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蓓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陕西西安 712046)
中国拥有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的茶产品,蕴含着深厚的茶文化传统,饮茶、制茶等技术比较成熟,能够为我国文化输出与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茶文化是蕴含在茶产品中的,通过茶艺、茶具、茶礼、茶风体现出来的特殊文化类型,能够使人们在品茶的过程中、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理念及思想,使文化传统与茶文化相得益彰。然而在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茶叶贸易却存在诸多的文化误差、重点体现在认知误差、思维误差、数字误差等层面,因此为有效减少此类误差的出现,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对外影响力,需要翻译者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明确我国与西方过国家的文化差异。
丝绸之路增进了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使我国茶产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进而影响周边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与各国保持着良好的对外贸易关系,并在经济往来中,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创未来的伟大目标。而茶产品作为我国较为传统的商品,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取得显著的发展成果。2018年茶叶总出口量为43.3吨,总出口金额为183.2亿元,同比增长9.34%、9.93%;其中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周边国家总出口量约为9.4吨,欧盟地区的总出口规模为3.4万吨、而中东地区的总出口量则为11.52万吨,环比增长分别为8.3%、13.7%、17.2%。这充分表明,我国正逐渐从茶叶大国发展为茶叶强国。然而在宏观层面上,我国近十年来的茶产品发展程度不够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为茶企负责人难以获得先进的、现代的、信息的经营理念,无法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难以适应西方的人文习俗、风俗习惯、社会制度,使茶叶贸易屡屡碰壁,无法提升贸易效率,增强企业经济收益,为我国茶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条件。
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文化误差具体表现为对事物的认知及理解的误差。譬如红色在传统文化中拥有喜庆、吉祥、富贵、如意的象征。虽然在西方某些国家,红色也拥有类似的含义,可以在重大的节日中看到诸多的红色元素,然而在特定场所,红色却拥有危险、警告等内涵。此外在传统纹饰层面,蝙蝠因与“福”同音,也有招财纳福、福气满满之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类产品中。但蝙蝠在西方国家却拥有邪恶、黑暗、吸血者、不像者的寓意。这种对事物的认知差异,导致茶产品在翻译过程中,难以通过直意的方式呈现商品的内涵及价值。特别在文化转译及商品介绍层面,需要商务英语翻译者格外注意。与此类似地还有“铁观音”、“龙井”等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如果在商务英语中,忽略了茶产品的文化特征,将导致茶文化误差进一步加深,使西方友人难以体验到茶产品所蕴含的文化底蕴。
不同的民族或国家在生活风俗与文化背景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致使不同民族的人民在思维方式、生活理念、价值观上容易出现误差。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在思维方式上有明显的不同,导致茶叶贸易中的英语翻译出现较为明显的词意偏差。譬如我国的“瑶草”是最为著名的茶叶产品,深受我国人民的推崇和喜爱,但如果将其翻译成“Yao Cao”,则容易使外国友人一同雾水、不明其意,进而使我国的茶文化难以有效地呈现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通常将其翻译为“Celestial tea”,从而将茶叶的仙气和灵气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样也符合西方友人的思维方式,使茶文化更好地渗透并融入到国际贸易中。总体来讲,商务英语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差异主要指茶叶名称、文化呈现的方式和角度的不同,翻译者需要明确这个问题,以免出现相应的翻译错误。
数字是商务英语文化误差的重要体现之一,能够有效地呈现并体现出不同国家的文化观念及思维理念。譬如我国认为数字“4”与“死”谐音,是不详的数字,所以在商品包装、营销及市场推广中,普遍会回避这个数字。而在西方国家中,“4”并没有其他寓意,甚至有些国家将其作为“吉祥”、“幸福”、“长寿”的象征(芬兰、匈牙利等),但这并不代表西方国家在数字上没有忌讳,“13”便是西方人谈之色变的不详数字,其根本原因可从圣经中窥之一二。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回避这个数字,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表达或表现这种忌讳。
在商务英语翻译的层面,应用较多的应属功能翻译学说,该学说主张翻译应从语用目的、交际功能等层面出发,重新建构文本的文化形态,而非从翻译形式上,追求文本的意义对等。所以在功能翻译学的指引下,商务翻译者很容易出现相应的翻译误差。而在主观层面上,这种误差主要源于翻译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经历、知识储备及文化体验的不充足和不完善,难以有效地对翻译文本的功能及目的进行把握,进而用本民族的心理揣测西方国家及民族的心理,从而形成相应的文化误差。在文化误差层面上,又表现为思维方式的差异及不同,进而使两种文化在商务翻译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态势。
茶文化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能够充分地体验古代圣贤的思维理念和行为规范,但无论从茶叶的道德隐喻、保健功效、产品种类、地域分布,还是从茶叶流通、企业文化、翻译方式、促销策略、包装手段角度来分析,传统以特色语汇、方言及文言文为主的茶文化元素在西方国家现有的语言环境中,没有与之相照应或对应的语言元素,这种文化差异将导致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进而当翻译者翻译茶文化及其相关的语句时,容易将其内容进行直翻。进而造成相应的“认知差异”。譬如将蝙蝠纹饰进行直译等。
翻译标准是影响商务英语文化误差形成与表现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我国落后的英语研究越来越无法满足个性化、精细化的茶叶贸易活动的发展需求,这点主要表现为我国虽然形成了茶文化、茶学等学科体系,然而该类学科在商务英语翻译标准、人才培养及翻译技巧层面的研究相对落后,致使我国在个体、行业及企业层面没有相应的翻译机制,知识文化偏差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对此翻译者需要从翻译路径、翻译策略及翻译手段等角度出发,探析出能够有效降低文化误差的路径及渠道,进而在茶叶贸易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提升商务英语的翻译质量及成效。
在茶产品贸易活动中,商务翻译人员需要提升自身的文化意识,并对我国及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有客观而具体的认识,进而在此前提下运用直译法,降低文化翻译误差。在商务英语翻译层面上,直译法并非对文字的简单翻译,而是在保障原文内容及意义得到有效传达的基础上,结合其它国家的消费观念、风土人情、文化思想等要素,对专业性、文化性较强的专业术语进行阐述的翻译策略。通常来讲,茶贸易中普遍通过直译法来翻译茶叶的的采摘时间、形体、色彩、香味及地域风俗等。譬如可将乌龙茶翻译为“Oolong Tea”并加以注释:“Black tea”。这样便可准确地描绘出茶叶的色彩特征,而非简单地直译为“Wulong Tea”。又比如银骏眉可翻译为“Si|lvery eyebrow Tea”,以此说明茶叶的外在特征及文化特色。除此之外,在翻译茶产品的生产地区、名称由来等信息外,我国茶叶中也蕴含着大量的古诗词元素,譬如黄山毛峰茶便出自晋代诗人韶康的“茗香点韶月如年,黄山毛峰祁连雪”。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结合诗歌意境,以注释的形式将诗歌的意境及文化呈现出来。如“The peak of Huangshan is as white as snow”。
由于我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明显的认知差异,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需要理解并关注这种浅层的文化误差,提升自身的文字功底、文学基础、文学素养及相应的文化敏感性。在此背景下,翻译者可用意译的手段来翻译不适合直译的语句和词汇。譬如在“绿珠茶”的商务英语翻译中,绿珠茶拥有香味浓郁、色彩绿润的特征,能够被制成珍珠状的茶产品。有“碧绿珍珠”的称誉。如果用直译的方式来翻译该茶叶,将导致茶商品失去原有的文化意味,进而让外国友人形成文化误差,所以在结合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应提升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及认识,将其翻译为“Emer-ald Tea”。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表达茶叶的文化意蕴和形体特征,能够使西方友人深入地了解到茶叶的本质及内涵。然而要想有效地提升意译在商务英语文化误差层面的作用,商务翻译人员必须加强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寻求两者的契合点,使“没有对应元素”的文化词汇得到有效的翻译。
根据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性,使得英语翻译的难度得到明显提升。然而无论困难多大、难度多少,翻译人员必须遵循准确无误的翻译专业,确保语句、词汇的准确传达。而在意译和直译的基础上,商务翻译者需要灵活地使用转换翻译法、来翻译茶产品及茶文化词汇,使茶文化得到有效传达及宣承。在转换思维下,翻译者可以有效打破固定的语言排列熟悉怒和语言结构,通过转换的方式,调整词汇与短语。但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决不能根据文章所表现的意义进行生搬硬套,以此规避相应的文化误差。尤其在茶叶色彩、形态及文化意蕴的描述中,需要通过转换的方式,来避免不同文化间的“禁忌”。譬如“西湖龙井味甘、形美、色绿、清香、以此而驰名海外,有百茶之王的美称”,在中文中“味鲜干爽、形如碗钉、香气鲜嫩”等短语结构工整、言简意赅。然而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却不能用这样的结构进行翻译,需要科学合理地调整语法结构,使其符合西方国家的阅读习惯,因此可将其翻译为“Longjing in West Lake is green in color,beautiful in shape,dry in taste and widely spread.It is called"hundred teas"”
在茶产品国际贸易活动中普遍存在文化误差问题,对此翻译者需要结合茶文化及茶贸易的发展实际、发展现状及文化差误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继而通过直译、意译、转译的方法,降低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误差。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国还需要构建出相应的茶文化商务英语翻译标准,从标准上提升我国跨文化交际质量,推动茶叶贸易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