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时代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化发展创新路径研究

2020-12-22 06:37韩佳佳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滨州市文化产业黄河

韩佳佳

(滨州学院,山东滨州 256600)

滨州市地处山东省最北部,依托于黄河三角洲腹地,人文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黄河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为独具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众所周知,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文化产业发展已进入“文化+”时代。“文化+”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议题与创新思路,这种“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能够较好地解决如何将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起来的问题,也为破解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的瓶颈问题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1 滨州市发展黄河文化产业的优厚条件

1.1 滨州市历史悠久与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滨州市地处黄河入海口地区,沿着黄河流域,衍生出了河流湿地等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如黄河故道、黄河冲积岛、沿海贝壳堤等具有浓厚生态文化特色的自然景观[1]。在黄河流域的孕育之下,历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等等,这都为黄河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载体与丰富的资源。

1.2 各级各类文化政策为滨州市黄河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明确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弘扬社会主义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山东省“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方向,优化传统文化企业结构,壮大文化产业规模,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滨州市政府也积极相应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大力鼓励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3 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平稳加快,为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18年,滨州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640.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平稳向前发展[2]。2019年8月,滨州市被评为2018年“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城乡面貌越来越美,人们生活幸福感满足感较强,这都凸显了滨州市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和文化氛围,为独具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 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滨州市政府,滨州市文化局以及相关黄河文化企业的关注下,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发展前景不错。但在产业发展细节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突破式发展,具体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黄河文化产业规模小、完善的黄河文化市场及产业体系尚未形成

虽然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黄河文化产业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但从发展规模、层次、人民的需求来看,黄河文化市场及其相应的产业体系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集成化发展不够成熟健全、影响力不够大、知名度不够高,黄河文化产业并没有带来较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2.2 文化资源的深层次开发、系统产业链的打造力度不够,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释放

当前滨州市黄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程度不够理想,主要停留在最表层的文化旅游资源,缺乏对文化核心价值观念相关的深层次资源的开发,从而导致了文化资源整体的开发模式层次不够深入,出现了“有产业无文化”的现象,文化产业没有文化,就没有核心价值,相当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这是需要深入剖析与改进的问题。

2.3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文化特色品牌意识不强

目前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存在效益不高的问题,很多特色文化产品投入产出占比不高、文化附加值不高,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也存在内容空洞、产品雷同、效益不好的问题。就整个滨州市而言,一直缺少极具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品牌,难以让广大群众认识黄河文化时联想到相应的特色品牌,难以让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3 “文化+”时代背景下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发展创新路径研究

“文化+”或是“+文化”,是科技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理念是将文化产业同其他行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激活与唤醒不同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原有的产业都根据文化的特质与形态进行相应的变革,紧紧把握文化发展过程中“创意创新”主旋律,实现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增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发展进程[3]。根据“文化+”内在发展理念,立足于滨州市黄河文化发展现状及优厚条件,提出“文化+传承”、“文化+产学研”、“文化+品牌”、“文化+人才”、“文化+智慧旅游”适用于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创新路径。

3.1 通过“文化+传承”模式,深层次开发文化资源,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通过探寻历史遗留下来的黄河文化资源,挖掘、梳理、整合、并最终凝练出滨州市黄河文化核心理念和与其他地域不同的黄河文化特色。第一,提炼黄河文化内涵价值观。整合滨州市不同类型的黄河文化特色资源,如黄河文化遗产、黄河文化故事、黄河文化习俗,编纂黄河文化图书资料、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院,从中总结出体现黄河文化核心内涵理念的内容,进行有效地传承与发展。第二,甄选出最具滨州市黄河文化特色的文化故事,比如“孝”故事,神话传说故事等等,作为宣传与传承黄河文化的内容载体,同时也相应了“讲好山东故事,传播山东好声音”的文化政策导向。第三,充分利用已开发的黄河文化资源,进行行之有效的黄河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例如,充分发展滨州市黄河文化创意产业、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园、滨州市黄河文化旅游区细化升级建设,建立创意文化产业集群,提高整体效益。

3.2 通过“文化+产学研”模式,提高黄河文化的科技竞争力

首先,建立黄河文化企业与高校对接的合作委员会,实现学校、企业对学生的共同培养,促进学校的学科建设,为黄河文化企业输送对口的文化人才。其次,与高校合作组建产学研基地,配合协作,建立产学研创新应用平台,进行课题研究。基地与平台的构建应以黄河文化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基础,以经济杠杆为准则,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一体化,实现黄河文化企业与对口高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推动资金、信息、平台、人才等资源共享。尤其要加强黄河文化科研成果的转化,以黄河文化工艺品开发应用为例,利用丰厚的黄河文化手工艺品资源,如剪纸、泥人等,在高校内举办黄河文化创意作品设计赛会和展会,以及举办学生作品展等活动,并作为黄河文化手工艺品的一个系列主题。将高校黄河文化科研团队的手工艺品文化资源的研究真正转换成多种多样的手工艺商品,突破传统黄河文化手工艺品单一的形式,从而提高黄河文化的科技竞争力,扩大黄河文化的影响力与对外传播力。

3.3 通过“文化+品牌”模式,打造独具滨州特色的黄河文化产业品牌

根据滨州市内不同的黄河文化资源,培育滨州市黄河文化品牌,第一,要做到保护优先,实现滨州市内黄河文化遗产与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整体性保护,培育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品牌。第二,要挖掘深层次滨州市内黄河文化历史资源,完善优化黄河博物馆的建设,通过网络媒介与图书视频资源,讲好滨州市黄河文化故事,建设黄河文化内涵品牌。第三,举办形式多样的黄河文化会展,并积极在滨州市创办世界黄河文化博览会,推广黄河文化对外品牌;第四,结合滨州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现状,在黄河文化资源丰富地区如黄河三角洲地带,建立滨州市内黄河流域老字号文化展示区,创设黄河文化区域发展品牌。打造滨州市特色黄河文化品牌,凸显滨州市特色黄河文化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明确融合地域特色与市场需求的品牌特色;扩大品牌的国际影响,推动滨州市黄河文化国际化发展。

3.4 通过“文化+人才”模式,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

加强黄河文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着力打造充满生机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黄河文化专业人才制度体系。依照文化主管部门的相关政策,加大基层黄河文化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支持力度,奖励在各级文化艺术比赛中黄河文化相关的获奖集体和个人,同时积极探索一些重大文化工程、项目实施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保证最优秀的黄河文化人才能够被挖掘并发挥其才能,达到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即为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为滨州市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更适合的人才。除此之外,本地高校应当针对黄河文化产业制定有针对性、计划性的人才培养方案,落实到具体课程安排、人文素养教育等方面,培养出来的文化人才能够直接为黄河文化产业服务。

3.5 通过“文化 + 生态智慧旅游”,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首先,确定滨州市黄河文化旅游体系的设计与总体规划布局,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思路,不断拓展旅游文化经济发展空间,增强民众对旅游的获得感。其次,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智慧旅游,搭建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让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部整合上线[4],极大提高了旅游效率与便利度。最后,推进黄河文化大景区建设。充分利用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一批主题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多功能叠加融合、产业发展鲜明的旅游胜地示范点,使之成为滨州市发展的新名片,带动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对于经济社会的贡献度。

4 结语

在滨州市大力发展黄河文化产业、推动黄河文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然成为解决当前滨州市黄河文化供需矛盾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策略。在“文化+”时代,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融合多个领域,实现产业集群式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效益有效统一。本文虽然提出了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型路径,但由于数据统计不够完善,因此这些创新性策略还需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以便为滨州市黄河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建议。

猜你喜欢
滨州市文化产业黄河
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一中学啄春泥文学社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黄河』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滨州市一道中考题的探研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