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淑艳
(衡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衡水 053000)
从教育属性上可以区分学校的类别。可以确定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特性的教育机构,这是其特点和优势。
从高等教育属性方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
首先,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培养目标上具有高等性。
应用技术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高层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于本科,之所以没有定位于研究生,主要是因为一旦到了研究生的层次,就需要以专业学位为主要方向了,否则与高职院校没有本质的区别。
其次,应用技术型大学在职业性的教育与学术性的研究上具有相互协调与融合的特点。
应用技术型大学必须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有效实现学术性与职业性的整体融合、沟通与交叉,使其既具备普通大学的学术性特点,又具有职业院校的职业性的特征,实现学术研究与职业性教育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层面的有效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应用技术大学的高等性的优势和特色。
再次,应用技术大学在校企合作以及区域服务方面的深层次合作与创新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
创办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初衷就是立足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那么在人才培养的方向上自然也主要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首选,有针对性的为当地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积极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建立学校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的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应用技术型大学有别于研究型大学、高职院校的独立性和高等性。
就应用技术大学的职业教育属性方面而言,从我国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的定性也可以得出结论:应用技术大学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打通职业教育学历水平的向上通道,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在规模和水平上的双重需要,也满足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上的上升渠道。应用技术型大学显然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从教育属性层面上,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高等技术教育机构。
对于这样的新建本科院校,确定科学定位是决定其办学以及发展的大事。有相当数量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成立之初,由于没有做到科学的定位,实践中失去了自己原本应有的特色。应用技术大学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教育,其特点在于定位必须是立足本地,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只有这样,学校办学、发展才会有长久动力。
例如,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茶文化已经在百姓的生活中逐渐普及。从日常的品茶,发展到传播茶文化,茶行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技能等等有必要进一步提升,这就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办学定位提供了方向。
办学定位决定了学校的职能和人才培养的类型等重大问题。应用技术大学在实践中只有响应国家的相应政策,明确自己的办学定位,才能理清人才培养类型。
可见,应用技术大学应该更新教育理念,依据新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审视学校的课程设置,组织学校的教学活动,以有效实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些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教育短板已经明显与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定位相背。毋庸置疑,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轻视实践教学由来已久。在新兴的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设置中,适当大幅度增加实践课程,既是学校本身性质的要求,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这就需要:
一方面,迫切需要加快建设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为了适应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需要,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理论功底之外,还必须具有专业的实践操作的能力,成为双师型人才。可见,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是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的必然之举。
另一方面,应该适当加大教育投入,增加学校实践硬件设施资源。教育实践是应用技术大学的优势和特性,适当增加学校实践硬件设施以满足实践课程的需要,实践主要是实际操作,而不是教师的讲授,硬件设施是物质基础,必须得配套跟上。在这方面,应用技术大学可以借鉴高职院校的办学经验和模式。
再一方面,提高职业技能课程的比重。在确保基础理论课程教学的前提下,应用技术大学重点还应增加职业技能课程,以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是应用技术大学培养方向上的基本要求客观决定的。
可见,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技术大学教学不能忽视的环节。
以茶文化建设为例,学校可以开办茶室,让学生参与茶室的经营管理,在实践中理解茶文化、体验茶文化,并在实践中学习茶文化。
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理念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主要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其专业设置也自然应考虑按照地方企业的岗位需求进行设计,进而突出课程的实用性。
首先,课程设置应面向学校所在的地域经济特点,根据其产业体系培养不同的产业人才,使人才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正所谓“依托地方办大学”,“大学为地方服务”。
其次,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要面向当地企业的岗位需求,以解决当地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为当地企业的发展注入人才力量。
以衡水酒文化为例,衡水学院依托衡水老白干企业,在专业设置、学生培养方向等方面密切联系老白干企业发展的需要。
可见,只有那些符合地域特点的课程设置才能更有效地服务社会。衡水的茶行业现在亟待提升品质,普及发展茶文化,这正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应该补齐的短板。
依据应用技术型大学的性质,其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该以紧密贴近行业、岗位的实际为主,同时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该是由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用人单位专家、行政管理人员、学科教师、相关的实验教学人员以及毕业生共同参与编制;相应的教材体系也要根据需要加以调整或重新修订。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方面,德国经验我们大可以拿来借鉴。在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课程有两大显著特点:一是其有高度的应用性,以阿亨应用大学为例,由于这所大学建在了德国的核能科研基地所在的区域,在学校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必修课中,诸如其人力资源再利用、能源系统工程等等,有近20多门课程都明显带有“环保”及“核”的地方特色。二是其有高度的生成性。学校采用师生紧密合作的方式,把最新的技术研发成果及时引入课程教学,共同构建起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渗透型的课程结构,这样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链条:由实践到基础理论学习、专业基础课学习、再到专业实习、专业理论学习、最后到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的流程完成。可以看出它是真正体现出了理论与实践循环递进的特点,这就是德国的精工制造在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原因之一。
由此可见,科学有效的教学内容就应该是由应用生成的。
“甜”是指听起来舒服、不生硬冷淡。舒服了自然就是美的。
甜美的语言源自教师的爱,对学生、对职业的爱。因为这份爱,教师在课堂上就有激情。言语中饱含了知识营养,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欢愉的氛围中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只有从心底里关心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兴趣爱好、希望要求,才能说是爱学生,与其交流时才会是肺腑之言,才会有浓浓的爱意,才是甜美的。如果不喜欢学生,不喜欢教师职业,见到学生动辄生气或迁怒于学生,不可能心生爱意,不可能“甜”言奔涌。甜美的语言还源于教师的心理修养。教师要能够、善于控制和表现自己的情绪,这种情绪控制力是心理修养的结果。
以茶道的教学为例,沏上一壶清茶,闻着阵阵茶香,即兴吟诵一首: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如果教师用生硬粗暴的语言读出这几句诗,不仅煞风景,还会被怀疑作为教师的修养水平。反过来,如果教师用甜美的语音轻轻吟诵,情景交融,茶香诗美,学生受到的是完美的艺术熏陶。
教师语言的“甜美”确切地说应该是学生们的心理感受。他们是在教师的爱中,在教师的修养中产生了甜美的感受,这样的课堂不可能不和谐,这样的课不可能不受欢迎。
教学语言速度的快慢是否合适、科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不同于生活语言,生活中语速快慢各有差异,对于生活没有太大的影响,课堂教学则大不相同。如果语速太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短时间内传递的信息量过大,学生会因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而疲劳,就会出现信息脱漏、积压,导致信息收取活动出现障碍,甚至中止。反过来,语速太慢,跟不上学生大脑处理信息的速度,不但浪费教学时间,还可能导致学生精力涣散。
作为一种专门的工作语言,教学语言既受课堂教学自身规律制约,同时也受到与教学有关的众多因素的支配,不可能是随意的。因而不能因为教师的年龄、性别、性格等等差异,而使得教学语言在语速上有太大的差异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过去的学究的摇头晃脑、口中吟诵的语速在今天的大多数课堂上恐怕都是不适宜的。
以茶文化教学为例,教师把教学内容娓娓道来,恰似茶艺师行云流水般献上的一杯茶,听者才会有“品”的冲动;如果教师如爆豆般抛出话语,听者也只能是“牛饮”了。
教师教学语言的语速不能只单纯地说是快些或是慢些哪个更合适,需要因教学内容等因素而定。
仅就教学内容而言,对于那些需要讲述的内容,教师的语速可适当放快些。如举例子,语速快些,保证了叙事的连贯性;对于内容浅显易懂的,也可以把语速放快,因为它不需要过多地思考就能理解。而对于那些需要讲解的内容,教师的语速必须放慢,如定理、公式等的讲解,语速过快,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节奏,会出现理解不到位的情况;同样的,内容艰深繁难的部分,教师语速也得放慢,太快了就会“不知所云”、“欲速不达”。
影响语速的还有其他诸多因素,但不管是什么因素,教师做到语速适当、科学,这是教学语言正确的标准。
教师讲课时语言的节奏感主要通过教师讲课时的语音、语调的高低和说话的速度等等方面体现出来。
一方面要求语音必须流畅。
教师讲课时应该是以明快清晰的语言,博得学生的好感,拨动学生的心弦。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讲课要用普通话,完美的要求是“教师说得要像播音员一样标准、准确”,避免那些难懂的俚说和乡音(当然,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保护民族语言和文化传承的需要,允许教师用方言授课的例外)。只有教师讲课时字字清晰,才能有学生听课中声声入耳。这就是师范院校中出现的“请讲普通话”的校规的原因。
另一方面,语调应抑扬顿挫。
讲课中伴随着情感的起伏、内容的变化而出现的教师语调高低的交迭,自然就形成了一种节奏感。这种节奏感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丰富的联想,能达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高尔基说过:在距离近的地方,要避免使用同样的字眼、声音和音节。课堂语言只有语调高低有别、错落有致,学生听课才会精神饱满、兴趣盎然。
还有一方面,适当地运用重复。
放慢语速重复一遍,对于教师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有时候为了强调突出等等,还必须把语速放缓并且重复一遍,这样,学生们自然就会领悟到其重要性,也很有可能在教师的重复中记住了教学内容的关键点;还有的时候,放慢语速重复一遍,还起到了提醒的作用,提醒没注意听课的学生,因为在教师说话的同时,有的学生会起神,“骑着思想的野马,跑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教师变换了语速、重复一句话,也会打断他的“思路”,不需打乱教学进度,同时还维持了课堂秩序,一语双效。
可见,适当的讲课速度能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节奏中把握最重要的东西。相比而言,同一速度、平铺直叙,只会让学生有机械、呆板的感觉,学习也提不起兴趣。
总之,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有技巧的,恰当地运用一些语言技巧,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