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巧娥
(浙江科技学院外国语/中德学院,浙江杭州 310023)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我国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日渐增多,国内茶文化旅游景区也吸引了不少外籍游客。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茶文化旅游景区开发商及相关负责人对于景点标牌的翻译也愈加重视。然而根据相关调查得知,一些茶文化景区的标牌译文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外籍游客的游览体验。为了改变这一问题,翻译人员需要对以往的景点标牌翻译问题加以分析,从中总结出相应的应对策略,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茶文化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口碑,同时在此基础上促进茶文化的推广与宣传。
目前,英语是世界范围内使用最为广泛的语言。为了方便外籍游客的参观与游览,不少旅游景区针对景点标牌进行了相应的翻译,当然茶文化旅游景区也不例外。详细而言,国内茶文化旅游景点标牌英译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
一般的茶文化旅游景区会分为公共服务区、停车区、游览区等相关区域,不同的区域将会有不同的景点标牌。这些景点标牌包括指示牌、标语等,不同的标牌给游客提供的信息也会有所不同,有些标牌为了提醒游客注意各类安全事项,有些标牌则是对周边区域的地域设置、功能分类进行相应的说明介绍。针对这些标牌进行系统化、准确化的英语翻译将会使景点变得更加“国际化”。当然,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茶文化景点的知名度。
针对茶文化旅游景点标牌进行翻译可以极大地方便游客的观光,使其根据景点标牌明确所要游览的内容,而不会在旅游完之后对茶文化、茶园等不明就里。精确的标牌英译会使游客对茶文化旅游景点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产生二次消费甚至多次消费的倾向。外籍游客很可能在游览过程中通过国外社交软件发布一些旅游感想,当然他们返回自己的国家后也可能像自己的亲朋好友推荐他们旅游过的绝佳场所,这些在某种意义上会形成“口碑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茶文化旅游景点有不少标牌涉及到传统茶文化,通过对这些景点标识语或标牌进行翻译可以有效向外国游客宣传我国茶文化。我国茶文化包罗万象,一些旅游景点会设置相应的展示区,以雕塑作品或其他形式向游客展示古代茶人、制茶技艺等内容。在不同的展示区会设置相应的标牌,比如“茶圣陆羽雕塑”等标牌。针对该标语进行翻译可以使外国游客站在历史的角度认识“陆羽”,并对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等产生一定的兴趣,这事实上从侧面对我国茶文化进行了推广。
就相关调查可知,不少国内茶文化旅游景点标牌的英文翻译存在不过关的现象。就一些外国游客反映,他们认为一些标语的翻译让人捉摸不清。事实上,针对这些旅游景点标牌的英译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问题:
某些茶文化旅游景区会根据游览内容的差异对区域进行划分,因而在针对一些茶树标牌进行翻译时,游客常常会发现同一种茶树在不同区域的译语有所差异,这导致他们会对这种茶树本身产生误解。事实上,这属于译者的翻译疏漏。很多译者在针对整个翻译项目进行翻译时往往未在整体层面上对译语进行核校,从而致使一些译语出现“一词多译”的现象。比如,“茶树”译为“tea tree”或“tea bush”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都是成立的,但是如果茶文化旅游景区的同一品种茶树同时采用以上两种译语,这就会使译语变得不够严谨,进而影响到游客的观光体验。
语法和拼写属于较为翻译中的低级问题,这与译者自身资质不过硬、态度不端正等有着较大关系。在国内茶文化旅游景点标牌的英文译语中,语法漏洞、拼写错误的现象也是频频出现。比如,针对某些警示性标牌的译文没有把握好英文时态,还有一些路标性、说明性的标牌则出现拼写错误等。比如,不发酵茶应该译为“non-fermented tea”,但有些译者在翻译时直接去掉了“ferment”一词的后缀“ed”,导致该词的意思也受到影响。再比如,一些译者在拼写时将“oolong tea”(乌龙茶)直接写成“olong tea”,诸如此类的拼写错误大量存在,这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避免的。
由于文化、语言等的差异,中英文在表达习惯上有着较大差异,很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就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比如,一些译者在翻译较难翻译的茶文化术语时直接采用汉语拼音的形式,却殊不知外国游客丝毫看不懂这种形式的译语。比如,一些译者直接将“茶禅四谛”翻译为“Cha Chan Si Di”,这使得游客将难以对我国茶文化及其背后的茶道思想产生了解的兴趣,从而影响到茶文化的传播。再者,一些译语存在较为明显的“中式英语”问题,译者未能站在目的语的角度进行翻译。比如说,译者将“浓茶”译为“thick tea”,而实际在英语中“strong tea”才是人们接受的译出语形式。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国内茶文化旅游景点标牌的英译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合格之处,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译者应该从这些问题着手,采取以下的英译策略:
首先,就涉及茶树、茶叶品种的标牌而言,译者应该对其进行统一化处理。比如常见的红茶应该译为“black tea”而非“red tea”。再比如说,“大红袍”既可以译为“Dahongpao tea”,也可以译为“Robe tea”,这两种方式皆是可取的,但针对同一景区的标牌进行翻译时,译者应该对其进行统一,选取其中一种加以运用即可。其次,针对指示性标牌进行翻译时,比如“出口”、“洗手间”、“入口”、“请勿触碰”等标牌应该按照统一的形式进行翻译,确保译语严谨规范。再者,译者应该对一些不太正规的网络翻译加以杜绝,并根据权威学者或茶学专家的观点对译语加以优化。
针对语法、拼写的错漏问题,译者同样需要严格审校译文。首先,译者可以使用文本校对软件对译文进行初次审校,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译者的翻译量,一方面可以提升翻译的工作效率。其次,译者应该从头至尾对语法和拼写再次进行审校,在发现问题后应该及时更正。需要注意的语法问题主要包括时态问题、单复数形式、形态转换问题等。检查拼写问题并非简单地查看字母的排列,而应该对标点符号、字体的形式(黑体、斜体)、大小写等进行校对,确保拼写准确无误。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译者还需要对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加以注意。首先,译者需要对译语背后的含义进行分析,确保用词不会触碰英语中的文化禁忌。比如说,“龙井茶”通常被翻译为“Longjing tea”或“Dragon Well tea”,这两种形式在茶文化文本或网页中都有所出现。但实际上,“dragon”一词在西方文化中表示“邪恶、不吉利”等含义,因而以“Dragon Well tea”来指代“龙井茶”会在某种程度上引起西方游客的心理不适。其次,译者还应该对英语表达习惯加以尊重,比如,“dense”、“strong”、“thick”在英语中都可以表示“浓”,但英语中的“浓茶”通常用“strong tea”表示,这是译者所需要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