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经学研究七十年”高端论坛述要

2020-12-22 15:41
关键词:山西大学诗经教授

在“五四”运动100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全面回顾与总结百年来《诗经》研究的现代化历程、问题与经验,在古与今、中与西的交流互鉴中思考中国经学阐释的民族特色与世界价值,并探索新时代诗经学研究的新思路,山西大学文学院、国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诗经学研究七十年”高端论坛。

论坛于2019年12月17日在山西大学会议中心第四会议室举行,特邀河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李山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深圳大学郭杰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邵炳军教授,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山西大学刘毓庆教授,山西大学郭万金教授作主题发言。山西大学副校长殷杰教授、文学院党委书记葛振国应邀出席并致辞。会议由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郑伟教授主持。

本次论坛围绕“诗经学百年历程与新时代展望”“经学阐释与文学阐释之关系”“域外诗经学研究相关问题”等议题展开,共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诗经学会会长王长华主持。四位与会学者依次发言。赵敏俐教授作《论<诗经>嗟叹词和语助词的音乐和诗体功能》报告,就嗟叹词的产生、诗体构成意义以及语助词的多功能音符作用进行深入分析。赵教授认为:《诗经》是歌唱的艺术,其语言的应用,首先是为了情感的表达和歌唱的需要。从歌唱的角度,需要特别关注《诗经》中的嗟叹词和语助词两大类型,它们在中国早期诗歌中均承担着重要的音乐功能和诗体功能,在声音的组合与四言诗体的建构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早期诗乐一体的角度出发研究《诗经》中的嗟叹词与语助词,不仅对其有更深入的探索,而且使研究者对中国诗歌体式发展演变产生了新的认识。李山教授就新近出土文献“安大简”发表自己的观点,认为“安大简”存在着部分抄写上的问题,提醒学者合理处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之间的关系,传世文献的价值不可轻易推翻。刘毓庆教授作了题为《〈诗经〉训诂学盲点与误区》的学术报告,认为百年来中国诗经学研究在文献、训诂和考据学方面推进缓慢,还没有走出清代考据学的认知范围,并且在阅读中常有误读。刘毓庆教授根据《安大简》前后内容及相关文献对比,提出《安大简》或不是抄本而是凭记忆写成的,是否作为善本确实有待商榷,并与其他专家结合生活经验、阅读经验讨论了“溯洄”“溯游”、《蒹葭》是否为爱情诗等基础却悬而未决的认知问题。最后,郭万金教授对《诗经》研究的历史发展进程及文学文献研究方法做了汇报,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诗经》研究的成果是可喜的,近年来研究数量呈指数式增加,研究技术方法越发多元,但研究质量却无显著提高,学界亟须重视。同时期望新一辈年轻学者踏实学习,勇于承担承前启后的学术使命。

第二阶段由学会副会长赵敏俐教授、李山教授主持。王长华教授围绕《诗经》文化研究的相关问题展开说明,认为当下诗经学研究存在着过分重视方法论的问题,而忽视了对《诗经》具体问题的深入探讨,认为应当厘清“文化学研究”“文化研究”“文化学者”“文学学者”等问题,找准自己作为一个“文学学者”而非“文化学者”的定位。郭杰教授作了题为《孔孟孝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的报告,郭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农业文明,在千百年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风貌和民族特征。在社会伦理方面,“孝”的观念居于根基性、核心性的重要地位,并进而辐射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他从伦理内涵、历史渊源、当代意义三方面探讨孔子、孟子关于“孝”的思想理论,认为孔孟“孝”论的伦理内涵在当今依然充满了丰富的“抽象意义”,是留给后人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科学总结和合理继承。上海大学邵炳军教授做了《“诗礼文化”研究及反思》的学术报告,邵教授认为:在“五礼”“五伦”定型化过程中,周人通过建构“诗教”“礼教”“乐教”体系而逐渐形成“诗礼文化”,经由历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至民间的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论坛最后刘毓庆教授作总结发言,刘教授表示:站在《诗经》研究七十年的时间节点上,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发表个人研究成果,相互交流观点,共同就《诗经》研究重大问题、前沿课题展开严谨而深入的研讨,为推动《诗经》研究进一步深化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次论坛参会师生众多,会场气氛热烈。整场会议报告产生了非常好的学术交流效果,开阔了参会师生的学术视野,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猜你喜欢
山西大学诗经教授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山西大学区域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简介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脱靶篇
捧杀篇
“取舍”篇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