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佳茗似佳人”主题茶艺编创实践

2020-12-22 06:37:31张丹丹刘龙钦陈荣平叶乃兴
福建茶叶 2020年2期
关键词:佳茗茶席建阳

张丹丹 ,王 丽 ,刘龙钦,陈荣平,叶乃兴

(1.福建商学院,福建福州 350014;2.武夷学院,福建武夷山 354200;3.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南平354200;4.武夷山香江茶业有限公司,福建武夷山 354200;5.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福建福州 350002)

建阳是闽北千年古县(古属建州)[1],是理学之乡、朱熹宋慈故里、建盏建茶家乡[2-4]。建阳的茶,从古至今就获得诸多赞誉。晚唐时期著名文学家孙樵,在《送茶与焦刑部书》中有云:“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品,慎勿贱用之。”可见建阳的茶,在唐朝中后期便已获得文人们的认可,并成为高雅却不失质朴的礼品。

建阳白茶中的小白茶又称“建阳贡眉”,是建阳茶中的珍品,属福建名茶[5]。以当地野生菜茶幼嫩芽叶为原料,不炒不揉,半晒半晾而成,其外形芽叶薄而瘦小,芽叶连枝,冲泡后茶汤清澈,汤感细腻、清甜鲜爽,韵味绵长、回味蜜甜……有“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之称。乾隆年间地方官员将南坑小白茶进贡乾隆帝御用,更被称为“贡眉小白茶”,以其品质高滋味绝佳深得朝野众人喜爱[6]。一些文人墨客、僧侣隐士也为之倾倒。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创编了“从来佳茗似佳人”为主题的创新茶艺,在我校及南平茶事活动中表演多次,填补了建阳白茶茶艺的空白,以供同行交流。

1 创作主题构思

茶之为人所好,不仅仅是其物质属性,以其味为人所赏,更着眼在其精神性[7]。中国的茶道精神“和、静、怡、真”,这与苏轼一贯主张的“求真”、“去饰”相契合。苏轼《薄命佳人》诗有“故将白练作仙衣,不许红膏污天质”之句,取自然天成之美,推赏真态真色天籁,而不喜人为之外饰,以为用红膏涂饰以求其美,反倒有污天质。宋人黄儒《品茶要录》云:“沙溪之园民,或杂以松黄,饰其首面,试时虽鲜白,而不能久。”蔡襄《茶录》云:“茶色贵白,而饼茶以珍膏油其面,善别茶者,以肉理润者为重。”可知宋代文人多以“真”为美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宋代文人风格独具的生活世相与生活哲学。“从来佳茗似佳人”,看重的正是佳茗之质美去饰的特点,建阳小白有“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之称,也正契合了这一品格,也正是本文创作的思路来源。

“从来佳茗似佳人”以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诗展开,虚构了作为诗人的苏轼与一建州茶乡女子喝茶品茗,以茗传情的故事。该茶艺融入建盏、建茶,在展示宋代文人生活世相与生活哲学的同时重点展示了建阳白茶文化。

2 茶艺主题简介

2.1 人物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眉州(今四川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苏轼的一生,足迹遍及各地,从峨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陲到岭南海滨。长期的贬谪生活,为他提供了品尝各地名茶的机会,也让他在沉苦之时保有一腔向上飞扬的胸襟,在贬谪之境不失敏锐乐观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他的生命之茶才能不间断地泡出诗意的芳香[7-9]。宋代文人好茶成风,苏东坡嗜之尤深,他的咏茶谈茶诗词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有关他与茶的轶事也很多。

茶乡女子,建州人。芳龄女子身材匀称,身着白色石榴裙,容貌艳丽,蕙质兰心,于建州壑源茶山中品茗,另有一位芳龄侍女相伴。

2.2 故事梗概

苏轼好友曹辅给自己寄来的建州壑源新茶,不禁使诗人想起14年前的那次建州初遇:那年春风十里,豆蔻年华……诗人爱建州茶,寻个空隙来了建州,在壑源乡间偶遇一山间品茗的茶乡女子,如出水芙蓉,冰肌玉肤,粉妆未匀,诗人心怦然悸动,女子亦然。于是约定10年后到此地迎娶,可一晃15年过去了,苏轼再也没来过建州,女子早已嫁作他人妇。于是诗人只能将这段感情寄托于诗词茶香之中,怅然地写下了千古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

3 茶艺要素的选择与设计

3.1 茶品

茶品选用当地特色茶品建阳白茶中的建阳小白茶。选茶时出于两种考虑,一是要符合主题。《从来佳茗似佳人》中诗人所赞之茶为建茶为历史名茶,选此茶具有代表性;二是,苏轼在本诗中将茶之同于美人香草,主张“求真”、“去饰”,赞美佳人非浓妆艳抹着意修饰,而是洗尽脂粉天然本色,所以选用之茶也需如此,而有着“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的建阳小白茶不炒不揉,自然天成正符合于此。

3.2 器

器为茶之父,明代许次纾在《茶疏》里讲:“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煮水茶壶选用老铁壶,铁壶可软化水质,使水软滑、甘甜。冲泡器具选用建阳水吉所产建盏,由苏轼饰演者演绎。建盏能够更好的保温同时软化水质,利于建阳小白茶的色香味浸泡出来,让观者真正领悟建阳白茶质朴的真谛。

3.3 背景设置

以文人书房以及云雾缭绕的壑源茶山为背景,通过落地的大幕布播放循环图片的形式展现。在背景前的舞台中央设置一个主泡茶席,由苏轼饰演者演绎。左方设置一个副泡茶席由茶乡女子演绎,舞台最右侧有一现场解说人员,整个舞台以泡茶席为中心呈对称结构,整个画面看起来协调、和谐。

3.4 茶席设计

茶席营造一个泡茶的氛围,为体现主题服务。主茶席选用棕色茶席布作为底铺,竹制长条茶席铺上,没有华丽的色彩和装饰,简洁淡雅,与苏轼一贯的审美理想相一致。茶席长约3米,配以布制跪垫,要求进行跪坐式表演。竹制茶盒用以盛放建阳小白茶、用以一大建盏泡茶,6个小建盏品茗、瓷制分茶器、折扇、茶巾、茶匙、水盂、铁壶及火炉置于右侧;舞台左侧置一个摆有字画架的书桌,书桌上铺笔墨纸砚。

副茶席选用白色茶席布作为底铺,绿色桌旗,用以体现清新淡雅的风格。茶席长约3米,配以布制跪垫,要求进行跪坐式表演。碟状建盏用以盛放建阳小白茶,3个碗状建盏用来泡茶品茗,茶巾、茶匙、水盂、铁壶及火炉置于右侧,左侧插上青翠欲滴的茶树枝条。

3.5 服饰搭配和音乐选择

茶艺表演服饰的选用以展现作品主题为目的,故苏轼选用白色兼天青色的宋朝澜衫与茶席色相搭,体现苏轼诗人身份;茶乡女子选用白色对襟襦裙,给人纯洁、淡雅一种飘飘欲仙之感;芳龄侍女着淡绿对襟襦裙。

背景音乐选用古琴曲《雨碎江南》,演绎出江南雨景的宁静安详。这首曲子贴合大众审美,却又有自身特色,旋律舒缓明快,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4 茶艺的编排与解说词

本套茶艺采用话剧和茶艺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共分三幕完成。

第一幕:诗人回忆

(落地的大幕背景设置:文人书房)苏轼饰演者演绎出场,坐立于主茶席中,小心翼翼的打开一纸包建阳小白茶,忽然心头一颤,看向了远方。

解说:宋代文人好茶成风,苏轼这位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嗜之尤深。今日诗人好友曹辅又给诗人寄来好茶——建州壑源新茶,诗人收到便迫不及待的想要尝一尝,打开最外层的一层包茶纸,建州壑源四字刺入诗人眼帘,不禁心头一颤——当年建州的初遇:春风十里,豆蔻年华……

第二幕:壑源品茶

(落地的大幕背景设置:云雾缭绕的建阳市壑源茶山)副茶席茶乡女子入席,坐定开始拿起汲水、烧水。

诗人起身走出茶席,遥看副茶席。

解说:诗人爱北苑茶,寻个空隙悄悄来了建州,壑源乡间,茶山上烟雨弥漫,茶芽为流动着的云雾所浸润。竟有位女子在这山水间如出水芙蓉,冰肌玉肤,粉妆未匀,诗人心头不禁为之一颤。

女子看向诗人。

解说:女子见一袭天青的衣衫,站在茶山与水潭之间,凝望着茶山上翻滚的云雾,如同一杆修竹,姿清逸、骨清绝,心,怦然悸动。

女子邀诗人入席,随着琴声起,礼毕坐定,开始泡茶。

4.1 涤器

将铁壶从火炉上取下,提壶将沸水冲入大盏中,后用分茶器将大建盏中的水分于一个个小盏中,润洗建盏,提高其温度。

解说:一泓清净之泉入建盏,汇天地之灵气,洗人心之陈杂,使茶香更幽,茶韵更远,人心更近。

4.2 赏茶

鉴赏干茶:一手拿起茶荷,观看干茶色泽,放于鼻端闻干茶香;然后交与苏轼,面向观众赏茶。

解说:芳华初展,建阳小白以当地野生菜茶幼嫩芽叶为原料,不炒不揉,半晒半晾而成,其外形芽叶薄而瘦小,芽叶连枝,有着“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之称。

4.3 冲泡

将7-8克小白茶拨入大盏中,首先温润茶叶之后,通过浸润茶叶,便于茶汤滋味更好的浸泡出来。之后悬壶高冲,使茶在盏中翻滚,芽叶自然舒展。

解说:静乳泉引水,甘露源清,清波潋滟。盏中的小白茶在盏中翻滚,茶叶自然舒展。看着盏中的云卷云舒,娴静与温婉,淡泊与大气在盏里随时光流转。

4.4 分茶

采用分茶器,将大盏中的茶汤分到各小盏中。

“山茗煮时秋雾碧,玉杯斟处彩霞鲜。”也许得益于建阳的“钟灵毓秀”,或许得益于建阳的“文风昌盛”,或许得益于建阳的“人文荟萃”,这些掩藏在建阳深处的的历史挥发进了茶香深处,岁月深处生长的越发灵性。建阳小白茶汤色黄绿清澈,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泉味与茶香,相和有妙理。

4.5 奉茶

将泡好之茶放入事先备好的奉茶盘,两位同样身着浅绿对襟襦裙的茶乡女子从左侧入席,由将茶品奉给各位评委。同时诗人与女子行礼,对饮。

解说:人间有味是清欢。小白茶品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咀嚼体贴之。

诗人再次轻啜一口茶汤,已然醉倒在茶香之中。

解说:诗人轻啜一口茶,温暖的春意从心底里开始弥漫开来,茶香中,身体渐次舒张、摇曳、禅心安详,心无一物,内心如兰花般芬芳宁静……

诗人问:此为何茶,为何如此清甜,韵味绵长,真是天然的真味啊。

女子说:此乃小白茶,在这壑源山水的滋养里茶自然生长,不炒不揉、半晒半晾而成。

诗人说:这茶像你,不施粉黛清水芙蓉,天然去饰,有冰雪之心性,美玉之姿质。

诗人与女子相互对望,各自行礼,女子退场,诗人回到主茶席。

解说:由于女子身段未足,诗人于是与此女约定,十年后定到此地迎娶,十年为限。可一晃14年过去了,苏轼再也没来过建州,女子早已嫁作他人妇。

第三幕:诗人写诗

诗人略有所思,回到主茶席,打开茶包再次演绎一遍茶艺程序。拿起一碗茶,一饮而尽。说道:

要是你在这的话该多好!

待我沏上一壶茶,与卿共饮到三更。

可惜不是你,在这桃花烟雨处;

诗人走到书桌前,拿起毛笔写下了《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这首诗。

解说:这样一段感情也大概只能寄托于茶香之中了……

仙山灵雨行云湿,

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日来投玉川子,

清风吹破武陵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

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

从来佳茗似佳人。

诗人些怅然看向远方:感谢那时你,陪我年少轻狂时。

5 从来佳茗似佳人的文化解读

5.1展示建阳文化为主题。八百年前,朱熹将他造诣高深的理学文化挥洒建阳,曾一度使“海滨邹鲁”、“南闽阙里”成为我国东南文化中心。宋代以来,历经元、明、清初,建阳的麻沙、书坊曾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出版的书籍播及海内外,被誉为“图书之府”,文风昌盛,书香弥漫建阳。朱熹、宋慈、蔡元定、刘火龠等人才辈出,人文荟萃。而作为表演茶艺将这些掩藏在建阳城深处的的历史挥发进了茶香深,通过演绎、渲达到宣传建阳茶文化的目的,同时也是对传统茶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5.2展示精“真”、“怡”的茶道精神,茶是山中高洁之物,“从来佳茗似佳人”,写的正是佳茗之质美去饰。通过诗人品茗写诗,展示宋代文人多以“真”为美的审美观念,体现了宋代文人风格独具的生活世相与生活哲学。

猜你喜欢
佳茗茶席建阳
The Cultural Export in the Opening Ceremony开幕式中的文化输出
茶席设计的研究综述
福建茶叶(2020年4期)2020-12-22 18:22:24
圣地茶都佳茗奉 乡村振兴遵义红
贵茶(2018年6期)2018-05-30 09:53:38
建阳:多措并举开展产业扶贫
红土地(2016年11期)2017-01-15 13:46:19
建阳区革命遗址修建纪念碑(亭)
红土地(2016年6期)2017-01-15 13:45:59
茶席:一种可以玩的艺术
茶博览(2016年8期)2016-10-20 02:51:54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
红土地(2016年9期)2016-05-17 04:31:44
建阳浑头林:深山里的一首歌
青春记忆
浅论茶席插花
茶叶通讯(2014年3期)2014-02-27 07:5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