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00)
我国民航业的不断壮大,给空乘从业人员和空乘在校生带来巨大发展机会和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空乘从业人员因工作超负荷、旅客挑剔与纠纷、职场晋升等问题感到身心俱疲,而空乘在校生因近年来开设空乘专业的院校数量激增,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加上航空公司“高标准”的用人要求、漫长的招聘周期和复杂的筛选流程等问题也提前表现出了明显的焦虑和担忧,一定程度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生活状态。身心健康是我们工作和生活所追求的最终目标之一,可现实职场和就业的巨大压力已较大影响甚至威胁到空乘从业人员和空乘在校生的健康生活。
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不仅是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合格空乘人员必备重要能力之一。
课程是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民航服务心理学》是空乘专业核心课程,旨在通过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服务水平。但目前关于本课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体系化内容构建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上,对空乘学生实际和即将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关注甚少。当下,如何通过《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压力,积极应对压力,获得相关的成功体验和经验,做好心理保健和建设,通过提升学生抗压能力提高学生竞争力和就业率,是空乘专业人才培养急需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2019 年国家空乘专业教学标准中已将《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纳入核心课程之列,可见行业和教育部对该课程的认可和重视,但是我们的院校在认知上还没有跟上,很多院校还认为该课程是科普性的理论课,有的还采用大班宣讲式的教学形式,认知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削弱了本课程该有的教学效果,使我们的人才培养大打折扣。
民航服务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是用心理学知识理论深层解读和解决民航服务中的问题。但在课程总体设计过程中知识框架较零散,缺乏对民航行业工作领域的典型心理特征的提炼和深入研究,与航空服务专业的工作情境联系不紧密,知识框架缺乏体系化和专业性。
应用心理学的学科交叉特征决定了《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知识的跨学科性。据了解,目前担任“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教学的教师一般有两类:一类有一定民航服务经验或企业管理基础,但欠缺心理学背景,导致课程教学往往仅凭自身经验发挥,授课内容缺乏专业性、完整性、系统性,对心理学理论缺乏深刻解读,更无法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生活和工作;另一类是有着扎实的心理学科基础,但缺乏一线的行业实践经验,课程教学多体现为枯燥单一的理论讲授,很难将心理学理论与民航服务有机融合,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就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心理学的学习与民航典型工作任务等缺乏关联,学生无法在工作情境中深化认知,无法在解决民航工作实际问题中获得理论与实践的认知统一,无法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构建服务心理学应用知识能力体系,更无法实现“寓教于乐、寓教于学”,这也就是不少学生始终感觉心理学的学习和实践应用始终“隔层纱”的根本原因。
《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旨在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养,对学生的心理健有着保障作用,对学生的心理建设有引导作用,还附加提升学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但是《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课程建设还任重道远,基于抗压能力提升的高职《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显得必要而又及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主题“压力民航服务心理学”进行搜索,共有13篇文献,但内容都不涉及“压力”,多是课程内容体系构建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以主题“空乘压力”进行搜索,共有55篇文献,包括期刊论文、会议文章和硕士论文,其中绝大部分也是对课程和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以关键词“空乘压力”进行搜索,“0”篇文献。
与本课题有较强相关性的文献有5篇,分别概述如下:
来自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空中乘务学院张瑞老师的《空乘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研与对策分析》,文章针对飞行学院2009级和2010级空乘专业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现状调研并进行分析,为该院制定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对策提供理论参考。研究发现空乘学生排前3位的压力源为:人际关系、情感问题和就业压力,其次依次是学习压力、环境压力和经济压力;学生应对压力以同龄人倾诉为主。
来自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的文章《空乘人员工作压力源与职业枯竭状态及其关系研究》,通过对447名空乘工作人员工作压力源和职业枯竭进行测量,对空乘人员的工作负荷、人际关系、职业发展、工作家庭四种工作压力源以及职业枯竭现状进行了初步了解,并对工作压力源与职业枯竭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南京旅游职业技术学院狄苏老师的《提升高职空乘专业学生抗压能力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文章分析了空乘从业人员的压力来源,阐述了培养空乘专业学生抗压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策略:正确认知压力并学会缓解压力的一些具体方法。
中国民航大学管理学院陈秀瑾老师的《空中乘务员的工作压力管理》,从6个方面(工作条件、角色定位、职业发展、素质要求、压力认知、压力承受力)分析了空乘人员压力产生原因,并从个人(如改变认知、技能提高、寻求他人帮助等)和组织(员工援助计划“EAP”)层面提出压力管理策略。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黄敏老师《空乘方向落聘学生的心理调适方法》,分析了空乘方向学生落聘的具体原因,并从自我调节、学校和家庭支持三个角度总结调适方法。
从同类研究现状来看,大家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课程体系化内容构建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探讨上,对空乘从业人员和空乘专业学生实际和即将面临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关注甚少,研究成果非常有限。有关提升空乘专业学生抗压能力的《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相关方向研究既具现实指导作用,又具理论填白意义。
基于抗压能力提升的高职《民航服务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正视空乘从业人员和在校生的实际承受巨大压力的现实,找出市场与行业潜在的心理诉求,推行相关课改,将课程与行业需求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增强了课程的实效性。通过引导空乘在校生正确认知压力,积极应对压力,提高学生抗压能力,让学生身心健康的学习和生活,也为行业培养和输送适应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