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将茶疗用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探究

2020-12-22 06:43王新功
福建茶叶 2020年11期
关键词:心身茶艺茶道

王新功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烟台 264000)

引 言

茶叶最早是中国南部地区的嘉木,被神农发现,闻于鲁周公,在唐代时期开始盛行,并在宋代迎来兴盛和繁荣发展。茶文化作为饮食文化的构成部分,由于起源较早,且经历悠久历史发展,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髓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在当代仍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并未随时代发展而没落。茶文化是基于茶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化属性,包含茶叶种植、采摘、晾晒、鉴别、饮茶、茶艺表演等等诸多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重点,本文同样对其进行详细论述,以此来实现茶疗用于心身疾病中医药防治取得更为显著的效果。

1 茶叶的功效

茶叶与中医药的关系,实质上类似于茶叶与水的关系一样密切,茶叶最早的利用,则是被古人作为药物开始。《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这部书的相关记载,主要采取的是传说的方式,将诸多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不断累积的药用知识采集起来。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充分说明了在很久以前,茶叶则具有药用功效,可以解毒。唐代后,陈藏器也在《本草拾遗》中记载,提出茶药一词,宋代的林洪《山家清供》中,同样有“茶,即药也”的论述。证明在古代时期,人类的祖先们则开始运用茶叶,进行各种各样的解毒。

不仅如此,在古代的系列药学书籍中,均有关于茶叶的记载,例如《本草》、《茶谱》、《华佗食论》、《药书》等,其中均表明茶叶的功效,包括清热解暑、去油降脂、解读醒酒、降火明目、消食化痰、生津止渴、消除心烦气躁等多种功效。宋代的著名诗人欧阳修,也曾在自己的作品《茶歌》中,论述“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在《本草拾遗》中,唐代十分著名的大衣药学家陈藏器称茶为:“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在古代时期治病救人的水平相对偏低,诸多疾病均会遇到医药无门的情况,茶被称之为万病之药,是这一历史时期人们居家出行、治病解毒的良品,这种见解实质上将茶神化了。人们之所以将茶叶成之为万病之药,不仅仅是因为茶叶的中医疗效,以及对人身体的作用得到充分证实,更为重要的是茶叶具有心理调适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茶文化所蕴含的深厚茶道精神中。

2 茶道精神与健康

2.1 茶道

茶道是基于品茶而形成的美感之道。基于文化视角下,茶道隶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之所以这样理解,主要是由于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本质性差异。西方文化更加注重实物,也就是能够看得见、摸得到的东西。东方文化则反之,更加倾向于个人的悟性和理解。茶道的主要内容由四大要素构成,分别为环境、茶艺、礼法、修行。首先是环境,指的是饮茶、品茶的环境,需要与茶的本质相契合,呈现出清雅、幽静,使品茶、饮茶者在进入这种环境后,能够将世俗的烦忧忘却,实现自身心灵的净化,达到熏陶德化的作用和目标。其次则是茶艺,茶艺是饮茶艺术的简称,整个饮茶艺术主要由五个环节构成,分别为备器、择水、取火、侯汤、习茶。茶艺与茶道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倾向于习茶艺术,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取的审美感受,茶道则将侧重点放在了,通过茶艺来实现修身养性,发现更多独到的见解。茶艺是茶道的载体,茶道的存在同样是依存茶艺。茶艺是一种名称和形式,是茶文化外在表现的重要形式,茶道则象征着一种精神、道理和规律,是茶文化深厚内涵的底蕴。再次,是礼法,所强调的是整个茶事活动中,需要遵循的相应规范或做法,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多,包括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规范,例如,在进行茶事活动中,应如何摆放茶具的位置,语言应如何表达,仪容仪表和姿态动作等等。茶道的礼法实质上是伴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不断变化的,具有与时代同行的显著特征。最后是修行,也是茶道的宗旨,茶文化的茶道修行,主要包括修心和修身,也就是所修行的性命双修,性指的是心,命代表的是身,双修达标的则是心身双修,是十分有效的养身手段和方法,有利于去除身体疾病,实现身体健康和延年益寿。

2.2 茶道精神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内涵,其含义在于借助茶道的行为仪式,来领略美德、陶冶情操、增进情谊、修身养性,最终实现外在形式与自我精神的契合。茶道精神主要包含四德和五礼、五美,四德主要是理、敬、清、融,五礼即注目礼、端坐礼、敬茶礼、奉茶礼、问答礼,五美即人美、境美、水美、茶美、艺美。虽然伴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茶叶的种类不断增多,茶道也会因此而发生诸多变化,然而茶道精神却始终保持其内涵,倡导的是一种清心静气注重运用宽松的氛围,实现自身的怡情,最终促进物质与精神的契合统一。

2.3 茶道精神与健康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均有关于茶道精神与健康的表述,如“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等,均在强调想要保证身体健康,必须要促进人体的各个机能有机协调。茶道精神的修行需要具备十分平静、祥和的自我心境,在煮茶、沏茶、饮茶、品茶的一系列过程中,将自身的烦忧与苦闷抛在脑后,以茶道精神的感染实现自我内心的释怀,最终实现心身放松,陶冶性情。茶道精神中和谐是全面落实的理念,而我国中医药文化中,同样十分强调和这一理念,茶道精神对人的情绪和心境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同时有利于调和气血、实现内心平静,环境自己的压力,消除内心的杂念,最终获得健康的发展道路。

3 心身疾病的中医治疗原则

3.1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是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但在发生与发展过程中与心理社会因素具有密切关联的疾病,心身疾病的主要特征包括:1.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密切关联性。2.心身疾病具有明显的躯体症状表现,包括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3.并未纳入躯体形式障碍,心身疾病在流行病学研究过程中缺少广泛的流调资料,我国针对心身疾病的研究显示,在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躯体疾病与心理因素具有较强的关联性,然而在非精神科诊室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理因素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对患者采取的通常是躯体治疗。

3.2 心身疾病治疗原则

3.2.1 调谐阴阳

基于中医理论来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阴阳平衡发生变化,首先阴盛阳衰或阳盛阴衰的现象。在百合病的治疗中,张仲景提出“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叶天士也提出,诵谈吟咏,身虽静坐,而心神常动,凡五志之动皆阳,阳冒无制,实质上是由于劳心动阳,损伤阴气,因此,需要采取养阴抑阳的治疗方法。所以,中医理论中,针对心身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将调谐阴阳作为最主要的理论和方法,只有立足于调谐阴阳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神志调节,起到良好的心身疾病治疗效果。

3.2.2 调节气血

气血对于人体的作用十分重要,不仅是五脏六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基础,更是开展精神活动的前提,精神活动是在个体生命功能得以保障的基础上,而进一步延伸的高级活动。在《灵枢·平人绝谷论》有言:五脏安定、血脉合利、精神乃居,其含义则是只有保证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常运转,气血和畅,才能实现心身健康发展。由此可见,在进行心身疾病的中医药治疗过程中,应始终遵循调节气血的基本原则。

3.2.3 疏导情志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指的是不良情绪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心理因素,特别是心身疾病,疾病的主要诱因则是七情所伤。针对这种疾病的患者,可以采取看书解闷、听曲消愁的方法,之所以并未指出要先用药物治疗,是基于心身疾病的病理特征,心疗胜过药疗,这与医病先医心的理论契合。

3.2.4 心身同治

在中医的理论中,十分注重形神合一,对于个体的界定同样是心身合一的整体,因此,心身同治的基本原则,是在治疗心身疾病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心理因素,达到治神的效果,同时也要结合生理因素,对疾病实现身治,促进心身的和谐发展。

4 茶疗用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探究

茶疗是基于茶采取相关技术方法,实现对个体身体或疾病的调节,茶叶在很早时期则被作为一种治病解毒的中草药,对于疾病治疗具有疗效。在心身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茶道精神能够对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社会心理因素,起到良好的削弱作用。且喝茶并非是一种饮品,而是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且在饮茶的过程中,能够感悟茶道精神,使自己的身心受到洗礼,实现阴阳的平衡发展,以及调节气血,为心身疾病的治疗营造了轻松愉悦、积极健康的心境,这是一种药物与心境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使茶疗能够对心身疾病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那么如果将茶疗运用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中该如何做,可以基于茶叶的功效、分类、个体体质和疾病的辨证论治,从四个维度分析茶疗对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方法。

中医中有五色入无脏的理论,分别为绿茶入肝、红茶入心、黑茶入肾、白茶入肺、黄茶入脾,茶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其浸泡的颜色。中医体质学理论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提出,根据人的体质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气虚质、平和质、血瘀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特禀质、湿热质。

由于个体的心身疾病以及体质具有显著差异性,且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功效,在进行心身疾病治疗的过程中,只有根据个人体质进行茶叶的选择,才能充分发挥茶疗的中医药防治效果。例如:绿茶:性寒,酸入肝经,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绿茶在浸泡的过程中,茶色清淡,茶叶经过热水的冲泡后犹如新生命一般绽放。绿茶十分适合在天热时饮用,具有良好的消暑作用,更加适合阴虚质、湿热质、特禀质的人中,具有情绪急躁、焦虑、火大的人饮用。

红茶:红茶与绿茶相反,性温,开水浸泡后呈现鲜亮颜色,让人心情振奋,适用于痰湿质、血瘀质、气虚质以及气郁质人群,能够帮助改善阴郁情绪,形成豁达开朗的心境。

黑茶:黑茶适用于腰膝酸软、四肢冰凉、喉咙肿痛、面无光泽、缺乏精力的人群。黑茶可以划分为生茶和熟茶,生茶性寒,与绿茶适用者相似,熟茶性温,与红茶无异。

白茶:性偏凉,具有养肺的功效,更加适用于皮肤油腻、口干舌燥、双目干涩的人群引用,对于阴虚质、湿热质的人群适用性较强。

黄茶:黄茶的口感较为醇厚,具有健脾消食的作用,对于阴虚质体现出夜间出汗、口苦口臭、潮热的人群适用。且由于黄茶入脾经,能够达到良好的温补脾胃的作用,因此,针对由于气血亏损二造成的抑郁、心情苦闷有明显效果。

《皇帝内经》中有云,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己病,茶疗在进行心身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个体体质进行合理选择,在此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饮茶习惯,并不断深入感悟茶所传递的茶道精神内涵,获得心灵的洗礼,不断沉淀自己的心态,进而实现良好的防治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茶叶的药疗功效,以及茶文化中所蕴含的茶道精神具备的内涵,对于心身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且基于中医体质学理论下,茶疗法的选用与个体体质十分契合,有助于促进心身同治与和谐发展。由于茶文化在我国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其茶道精神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将茶疗法运用于心身疾病的中医药防治过程中,仍然需要在这条道路中坚定不移的探索,不断进行茶疗的完善与突破,使其发挥更加显著的效果。

猜你喜欢
心身茶艺茶道
我受够了!
寻迹万里茶道
前言
——绿色心身治疗技术在老年心身疾病中的运用
浅谈对心身医学的几点认识
茶道不能光说不做
校园茶艺飘香
从一次茶会看当今茶道
试析茶艺表演中舞蹈元素的文化表达
办好茶艺技能大赛推动茶艺教学发展
《茶道六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