汗、面色苍白、头晕、呕吐,严重时可出现意识丧失,且出现血压及心率的降低,这些表现与过敏性休克类似,需及时判断以便应对,为帮助诊断速发型过敏反应,制定了诊断标准见表1[5,6]。
表1 诊断过敏反应的临床标准
过敏反应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包括皮肤粘膜、呼吸道、胃肠道及中枢神经系统。且皮肤症状不会作为首发症状出现,手术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状态,监测血压、心率、血氧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肾上腺素是治疗过敏性休克的一线用药,延迟给药可能会影响预后,通过激动α及β受体能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循环及灌注,也能改善呼吸道症状。在使用肾上腺素后,应继续评估患者病情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给予相应氧流量的吸氧治疗。过敏反应使得血管通透性增加及静脉回流减少,保障静脉通路,快速扩容,对抢救过敏性休克的患者来说是重中之重,保持收缩压能维持在90 mmHg,可选用晶体或胶体溶液[7],对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避免液体过量。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或西咪替丁)也是过敏性休克的常用辅助用药,同样还有支气管扩张剂(如β2受体激动剂及茶碱类药物)改善气道痉挛,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减少延迟复发症状,在急性期过后也可间断重复给药。
过敏性休克不是罕见的并发症,但在冠脉造影术中发生则十分危险。首先要能识别高危风险的患者,尽量避免这类人群接触造影剂,其次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在导管室内要准备好所有抢救措施,以便能第一时间抢救在术中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在抢救成功后也不能忽视造影剂可能带来的靶器官损害,及时复查肝肾功能,最大限度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