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特征分析和建设实践

2020-12-22 15:51
关键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李 凤

(浙江万里学院 教务处,浙江 宁波 315000)

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其中,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如何真正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发展为中国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是“量大面广”的地方本科院校当前发展中的一道“必答题”。如何真正理解、认识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内涵并厘清、明确其外在表征,由此构思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路径,是基于实践、先于实践的“理论课”。

一、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内涵与表征

考察“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把握好“地方”“高水平”“应用型”3个关键词,“地方”和“应用型”为定性描述,是根基、是类型;“高水平”是定量要求,是目标、是实力。概括地说,“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该定“根”在地方、“生长”于地方、“成长”于地方,与地方共生共荣;应该定“位”在应用,人才培养生命力在于应用、科学研究源动力在于应用,彰显“应用”价值;应该定“标”在高水平,在服务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的贡献度上“有为”“有位”,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凸显地方特色,在全国地方应用型高校的参照系中综合水平位居一流。由此,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应体现出四个方面特征,即招生吸引力、毕业生竞争力、资源获取力、知识生产力。“四力”特征给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打上了特殊的印记。

(一)招生吸引力

招生吸引力是大学办学实力、社会声誉最直接的反映,也是大学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生源基石[1]。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所拥有的师资队伍、学科优势、专业品牌、就业质量、声誉影响等,都是新生填报志愿时的考虑因素。地方应用型高校应“读透学生”、“细分学生需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提供多通道成才途径,增加学习的可选择性和参与性;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呵护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并激发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让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并努力成才,赢得良好就业机会,等等,这些凝集形成了地方应用型高校招生吸引力,这是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之源。

(二)毕业生竞争力

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直接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也是用人单位、社会对高校评价的直接反映。实现教育增值,提升毕业生竞争力,让毕业生赢在终点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立身之本。一要突破研究型高校“路径依赖”[2],真正读懂社会需求,定“性”在行业,构建以行业性为主导、以专业性为主线、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二要以深化产科教协同、信息技术应用、国际化合作交流为三大突破口提高人才培养的契合度、适应度、达成度和满意度,集聚优势资源和要素实现内涵式发展、特色化发展、高质量发展。三要构建多主体、跨学科、多链条、全程化的产学研一体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行业关键岗位的核心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后,深化信息技术与应用型教育的深度融合,改造教与学的空间,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育人实效和受益范围,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持续发展的能力等。

(三)资源获取力

资源既是教育发生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高校与社会互动与交换的载体。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资源总量稀缺,内部资源结构同质性过强,外部资源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面向社会广泛获取办学资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资源转化成为高校获取社会资源的重要方式[3]。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必须将应用性科学研究实力转化为生产力,在“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过程中获取所需资源竞争优势。这是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强校之路。

(四)知识生产力

教师的知识生产力是高校的创新心脏,是高校发展的动力源泉。与研究型高校相比,地方应用型高校领军型人才匮乏,知识生产能力薄弱,高水平科技成果偏少。因此,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立足区域产业特色,促进师资与产业共成长,做实做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提升教师产业实践工程经验,在解决企业实际生产问题过程中提高知识生产能力。围绕产业发展的关键和共性技术问题做好创新团队研究方向选择和智库建设,以应用研究促进知识技术更新,培养学生以解决真实问题为导向的专业技能。这是地方应用型高校在知识社会中的硬核,也是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之力。

二、地方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探索与实践

地方应用型高校要精准寻位,释放办学活力,要紧紧抓住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学校管好三个关键,让课程实起来、管理严起来、教学活起来、学生忙起来、学科专业特起来、国际化强起来,让毕业生“香”起来。浙江万里学院(以下简称学校),长期致力于应用型大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切合自身实际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之路。2008年入选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15年入选浙江省首批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2017年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5年在浙江省分层分类考核评价中位列同类高校综合排名第二。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守应用型办学定位

2000年学校率先提出“本科应用型”办学定位,2010年提出了“创建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强校”的建设目标,“十三五”期间,制定了《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进一步坚定了“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核心,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释放学校办学活力,实施校院两级治理模式

学校实行校院两级治理模式:学校层面强化目标引领、院际协同、服务支撑、督查督促、业绩考核;学院是“人财物事”相统一的准办学实体,赋予机构设置权、用人自主权、薪酬核定权、学科专业设置权,实行四维的经费拨付机制。校院两级治理模式,让学院成为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参与竞争的主体,激发学院获取自主建设、自主发展的资源和能力,激活了学院发展内驱力,为学校注入了发展动力。

(三)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形成特色学科专业群

学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省市“海洋战略”“现代服务业”“临港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与需求,形成以“现代微生物技术与应用”“电子工程信息技术”“外向型经济”“文化创意”为核心的四大学科专业群。调整传统专业学院结构,形成了一个实体学院+虚拟产业学院服务一条产业链的学科专业集群。

(四)深化产科教融合,创新协同育人模式

学校重构学科专业组织形式、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整合学院师资团队、改革人事制度、协调创新应用和支撑引领的关系,建设产业学院和产业研究院。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共建了宁波市跨境电子商务学院、宁波市知识产业学院等13个产业学院,与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共建了宁波海洋生物种业研究院、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实现人才培养、应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应用,促进产业转型、解决一线热点问题,继而从一线进一步提出新问题和新需求推动应用科学研究革新以增加其社会价值。

(五)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成才需求,重构适应性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学科服务专业,专业服务行业”的原则,以能力为导向,重构三层次课程体系。做宽做实基础课程,基础服务专业,分层分类设置教学内容;做精做强核心课程,解决专业核心知识和能力,重组和优化核心教学内容;做活做特模块课程,突出行业适应性与交叉复合型,构建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的模块课程。设置了对接岗位能力、技能考证、创业实践、国际化学习、升学进阶、跨专业学习等六大特色课程群。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利用学分制,实施分类、分段培养,提供多样化课程体系和学习指导。

(六)以学生为中心,系统构建教学新机制

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从改教学环境、教师能力、课堂革命、评价方法、质量标准上,系统构建教学新机制。

改造教学环境。学校85%教室建成智慧教室,改造教学楼公共空间、学生宿舍研讨空间、食堂交流区域,营造处处可以进行交流互动、学术讨论、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校园环境。

提升教师能力。构建了教师“发展”与“评价”,“培训”与“职称”相挂钩的评价机制。设置“促进教学、提升科研、提高效能、服务社会、放眼世界、倡导健康”六大培训模块,制定“访问工程师”、“行业挂职锻炼”、“校企联合攻关”的阶梯型实践锻炼模块,形成了“分类规划、菜单培训、线上线下、同伴互助”培训体系。

开展课堂革命。重构课程内容,注重课程内容交叉性、前沿性、时代性,以问题引导、项目驱动和案例演示设计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教学、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4],增加课堂教学互动,发展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即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能力。

改革教学评价。健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反映学生学习成效作为评价内容,实行多元化评价,如课程小论文、调研报告、实验研究报告、创新方案、学习创作等。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增加课程作业的挑战度,要求“一课一展”。

健全质量标准。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和“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包括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水平、学校提供发展机会和锻炼平台等。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对毕业生各项素质的满意度,包括综合素质评价、实践动手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等。

(七)严格学业指导与管理,营造勤学善学乐学氛围

加强学生学业全过程指导,全面实行班主任制度。严格学生学业管理,实施学业预警和留级制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学习,驱动学生挑战学业难度,面向全体学生实行荣誉学士学位制度。荣誉学士学位是通过多维度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和特点进行考察,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每位学生朝着自己所擅长的领域发展。

(八)推动国际化开放发展,构建双向融合路径

学校借鉴先进办学理念,引进国际师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管理质量标准,创新教学方法。与英国诺丁汉大学联合创建中国第一所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与汉堡设计与传播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共建“2+2”中德设计与传播学院,与捷克克拉洛韦大学合作成立捷克语言文化中心,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并携手组建了“一带一路”商学院联盟。走出去办校区,在德国成立浙江万里学院汉堡校区,建立中德企业合作实践教学平台,为中德两国企业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国际化人才。

三、结语

大学是高度理性的组织,必须在理性的价值引领下找到符合其规律的发展路径[5]。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打造高水平进路中,要聚焦“四力提升”,效率优先,特色发展,不追求大而全,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做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自觉选择,学科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相契合,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科学研究与地方转型升级相支撑,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好”、应用型研究水平“高”、社会服务能力“强”。

猜你喜欢
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留白”是个大学问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