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奇彧
(中国计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00)
中国传统文化中,茶文化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接受多种文化熏陶,茶文化在满足人们物质、精神和情感需求,促进社会整合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而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孟子作为儒家的主要代表,其思想中的优秀内涵对当代的教育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孟子的众多理论也皆沿用至今。孟子的德育思想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优秀典范,本文即是挖掘孟子德育思想中的精华,并拟在茶文化背景下阐述孟子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中国是不仅是茶文化的起源地更是茶文化的故乡。从古至今,汉族一直保留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茶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茶的品饮中凝聚的文化个性和创造精神,是一条具有民俗风情、审美情趣、道德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历史文化长廊。
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茶文化受多种文化因素影响,逐渐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茶与礼仪、婚俗、歌舞、诗词、书画、祭祀、禅教等都有结合,随着茶文化活动愈发丰富,由茶文化衍生出了一系列书画、文学等艺术作品,社会大众逐渐离不开茶文化带来的精神享受。茶文化也是社会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不满足于只有表面嗅觉、味觉、视觉的表层感受,精神层面上的愉悦与放松也是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茶叶的特性吻合了这一现象的本质需求,俗话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越来越多的人们将饮茶这一习惯作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杯中茶叶的鲜、甜、苦、涩倒影了人生百态,愿者在品尝中形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①杜志远.中国茶文化底蕴下茶叶包装探索[J].福建茶叶,2020,42(04):165.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但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为后来整个封建时期的思想界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儒家”学说以“仁、义、礼、乐”为中心,一方面主张等级、名份,维持封建统治阶级的秩序;一方面强调“民为邦本”,要求照顾人民的生活。这种思想,一直支持着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
伟大的文学家兼史学家司马迁把孔子和孟子相提并论,后世都以孔孟并称,一般认为继承孔子的嫡派大师就是孟子。
孟子的德育思想以人本善为基础,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这种善和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一样,都是人的天性,这种特性是人与非人的区别,但在生活中会随着物质的诱惑而消失,需要通过道德教育来保持。孟子的性善论的理论基础是人的道德来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天生是善良的。性善论是孟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其王道理想和仁政学说的逻辑起点和理论依据。②孙英浩、单丹丹.孟子性善论与教化理论的融合对道德教育的启示[J].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9孟子认为至于人本来的性情,则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他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因此,孟子在论述人性本善的同时,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标主要是指将人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人与人的区别主要是人格品质的区别。在教育目标的培养上,孟子将人格追求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大丈夫、君子和圣人,这三个层次的共同特点是对信念的执着,③李彦坤.孟子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政教学的启示[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3):34.他认为圣人是尧舜那样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普通人很难达到。但可以成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穷不能移”的大丈夫,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君子。要想成为大丈夫,首先要有志向也要有高尚的气节。
孟子高度重视道德志的作用,既强调立志,又强调立,又强调守志和磨炼意志,大力倡导益志养气是孟子的道德修养理论的重要特征。④崔华前.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2-193《孟子·公孙丑上》上说道:“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意思是志,是气的统帅;气充塞在人体全身。这里所指的气即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经过长期的道德修养而达到的一种高度自觉、志向坚定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孟子所追求的德育目标就是培养有浩然之气的有志向的大丈夫和君子。
孟子的道德教育主要是仁德、义德、礼德和智德的培养,这四种德分别对应的是建立在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之上的。孟子认为人应该具备同情心,爱心,还有分辨能力,知道哪些是善,哪些是恶,什么该坚持,什么该反对。有了辨别是非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塑造人格。《孟子·告子上》这样说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⑤纪捷晶.孟子[M].商务印书馆.2018。“恻隐之心”是一种内心非常伤怀的无私之情,也可以说是“仁爱”之情,区别于一般的轻微的怜悯之感。“羞恶之心”指羞惭厌恶之感,是一种对难以或不能接受的现象所持的憎厌态度。“辞让之心”、“恭敬之心”分别为谦逊礼让之貌和谦恭有礼之义;二者在“礼”层面上没有明显的区别,前者侧重“让”义,后者侧重“恭”义。“是非之心”是指对人、事、物之正确与否的体认和分辨,对善恶、美丑等的价值判断是其引申义。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①崔华前.先秦诸子德育方法思想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2-193。
在培养人格方面,孟子主张通过三种方式,分别是“自我内省”、“教化使然”和“环境熏陶”。
“自我内省”包括“修真养性”、“尚志养气”和“反求诸己”。“修真养性”首先要学会“寡欲”,抵制外界的诱惑,才能保持人的天性。“尚志养气”中的“尚志”是树立目标,养气则是培养坚定的意志。“反求诸己”是对自己进行反思,“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治;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无论是对待别人,还是管理别人,别人不领情的时候,不要埋怨别人,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在哪里做错了,有没有管理别人的能力?这样不断对自己进行反思,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也会从他人的立场来看问题。
“教化使然”是关于教师的,孟子认为道德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方式,因为人的性格各不相同。在教育中,教师本身的道德素质很重要,身教比言传更有用,所以教师要以身作则。
环境熏陶主要是家庭和生活氛围,在家庭中,父母兄长要用自己的言行给子弟做榜样,无论孩子先天性格如何,也不能放弃对他们进行道德教育。培养一个人的良好品质,和家庭,和周边的生活环境都有关。孟母三迁的故事,即是环境熏陶的最佳代表,因此孟子耳濡目染,亲身体会到环境对人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孟子还认为人格的形成和经受挫折有关,古代很多人,由于经历过逆境,因此性格更加成熟,像管仲、百里奚、孙叔敖等人就是这样。因为经历过逆境,心理承受力强,在考虑问题时,可以从多角度思考,能对事件不同结果做出预想。
孟子的德育思想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四个部分的教育,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主体其实是学生群体。那么在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的主动性非常重要。孟子提出的“性善论”,目的还是希望人在生活中进行自我修为,努力保持自己的美好品德。在茶文化背景下,利用茶文化的修身养性特点,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记心间。并逐渐养成主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习惯。由于我们通常所称的道德品质,主要是指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以及所表现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因而道德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付诸行动并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的过程。②杨千朴.孟子的德育思想和德育方法[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02):11-14.不言而喻,这个过程是以人性和人的道德品质的可变性和可塑性为前提的。
因而我们在选择道德理念内容时,首先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在茶文化背景下,这是化会改革进步的要求,更是道德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其次要善于运用人性中生来就具有的侧隐、羞恶、恭敬、是非的善性来开发道德理念内容,以小善积大善,以小方面的道德引起扩展到大方面的道德来,这样做既遵循了人性善的发展规律,又体现了尊重受教育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原则;再次道德理念是用了纠正、引导受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的不道德行为,因而道德理念内容的设定也应该来源于日常生活。③鲍凯丽.孟子伦理道德思想对主体性德育模式建构的启示研究[D].延边大学,2016.
孟子德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自我反省”和环境熏陶都值得当代德育教育去借鉴。我国的德育在教学方式上,最为缺少的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当代的大学生群体都是有主见有想法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已不适合现在的时代发展趋势。因此教学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才能取得效果。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要同步采用“循序渐渐”的方法加以教育。孟子反复的强调了积累与升华,量变与质变循序渐进的过程。④张华.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3.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不能急于一时。
“自我反省”也是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因为缺乏自我反省的意识,当代大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先将责任推给别人,却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因此,在茶文化背景下,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同时也需要重视实践的作用。道德需要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加以反思,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还在道德践行。⑤徐铭慧.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及其当代德育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5.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孟子强调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那么,在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过程中,高校思政教师在向学生传输知识的同时,首先要自己具备高尚的品格,用自己的品格来影响学生。作为教师,自己要有“反躬求己”“寡欲养心”的品格才能使学生产生敬佩心理。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离不开环境渲染。对于大学生而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是学校环境。“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要求加强学校教育。因此在思政理论课以外,学校也要加强重视,宣传组织到位,提供良好的思政校园文化氛围。
综上论述,孟子丰富的德育思想不仅是他一生为人教学的经验总结,更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在孟子德育思想中,他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全方位教育。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仁义”,开创了大丈夫气概、养浩然之正气,这在茶文化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起到巨大的引导作用,就像品茶时体味的鲜甜苦涩一样,学生在德育的培养过程中将不断接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挫折磨练,这将对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起到巨大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