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俊浩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 350117)
茶文化一直围绕着人们的生活,中国人喜爱喝茶,品茶能使人心平气和,茶文化元素与中国画能够相契合,当代画家也常以茶为表现主题,表达所思所想,借景抒情,茶画的发展进一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中国是最早种植茶树的国家,茶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也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文化发源于唐朝,流行与达官众臣、文人墨客之间,那时候文人墨客喜爱以茶会友,画家常以茶宴作为创作题材。宋代以来,茶树的广泛种植,茶文化走进了民间百姓的生活,饮茶渐渐成了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人们发现饮茶具有醒脑、提神、健脾、清肠等作用,甚至长期喝茶有治疗疾病的功效。[1]茶文化传承至今,发展和普及迅速,人们常用泡茶的形式来接待客人,表示对客人的尊重,成为一种风土人情。
在中国,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茶给人以一种奇特的感觉。茶文化包含物质内容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2]茶文化元素的内涵体现了“雅”和“静”,也是茶与中国画在艺术生活中的体现。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一直影响这我们,成为了我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这种茶文化背景的影响下以及当今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品茶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当今,越来越多的工笔画家不仅喜爱品茶,也常以茶为创作题材,进一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情感。
茶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很快,中国传统工笔画以茶为创作题材也有很多,两者很够较好的融合形成比较独特的艺术形式。茶与中国画结缘,在时代发展和变迁中也能够慢慢传承下来。在唐朝时期,茶文化开始活跃起来,工笔人物画兴盛,常常描绘人物的活动来表现画面的主题,其中就有以描述茶事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画,以此记录人们的活动神态和动作。
在唐朝,集会作为重要的社会活动之一,茶事也出现了在集会的活动上,文人墨客有品茶的嗜好并以茶事为创作题材。研究相关史料发现,现存最早的表现唐代茶事的绘画是《萧翼赚兰亭图》,画中萧翼为李世民从辩才中骗取《兰亭序》书法作品的故事。画面左侧部分描述客来煮茶的场景。此外,唐代以茶为创作题材还有《宫乐图》、周昉的《调琴啜茗图》、五代时期的《乞巧图》等。唐、五代时期茶画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宋代时期,茶文化更加兴盛繁荣,在茶的制作技术上还有器皿有了稳定的发展,百姓常常饮茶,贵族统治者也爱好茶事活动。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以茶事为创作的绘画形式也渐渐多了起来。除了在工笔人物画可以看见一茶事题材为创作内容,在山水中也能看到,茶画大发展更近一步。这时期茶画有宋徽宗的《文会图》、刘宗谷《瑶台步月图》、刘松年《撵茶图》、《斗茶图轴》等。茶文化进入元明清时期,茶画的内容表现也越来越丰富,形式多样,元代茶画有何澄《归庄图》、刘贯道《消夏图卷》等。明代周翰《西园雅集图》、许至震《衡山先生听松图》、唐寅《琴士图》、《煮茶图》等。到了清代有萧云从《石磴摊书图》、石涛《墨醉图》、吕焕成《蕉阴品茗图》、戴本孝《平台幽兴》、黄慎《采茶翁图》等以茶为题材的国画创作。茶画历史久远,从唐朝兴起一直延续到今天,茶画随着时代的变迁也进一步得到发展和传承,茶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一定的价值。至今,通过继承和发扬,以茶为题材的工笔画创作也变得愈来愈多。
中国画与茶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从文化方面来分析,茶文化价值的提高得益于中国画有着丰富的内涵,不仅提高了艺术价值,同时也提高了使用价值。茶文化在中国画创作的影响下,进一步提高了文化艺术地位。[3]反之,茶文化为中国画创作提供了素材和不一样的绘画表现形式,中国画的鉴赏价值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的欣赏价值。以茶为创作题材的中国画深受海内外艺术者的喜爱,有利于茶文化在国内外的宣传,也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让中国文化走出世界,屹立于世界文化之中。此外,通过茶画创作,不仅记录了茶文化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中国画对茶事内容生动准确地描绘,具有真实的依据,可以作为研究茶艺的重要史料价值。总之,茶文化与中国画创作的相互融合,丰富了中国画创作本身的价值内涵,具有一定的艺术美,也有利于中国画艺术的推进和发展,让中国画与茶文化的价值最大化。
茶文化理念的不断向前发展的,茶文化元素是其重要的基础,茶文化结合中国画,表现出画中有情的理念。[4]绘画之人通过品茶,感悟茶文化元素的内涵,注重饮茶周围的环境,对情和景有所感,注重绘画表现方法和技巧,创作属于带有情感元素的中国画。
茶文化具有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和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画家注重品行,同时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画画可以使人静心。饮茶同样要有高洁的品行,在品茶时内心表现出心平气和,更好地感受茶的韵味。文人墨客在品茶的同时借茶为题材创作出带有个人思想情感的中国画。元代时期,许多文人雅士隐居山林,他们以绘画来表达心境,用品茗来寄托人生。如刘贯道《消暑图卷》表现了园林品茗的风雅生活。在画中的方案中心处,可以看到一个荷叶盖罐,还有露出半边的汤瓶和盏托一摞,属于品茶所需的器皿。在虚景的屏风画中,画面左侧部分有一个小方桌,桌上有茶盏并盏两幅,倒扣的茶盏一摞,另外有一个食盒、注碗、注子、荷叶盖,桌旁有一具风炉,有一童子在拿着铫子的长柄在煎茶。实景中主人右手轻拈拂尘,拂子有驱蚊的作用,持此而“书斋添道气”,有清雅之境的感觉。因而,画家通过品茶,运用茶化的元素,寄情于景,创作出具有思想情感和内涵的中国画。
“留白”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以表达画面的意境。清代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的:“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5]留白可以形成艺术审美的境界,画中虚与相生相发,可以产生神妙的意境。“留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一种“无”的体验,可以给观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品茶时,入口微涩而后回甘,留给品茶人是无穷无尽的韵味。茶作为茶文化的载体,可以提高人们的修养和精神境界,从品茶中感悟人生,体味人生百态,这与哲人所说的“大道至简”是相契合的。
《停琴品茗图》为明代画家陈洪绶所作,图中两位文人雅士手捧茶杯相对而坐,朋友知己一边品茶一边谈古论今。左下角有一童子,画中除了所用茶具以外,我们可以看到珊瑚石、莲花,营造了一个品茶的优雅环境,背景做了大面积的“留白”,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茶文化精神以简为主,强调“以少胜多”,在《停琴品茗图》中背景的留白也能体现出来,从而更加突出画中两位文人雅士对饮,表达他们的精神境界,此情此景,能感受到茶文化“天人合一”。中国画的“留白”表现出的魅力和境界以及留给观者的想象空间同茶艺精神相吻合。
中国儒家以“和”为贵的思想对茶道影响较大,这以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有关,中国画同样讲究“和”的境界,创作时表现出平和的心态,落笔前仔细冥想,做到胸有成竹。喝茶也十分讲究“和”的心境,在优美平静的环境中更能体会茶的浓浓韵味。如赵孟頫《斗茶图》,虽为斗茶,但从画中人物的姿态的描绘,能够体会到谦让、和谐的氛围。在斗茶中,他们追求艺术所带来的美感以及欢乐的精神,也体现出中国茶道的核心是以“和”为精神,茶艺人处处体现和睦、和谐的思想。又如丘文播《文会图》,画中四位学士坐于榻上,有弹琴、有写书。周围有五名随从,有手捧茶碗、酒杯的、捧琴的,神态各异,环境优美,饮茶人之间和睦共处,画面上一切看上去甚是欢乐、和谐。中国现如今也提倡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的精神的一种传承,茶画在这种和谐社会中得以更好地发展。
水是万物的载体,生命因为水的存在得以成长和延续。据《茶经》中有关记载,水能够激发茶具的“茶性”,茶叶也需要用水来制作茶饮,茶叶因水而清香四溢,当然茶饮对水的要求非常高,选用自然的泉水、井水为佳。中国画的创作需要用到水和墨,水和墨的交融形成不同的墨色,上等的和高质量的墨才能更好地表现画面。中国画与茶都以水为材,才能更好表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
当代中国工笔画以茶题材为创作的作品不胜枚举,茶文化围绕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喜欢以茶待客、以茶静心,这都是对茶文化的一种继承。中国画家也常用茶为创作题材来表现生活,寄托情感。
林锦春作品《赛茶会》是一副描绘畲族人茶事活动的工笔人物画。畲族人喜爱饮茶特别是白茶,每家每户都种茶,饮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畲民的基本功是唱《敬茶歌》。在《赛茶会》一图中有九个畲族女孩俯着身子,身穿畲族的服饰,有的在沏茶,有,有的回头与正看着旁边的人,似乎要交谈,有的手轻抚着耳朵,每个形象神态各异,生动有趣。红色的茶桌生摆了许多煮茶的器皿,有炉子、茶杯、竹筒等,图中还可以看到茶叶、鲜花。整幅画构图新颖、造型准确,色彩偏暖色调,把畲族人爱喝茶的氛围表现的淋漓尽致。
唐秀玲《茗香》一图中可以看到有露出一个桌角的四方形桌子,桌上有放置三个玻璃杯子,杯子里面装有茶水,还有若干个小水果,背景做大面积的留白,色调含蓄淡雅。放下脚步,安安静静的绘画,其他时间用来欣赏风景,品茶,感受四季的变幻,去呼唤心灵深处的东西。因此,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玻璃器皿的温度、生命和灵气。画家生动表现了生活的细节,富有鲜明的人文情怀和生命意识,能够引起观者的强烈共鸣。
茶文化自古以来就以中国画结缘,两者的结合形成特有的艺术形式。茶文化和中国画相契合,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茶文化从贵族人士、文人墨客到平民百姓,茶文化一直受人们接受。绘画之人不仅有品茶的爱好,也喜欢记录茶事活动。当代中国工笔画茶题材创作的绘画得益于茶文化悠久的历史,茶画也记录着茶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工笔画茶题材创作内容和形式愈加丰富,对传统工笔茶画有继承也有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