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桃英,陶郁萍,刘兵强
(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2.黄梅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北黄冈 438002)
关健词:苦荆茶;地理标志产品;发展现状;对策
黄冈市团风苦荆茶品质独特,营养丰富,既可当茶饮,又可当药用。
苦荆茶最早见于明朝《本草纲目》一书中。400多年前,李时珍在大别山脉南麓的大崎山发现一味有趣的药茶,味道极苦,而山民们用它治疗肠炎腹泻、痢疾等肠胃病却“茶到病除”,《本草纲目》一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微苦、凉、无毒,浸酒、补腰脚令健,叶皮同用”。这味药茶就是团风苦荆茶,是一种稀有名贵特产的植物品种。进入中国近现代,苦荆茶被确认为是猫儿刺树的变种,直到1991年,当地才开始人工种植这种茶叶。2014年,团风苦荆茶被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其茶生产产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至2016年,当地已经种植了超过两万亩苦荆茶,每年产量达到了250吨。
1.2.1 品质特征
1977年,经湖北省植物研究所验证,团风苦荆茶系“猫儿刺树”变种。树高者3米,矮者1米多,分枝部位很低,主枝不明,全株呈塔形,叶片宽大深绿,有蜡质层,多角形的叶缘上生有3-4对小刺。苦荆茶的制作与一般茶叶相同,制成的干茶条索紧细,匀整洁净。香气纯正,滋味清爽、先苦后甘,极耐冲泡。
1.2.2 化学成分
苦荆茶含主要矿质元素:硒0.097ppm、锗0.02ppm、镁0.332%、钙0.543%、磷0.43%、铝<1.0mg/kg、铜<0.2mg/kg。含有机物质:茶多酚类8.28%、咖啡碱0.61%、黄酮素类15.56~36.56%、皂甙21.44%、醣类4~9%、氨基酸总量330~450mg/100g、维生素C 31.21~45.60mg/100g。经过检验,团风苦荆茶各项指标均略优于一般苦荆茶。经对叶内的化学成份进行检测发现,团风苦荆茶内含有丰富的黄酮(超过银杏11个百分点)、皂甙、生物碱和多糖等药用有机化合物,富含人体必需的钙、磷、钾、镁、锌等微量无机元素和具有抗癌作用的硒、消炎作用的锗等微量无机元素。
1.2.3 药效功能
苦荆茶内含有丰富、复杂的营养物质,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与药用功能。苦荆茶,亦名药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著述:“微苦、凉、无毒,浸酒、补腰脚令健,叶皮同用”。此茶归经,入脾、胃、肠、肺、肝,具有清火解毒,明目益思,提神醒脑,消食化积,凉肝散风,去脂减肥,降压、消炎杀菌等多种功效,对腹泻、肠炎、痢疾等肠胃病疗效尤其显著,对口腔炎、胆囊炎、结膜炎、咽喉炎、前列腺炎、皮肤病、头痛感冒等亦有较好疗效。
苦荆茶喜温喜湿,较耐寒,生长适宜温度在15~30℃,大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耐干旱,每年冬季施入基肥,喜肥沃的酸性土壤,不耐盐碱。长江流域可露地越冬,能耐-5℃的短暂低温。喜阳光,也能耐阴,宜放于阴湿的环境中生长。夏季需在阴棚下或林阴下养护。
团风苦荆茶产自湖北省团风县,团风县属沿江平原湖区,部分为低丘岗地,海拔高程为19~36米,地势平坦。团风县地势以大小崎山为脊梁,递以中低山区、丘陵、平原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呈平行四边形状,南部平原地势较低,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团风苦荆茶。
产品名称:团风苦荆茶
批准机构: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批准日期:2014年9月2日
公文文号:2014年9月30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质检总局关于批准对深州蜜桃等产品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4年第96号),对团风苦荆茶实施地标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湖北省团风县贾庙乡、杜皮乡共2个乡现辖行政区域。
相关标准:团风县地方标准DB421121/T010-2008《团风苦荆茶种植技术规程》
专用标志使用许可:团风苦荆茶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湖北省团风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团风苦荆茶的检测机构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3.1.1 1958年~1998年:艰难起步的40年
这40年可以看成是团风苦荆茶艰难的起步阶段,其发展比较缓慢,主要经历的是成功探索苦荆茶扦插育苗方法和艰难推出苦荆茶市场产品。1965年至1975年,在团风西冲大队进行扦插育苗试验,成活成树大约只有500株,并造成当时为数不多的苦荆茶大树由于过渡“偷枝”扦插而相继死去。1982年至1985年,在当时的国营大崎山林场再次进行扦插育苗,并取得成功,各地移栽培育成大树约2800株。1995年至1998年,由于政府号召推广,贾庙乡泉华山村集体建设成片茶园、总路咀镇余士山建设庭院茶园、陈策楼镇杜家陵村建设经济高效茶园,这“三大家”自己着手扦插育苗,1998年春育苗近10万株,为苦荆茶的大力推广打下基础。苦荆茶市场产品的推出,更是艰难。1958年~1990年,由于经济体制限制,经济基础薄弱、信息不灵通、市场意识不强等原因,再加上苦荆茶生产前期投资较大、见效慢、产量少、技术不过关等因素限制,使得团风苦荆茶始终没能开发出成熟的产品并推向市场。1991年~1998年,则是苦荆茶生产筹备的起步阶段。期间,一方面团风开始加强苦荆茶的宣传,通过在国家、省级有关重要杂志上刊登“苦荆茶”文章,通过“苦荆茶”成果展等活动,力求为苦荆茶的推出造势。另一方面,苦荆茶的技术开发备受重视,表现为苦荆茶技术开发成功申请到省科委“星火计划”、省政府“农业开发攻关项目”等方面的资助。1997年10月,通过在黄州胜利街“黄州商场”门前摆设摊位咨询和展销,苦荆茶树和茶叶终于实现了首次亮相。这次亮相,向市民充分展示了团风苦荆茶“从西冲一棵树到市场商品”的艰难发展历程,促进了社会对它的了解,苦荆茶开始敲开了市场的大门。
3.1.2 1999年~2004 年:备受重视的扩展期
从1999年开始,在科技人员、企业厂家、大专院校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团风苦荆茶的产业化发展进入快速扩展期,2001年初步形成农、工、贸相结合的产业化运作模式。这几年里,团风苦荆茶的产业化发展举措和成绩主要体现在:一是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了以团风贾庙乡泉华山村、杜皮烈士陵园等为中心的苦荆茶园基地,并且连片种植基地范围逐渐从贾庙乡发展到但店、总路咀、杜皮、回龙山等乡镇,总面积近2000亩。二是市场开拓受到重视。为适应产业化发展的需要,2000年成立了“黄冈市绿峰苦荆茶开发有限公司”,2001年又依托贾庙泉华村苦荆茶种植基地,成立了“湖北大崎山苦荆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全县苦荆茶产业的发展。三是推出了精包装标准茶品。2001年“大崎”牌苦荆茶商标成功注册,全县苦荆茶加工、销售市场开始理顺,基本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四是行业协会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2002年3月,在县科协的指导下,依托苦荆茶公司和贾庙泉华核心示范基地,成立了“团风县苦荆茶协会”。协会成立后,多次开展以规范化种植技术为主的交流和培训活动,逐步成为推动苦荆茶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主要民间力量。五是开始重视技术开发,进行了苦荆茶深度开发的系列尝试。主要体现在团风县科技局与湖北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等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进行了“苦荆茶叶细胞组织培育幼苗”项目研究、黄冈师范学院与黄冈绿峰苦荆茶开发有限公司协作研制成“苦荆茶系列饮品”并报审省、国家科技部、团风县科技局与武汉工业学院合作进行了“苦荆茶活性成分提取及应用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研究上。
3.1.3 2004年以后:问题凸现的困难期
面对产业快速发展,团风坚持“建基地、强管理、精加工、促销售”的原则,计划从2005年起的五年里,将高标准种植基地扩大到5000亩,购置制茶设备,加快制茶新工艺研发,提高茶叶档次和质量,加大深度开发利用研究,加快老叶利用攻关,开发袋泡茶等。但是据资深茶农和农业技术员介绍,团风苦荆茶产业化发展并没有延续2004年时的势头,相反正是从2004年起开始凸现违背当初产业化发展预想的现象和问题。据介绍,目前农户种植苦荆茶的积极性比较低,小规模种植农户甚至是以前重点培植的示范基地出现比较严重的“退植”现象,并且坚持下来的农户目前基本上处于自产自销状态,产业化发展初期建立的“龙头企业”未能发挥预想作用,苦荆茶的技术研究工作也未能在实践领域给其产业发展带来应有的支持作用,团风苦荆茶进入了产业化链条面临瓦解的问题凸现期,其产业发展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困境。
3.1.4 2014~至今:双强双兴的振兴期
根据团风县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地标产品产业化,围绕方高坪团风荸荠、谢河辣椒、团风射干、团风苦荆茶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加大基地建设力度,加快产品开发。截至2018年,苦荆茶种植超过两万余亩,年产量达到300吨,产值达450余万元。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保健意识的增强,苦荆茶的销售也逐步增加,尤其是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南方喜欢喝凉茶的城市,苦荆茶则是凉茶的原料之一。由于地理环境的特点,这些南方城市长期高温湿热,需要用凉茶来祛湿解毒、提神醒脑,深受人们喜爱,每年消费量以3%的速度递增,人均年消费苦荆茶达到1公斤,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黄冈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到2025年,将“三品一标”在同类农产品中总体占比提高至80%以上。大力推进罗田甜柿、红安苕、麻城茶油、黄梅禅茶、武穴佛手山药、蕲山药、叶路大蒜、团风苦荆茶、巴河莲藕做大做强,形成涵盖传统饮食、采摘观光、农耕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充分利用黄冈市特色中医药资源,引导和扶持医药企业加大中药保健茶、功能性食品、新资源食品、保健饮品、保健汤料、食品添加剂及其他养生保健用品等产品的开发,不断拓展丰富以中药为基源的系列延伸产品,满足群众绿色、环保和健康生活需求,做大做强黄冈大别山区食品饮料产业集群。
根据发展规划,计划在团风建立华夏幸福团风产业示范园。以生物医药、生物制品、健康与保健食品为切入点,利用华夏幸福强大的招商网络与产业运营能力,从全球范围内筛选、引进具有爆发力的特色企业和项目,力争到2022年实现大健康产业投资50亿元以上,产业经济总量80亿元以上;2025年实现大健康产业投资100亿元以上,产业经济总量150亿元以上,建成生物医药、生物制品、健康与保健食品三大产业集群。
3.3.1 “政府”的推动力没有得到持续发挥
在团风苦荆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政府始终扮演着推动者的重要角色,如团风农业局委托农业部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和湖北省农科院测试中心对苦荆茶的锌、锰、镁、钙、磷、硒、锗等有效成份进行了化验分析;2001年为促进产业化发展,政府给予了贾庙乡大崎山苦荆茶有限公司、连片种植基地以及苗圃园免征3年农业税的政策优惠等。然而,2004年后团风苦荆茶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开始退化,政府的推动力并没有展现出持续的效应。究其原因,首先,政府在确立苦荆茶产业化发展战略时,存在没有完全认清现实环境情况以及没有充分论证其产业化发展可行性的可能,从而导致力不从心。团风在号召大力推进基地建设,种植面积迅速扩张的同时,苦荆茶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没能及时给予产业发展应有的支持,其“市场”这一产业发展的牵引器始终没有展现出强有力的拉力,其原因显然涉及资金、人才、管理等多个方面,政府对此没有做好预计并在规划中没有明确保障措施,从而导致“产业化进程提速”后问题迅速凸现,政府力不从心。另外,政府在苦荆茶特色项目推进中的管理有待改进。主要是政府在推进产业化的过程中不是以“服务者”、“监管者”的身份去参与,而是以“运动员”的身份去主导,如政府部门通过立项主导了技术开发过程,这一参与方式不是不好,关键是这样的参与缺乏效益观念的约束,又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从根本上导致了技术开发的低效率。
3.3.2 “技术”的支撑作用没有真正得到体现
团风将苦荆茶列为特色产业项目之一开始大力推广时,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开发技术为支撑,随后虽然启动了一系列的技术研究,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转化利用而开发出有特色的产品。其中,与武汉工业学院(现武汉轻工大学前身)合作的“苦荆茶活性成分提取及应用研究”的课题研究成果于2005年6月10日通过专家鉴定,其研究成果应该说为苦荆茶粗老叶的开发利用及深加工开辟了新途径,然而,这一成果直到2007年5月才经合作双方协商同意授权黄冈永安药业有限公司进行转化、开发。这样的技术研究和转化速度严重拖累了苦荆茶用特色产品敲开市场大门的步伐,以至于广大种植农户在苦荆茶进入投产期后,迟迟无法见到收益而心灰意冷,坚持下来的大户,如杜皮乡於阳岗村十二组的周友波,至今仍停留在自行摸索制茶经验、自产自销的阶段。“技术”的支撑作用没有真正得到体现的另外一种表现是:一些关键性问题至今没有科学定论而严重影响苦荆茶被消费者认可。比如,苦荆茶在浸泡的过程中,会出现较重的蓝色现象,虽然经过相关部门的成分分析证实苦荆茶无毒,但是,这在视觉、心理、习惯上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它的接受,而调研中发现,这一现象的成因有的说是和泡茶用水有关,有的说是和制作过程中的温度有关,缺乏统一的、科学的定论。
3.3.3 “资金”阻碍了产业化推进的正常步伐
“资金”阻碍苦荆茶产业化发展的正常步伐表现在:其一,资金短缺。苦荆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一般苗木每亩需1000元左右,栽后三年才能见效,采摘加工一斤干茶需投入10-15元,因此,即使在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要扩展苦荆茶的种植、生产规模对农户来说难度较大。其二,资金的管理不当导致使用效率不高。在苦荆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各级财政、民政、科委、教委等部门据说每年投资金额不少于百万元,但是,却出现了龙头企业因不愿意或者无力承担开支而拒不参加展销会的情况,也出现了技术成果因费用问题迟迟不能转让、开发的情况等,这些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出现问题,反映其有限的资金在通过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保证重点、优化配置上仍有改进的空间。其三,资金来源单一。团风经济基础薄弱,政府在苦荆茶产业化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包括在资金的投入上,如团风科技局通过项目立项的形式与相关机构和科研单位开展了一系列的苦荆茶成分鉴定及开发利用研究。可以说,在苦荆茶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领域,是地方政府通过各种形式在投入资金,推动进程。但是,这种单一的资金构成形式,一方面注定其资金的投入量十分有限,更为关键的是,政府主导的资金投入,缺乏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的约束,容易因为政府官员的变动而缺乏连续性和监管效力,最终容易导致投入产出见效缓慢。
3.3.4 “人才”短缺限制了产业化的纵深发展
苦荆茶是团风独有的资源,其从“民间”走向“市场”,面临的是用新产业、新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在产品精加工和产品市场开拓等主要环节需要相关人才,但是,现实是从事苦荆茶开发工作的“人才”十分短缺。主要表现在:其一,目前坚持种植苦荆茶的农户数量开始迅速萎缩,并大多以年纪较大、不方便出门务工的农民为主。其二,技术攻关人才缺乏。除了与科研机构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外,广大农户可以在亲身实践中总结经验来改善苦荆茶加工工艺,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综合能力,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一代受到“打工经济”比较利益的驱动而没有选择从事苦荆茶开发事业,造成苦荆茶的生产加工至今停留在农户作坊式的生产阶段。其三,市场拓展人才缺乏。要用新的产业和产品去打拼一片市场,需要有敏锐市场嗅觉的人去发现市场需求点,并有能力凝结相关资源从苦荆茶这种独特资源出发,在有限的时间内开发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这个人”(可以是一个企业)还要有一定的市场号召力等,而团风苦荆茶的现状表明,广大的农户和“绿峰”、“大崎山”并没有做到这些。“人才”短缺限制了团风苦荆茶产业化的纵深发展。
3.4.1 当务之急:保留优质资源,坚持产业化发展之路
苦荆茶内含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其独特的保健作用与药用功能已经得到相关权威机构的检验证实,其资源的独特性和良好的利用前景勿庸置疑。面临目前苦荆茶产业化发展受阻,种植面积开始萎缩的现实问题,政府要继续扮演苦荆茶产业化发展的推动力量,当务之急是要稳定现有规模,坚信产业化发展之路。其切入点有:其一,做好优质茶园和强势茶农的统计工作,力求保留住这部分核心资源。在目前的困境下,小规模种植农户很难克服经济利益的诱导而坚守这一产业,并且,苦荆茶目前的市场吸纳能力,无法支撑团风苦荆茶种植规模的维持,可以在坚持优胜劣汰原则的基础上,有重点的保留住优质茶园和强势茶农,为苦荆茶产业化发展储备适量资源。其二,加强经济发展战略和形势宣传,强化农民自主创业意识,稳住各方对苦荆茶产业化发展的信念。目前广大农户对苦荆茶产业化发展的信心和热情已经减退,其原因主要是预期收益大打折扣,“打工经济”现期的比较利益主导了农民“博弈”的结果。对此,政府可以通过宣传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形势和战略,让农民体会到“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和前景,特别是要引导农民对“打工经济”所导致的“子女教育问题”、“老人养老问题”、“夫妻感情问题”等非经济的、长期的系列效应的认识,让农民能克服短期利益的诱导,激发其自主创业的热情,从而稳住各方信念。其三,从政策上给农户注入强心剂,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目前苦荆茶种植农户大都自产自销,维系下去比较困难,要想留住优质资源和信心,政府要想办法利用农业税优惠、特色产业补助、产品政府采购等方式,帮助农民化解资金、市场等方面的难题,做到从政策上鼓舞农户。
3.4.2 前导工作:认真审视市场环境,正确界定主导产业方向
团风苦荆茶目前的进退两难还表现在是否要坚持之前的产业化发展主导方向的问题上,即如何利用好苦荆茶资源的“独到之处”。在苦荆茶产业起步阶段,人们是围绕“茶”这一概念来做文章,且不说究竟是茶不好,还是包装不好,或者是市场营销没有做好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从这段并不成功的实践中去重新审视市场环境,找准市场切入点,正确界定产业发展方向。具体说来:其一,认真研究中国茶市场上优势品牌的成长历程和成功经验,弄清“茶”产品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态势,并结合团风的整体资源状况,正确评价先前主导方向的可行性。其二,注重收集市场信息,尝试开发苦荆茶“非茶”领域价值。苦荆茶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与药用功能,特别是其中硒的含量和黄酮的含量很高,在现期可以尝试寻找相关饮料、制药企业,进行营养物质、色素等的浓缩提取,来打通利用苦荆茶“独特之处”的新途径,为其产业化发展找准主导方向。
3.4.3 核心环节:突出技术开发的核心地位,确保技术支撑作用
无论是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主导方向,要将资源转化成产品,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因此,应将技术开发作为核心环节来抓,要确保技术的支撑作用。一是在意识上要强化技术的重要性,做到技术开发先行。团风苦荆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做过一系列的有关成分鉴定、物质提取等方面的尝试,但是在其规模化推广阶段,这些研究因不成熟等原因并没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预期收益的落空,也使得其产业化发展因缺少特色产品而受阻。因此在下一阶段,一定要在有技术支持的前提下再追求产业化发展速度。二是要注重建立稳定的技术开发合作关系。团风在开发苦荆茶产品转化技术的过程中,合作的单位涉及较多,不同的单位涉及的领域不同,但是因资金等原因这些合作都只停留在比较单一的领域和较短的合作期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作双方之间的信任度、依赖度,不利于通过长期的合作将苦荆茶的技术开发向纵深发展。三是要在资金上给予优先保障。要保证技术开发资金的优先、足额安排,特别是对已经成型、能支持产品开发的技术,一定不要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其支撑作用的延滞。
3.4.4 关键策略:丰富资金来源、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团风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短缺,在产业化进程中的大额开支,如技术开发,主要是由政府承担或者主导,这样的做法一是无法突破资金瓶颈的限制,尽快化解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很难保证资金使用的效益,因此丰富资金来源、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为此,一方面政府可以继续通过向省、国家相关部门争取技术攻关科研立项、争取建立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示范基地等方式去争取国家的项目资金支持或者是贷款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将招商引资与苦荆茶的发展相结合,用优惠政策等争取相关企业资金的注入,这样不但拓展了资金的来源渠道,增加了资金的支持力度,更重要的是将企业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同时引入到了苦荆茶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有利于推进苦荆茶产业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要探索有效的资金管理模式,确保有限的资金能发挥最大的作用。要把苦荆茶产业做起来,涉及的利益主体很多,政府、农户和企业,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技术、设备、市场等。因此,其资金的管理方式一定要能识别正确、关键的需求,要具备资金使用的监管能力,要有效益评价的约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