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廷佺,唐 辉
(福建省茶叶学会,福建福州 350003)
今年茶界迎来历史新纪元。5月21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国际茶日”,以此赞美茶叶的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茶叶给人类带来健康。
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茶日”系列活动致信表示热烈祝贺。习近平指出,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联合国设立“国际茶日”,体现了国际社会对茶叶价值的认可与重视,对振兴茶产业、弘扬茶文化很有意义。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产茶国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2019年,福建省种茶面积329.7万亩,茶叶总产量47.01万吨,全产业链产值近1200亿元,全省拥有国家级茶树良种26个、省级良种18个,无性系良种推广面积达96%以上,茶叶单产水平显著提升,达118.4公斤。茶叶产量、单产、茶树良种推广率、全产业链产值、出口额增速等五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关联就业参与约400多万人。为中国乃至全球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深化茶文化交融互鉴,让更多的人知茶、爱茶,共品茶香茶韵,共享美好生活,做出积极贡献。
福建省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度适宜,茶产业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福建省茶叶综合产出能力位居全国前列,许多茶企成为全国茶产业的龙头,与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福建省委省政府为加快转变茶产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实现质量兴茶、品牌强茶,提升福建省现代茶产业水平,出台多项政策法规,指导福建省茶产业规范发展和稳步前行。早在2011年10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稳面积、提质量、增效益为发展方针,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全面发展福建省现代茶产业,随后,各市县政府纷纷响应省委号召,依据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各市县茶叶发展规划,如厦门市在2012年1月出台《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2年福建省人大颁布了《福建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福州市也出台了《福州市茶产业条例》。在2014年和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又相继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提升现代茶产业发展水平六条措施的通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八条措施的通知》。该《通知》是近年来福建省现代茶产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完善发展规划,促进绿色布局;生态保护优先,突出绿色建园;优化农艺措施,推动绿色生产等八项措施,推动福建省茶产业绿色发展。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改变了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但更主要的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战略空间和战略机遇。中国成功开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创新发展的脚步,特别是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福建茶界利用广阔的国内市场和丰富的创新人力资源,加速茶产业的科技创新,构建茶产业现代科技体系,推动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形成茶产业新业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走进新时代,福建省茶业生产方式已由单一的传统生产,逐渐向产业化、规范化、品牌化发展。福建各级农业部门围绕品质提升、品种引领、品牌打造三大着力点,按照全产业链路径,强化现代科技体系支撑传统茶产业的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形成了具有福建特色的现代茶产业。
如由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牵头的、首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茶产业创业链,给省内安溪、福鼎、武夷山等主要茶区发展带来“核裂变”!围绕安溪铁观音、福鼎白茶、武夷岩茶这一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从茶树的品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初加工与精深加工,到茶机具制造与包装、茶叶贮运销售、茶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了集成果研发、示范推广、农技培训等相结合的研学产推模式,推进乌龙茶、白茶与红茶产业的新一轮发展。
福建茶科所把握茶业生产方式转变的时代特征,在茶叶科研、技术推广、科技开发、提供良种苗木、代培人才与科技宣传、咨询测试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开展创业服务,以创新链为载体促进茶叶全产业链增产增值。该所所在地宁德市拥有国家级良种19个,省级良种12个,是全国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
随着茶叶市场行情高涨,农民种茶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福建山多地少,控制开发茶园,这就要推动茶产业由过去的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真正实现茶产业的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加强茶园水土保持,大力推广茶园植树、梯壁种草、套种绿肥等技术,完善配置茶园道路、蓄水池、滴(喷)灌系统等基础设施,推广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全面建设生态茶园。目前,福建拥有生态茶园300多万亩,单产亩产达260多斤,良种覆盖率96%。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福建各个茶叶主产区都将生态保护优先作为茶产业发展的一条红线,多地开始整顿治理毁林开垦种茶等非法破坏林地的行为,保护好绿水青山,实现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的平衡。福鼎市专门发文,明确严禁违法违规开垦山林。在铁观音主产区安溪县,首创实行了“山长制”,对高坡度、低海拔等不适宜茶树生长的区域实行退茶还林还耕,锁住茶山水土资源。2014年以来累计植树造林15.29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5.77%,茶山大生态保护效能持续提升。
三明市强化项目带动。从2008年开始实施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现代茶业生产发展项目建设,投入1.6亿元建成标准化生态茶园10万亩;实施了大田县省级现代茶业产业园、泰宁“茶香金湖”等5个投资超千万元的茶产业重点项目,显著提升了茶叶生产和市场竞争力。
任何产品只有严守质量安全的底线,才能赢得市场的充分信任。多年来,福建通过强化科技服务,持续推进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将茶叶类国家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茶叶类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列入省级规范社名录的农民合作社,分别于2014年底、2016年底全部纳入省级可追溯平台管理,做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同时,建立农药经营单位、使用单位和使用品种的实时监控信息化平台,对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实行动态管理;采取生态调控、农艺改良、物理防控、生物防治等措施,在全国率先倡导茶园不使用化学农药。目前全省不用化学农药绿色示范茶园已经超过100万亩。
“统防统治”是福建省为确保茶叶质量安全、推动绿色优质产品供给的一项重要举措。福建省在持续建设生态茶园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进茶树病虫害绿色防控替代使用化学农药,推动病虫害统防统治替代家家户户分散式防治模式。
福鼎市运用这种模式在茶园基地建设中,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小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共同组建现代茶产业联合体,防治效果更好,质量安全更有保障,茶农的农资负担也进一步减轻了,带动茶农分享茶产业链增值收益。福鼎市磻溪镇南广村广元合作社的数据显示,10多年前,茶农一亩茶园的茶青收成只有1000多元,现在一般都在1万元以上。
有关专家指出,这种联合体的构建,有利于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既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也能更有效地促进茶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同时对标国际市场,建设茶业标准化。根据产业需求,主导乌龙茶国际标准,以及乌龙茶、白茶、红茶等茶类全产业链系列标准,涵盖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加工技术和仓储以及赛事等领域,促进茶产业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还大力开展有机茶和茶叶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的深化集成、示范与推广,提出生态茶园建设技术规范等。
加工技术创新特色的加工方式是福建茶叶品牌创设、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从杀青、整形到烘干,茶叶加工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加工技术应用广泛,流水线成套设备大量应用,著名及特色茶品不断改造和升级。鲜叶加工中使用了较为方便的采茶机,如手提电动剪刀式、背负重式电动采茶机等,提高劳动效率,并且保证了鲜叶的质量。采摘后的鲜叶使用超声波加湿及气体交换膜的储藏技术,达到保鲜效果,延长储存期,茶中维生素及叶绿素含量同比提高了10%左右。萎凋加工采用半机械化萎凋槽或新型远红外加温凋萎等高新技术,适度促进鲜叶酶的活性,使叶缘细胞破坏,发生轻度氧化。叶片边缘呈现红色,叶片中央部分颜色由暗绿转变为黄绿,即所谓的“绿叶红镶边”。同时,茶叶中的水分蒸发和运转,使得鲜叶的青草气消退而产生清香,茶滋味醇正而不苦涩。电磁波杀青机在方便、快捷的基础上,使氨基酸、茶多酚等有效物质明显增多,显著提高茶叶品质。福建茶叶的加工技术及工具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产品畅销海内外。
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村有着450年的红茶历史,是世界红茶的发源地。福建正山小种茶叶公司江元勋带领有机茶认证,梁骏德通过改进制茶工艺,通过创新融合,研发出高端红茶金骏眉,改变了传统红茶“浓、红、苦、涩”的特点,引发了国内红茶的消费热潮。八马、八仙茶无苦味;平和白芽奇兰,南靖的土楼茶,产量高,品质好,高的亩产收入3--6万元。
创新,关键要洞察消费需求,解决消费“痛点”。要增强发展后劲,还必须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加工的能力与水平,实现从传统茶产业向现代茶产业的转变。
据调研,龙岩市面对受人口老龄化及产业比较效益低下原因的影响,年青劳动力大量外出,造成茶产业就业人员工价高、工效低,尤其是采茶劳动力日益缺乏,且工价日益提高,还招不到人干的现象越发严重,因而茶产品成本逐年上涨的压力,组织开展茶叶初制加工厂升级改造,重点推广电、气等能源和茶叶初制加工不落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线,重点扶持购置碳纤维远红外地暖温控萎凋设备、自动化萎凋设备、离地晒青晾青等茶叶加工机械,提高茶叶绿色加工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航空技术应用在农业上,大面积推广军转民技术,如色选机。福建农大开启的空调制造,获得省科技一等奖。机械化程度普遍提高,占比80%,生产实现工厂化,卫生化,清洁化。近年来,福建省扶持了300家茶业龙头企业购置茶叶初制加工不落地机械化自动生产线、自动化萎凋室及其系统、茶叶色选机等生产加工设备,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实现加工环境、设备和燃料清洁化,降低生产成本,促进茶产业增收增效。
当前我国茶产业整体上存在茶叶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力不足,茶叶生产规范化、规模化与组织化程度低和互联网渗透率低等问题。要真正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必须不断以创新供给促进消费,不断丰富茶产品的品类,加强产业精深加工延伸。开发茶饮料、茶日用品和茶保健品,提取、利用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茶有效成分,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率。
近年来,龙头企业队伍不断扩大,成为茶产业的最大发展动力之一。天福茗茶、八马、华祥苑、武夷星、品品香、春伦等茶叶龙头企业在茶叶精制加工方面为福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大闽食品(漳州)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等茶叶企业在提取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等茶有效成分的深加工方面不断突破与创新,成为茶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德化茶具产值120亿元。
福建茶厂商务实茶衍生产品研发,利用茶的鲜叶、成品茶叶为原料,或是用茶叶、茶厂的废次品、下脚料为原料,应用相应的加工技术生产出的一系列衍生茶制品在市场推广,占有巨大市场份额。
福建具有1000多年的产茶历史,是白茶,红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的发祥地,茶文化底蕴博大精深。大力挖掘、弘扬茶文化,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开发推广茶园生态观光游和茶文化体验游,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借鉴其他产区的先进经验,不断增强茶产业竞争力。
品牌战略是茶产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品牌化的不断提速,会促进各种要素资源的集聚,保持茶叶质量稳定,为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形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建品牌大省,大红袍、铁观音、白茶、茉莉花茶、福安坦洋功夫红茶、天山绿茶、松溪绿茶等传统品牌,声名远播。目前,全省有34个茶叶类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有97个茶叶产品获得福建名牌产品称号。福建的茶叶要拓展市场、走向全球,必须始终坚持品牌化的发展道路,实施“一县一品”,加大茶叶品牌宣传力度,大力支持品牌建设,进一步做强做大优势区域品牌,创建驰名商标。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整合资源和市场,组建产销联盟或产销集团;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上市。
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经过20多年的发展,仅安溪铁观音品类已是中国销量第一品牌。在八马等一批茶叶企业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安溪铁观音已经连续4年名列全国茶叶区域品牌价值第一位。
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的发源地。经过岁月的积淀,茉莉花茶已成为福州城市文化名片、福建茶文化名片、中国的名片。2014年,福州茉莉花种植和茶文化系统成功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茉莉花茶文化正物化在创新开发的茶品中,默化在消费者的心灵里。
在推进品牌化进程中,福建一些茶叶企业进一步拓展市场渠道,加强与市场营销的“网红”企业合作,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例如,香江茶业已经与瑞幸咖啡牵手;品品香茶业、高建发茶业牵手了小罐茶。中国特色小镇(点头镇)在福鼎闽浙边贸茶花交易市场常态化举行福鼎白茶斗茶赛,最后产生斗茶赛金奖、最佳奖、状元茶等名次。进一步弘扬福鼎白茶文化,提高福鼎白茶加工技艺,把斗茶赛作为福鼎白茶传统赛事来传承和延续,以提升福鼎白茶品质,扩大福鼎白茶影响力,促进产业兴旺。
在推动品牌升级过程中,福建各茶叶主产区还将当地旅游资源与茶产业相结合,开发茶文化旅游,推出茶园生态游、茶乡体验游、茶保健旅游、茶事修学游等茶文化旅游线路,不断丰富茶叶生产、茶艺表演、茶文化交流等活动。
福建已经扶持建设了安溪华祥苑茶庄园、武夷山香江茗苑、福鼎品品香白茶庄园等一批茶庄园,培育了以武夷山“印象大红袍”为代表的一批以茶为主题的旅游体验项目。福建省茶叶学会推广的大房车茶旅活动等,成效显著。
数字福建先行,我们必须推广运用茶叶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让福建茶叶充满智慧元素,探索茶产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我们应当利用现代茶园建设,从长远和战略上的高度,强化开发合理,强化统筹协调,务实工作风抓数字化,从数字上下功夫。鼓励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开展电子商务拓展国内外市场,开发适宜网络营销的产品,支持B2B2C(供应商到电商到顾客)、O2O(线上与线下互动)等电子商务模式发展,推进茶叶跨境电子商务。
目前,全省推开线上线下销售,安溪电子商务年营业额47亿元。线下约有6000家的连锁店。日春茶业自营店就有300多家。武夷山30万亩茶园,3000多家茶企业均有线上线下并行。宁德茶商在全国各地开设茶庄、茶店和茶叶公司达2万多家,创办大型茶叶专业市场10多家,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专卖店、加盟店等遍布全国各地,拥有10万多人的营销队伍。并将以“品牌茶业、生态茶业和智慧茶业”为主线,按照互联网+的战略部署,进一步完善中国红茶网等茶叶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建立宁德市茶叶展示销售平台,促进茶叶品牌的网络推广和市场开拓。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福建省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传统产茶大省,万里茶马古道的起始地,茶和天下品格,对于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为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福建2016年以来,率先在全国组织重点茶叶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闽茶海丝行”经贸活动,先后到海外参加国际茶展、举办专场推介等,突出展示了福建茶叶历史悠久、茶类丰富、茶品多样、生态优良、质量安全的良好形象,宣传推介了福建茶产业与茶品牌,签订合同33亿元,设立12个闽茶文化推广中心,取得了显著的茶叶经贸成果,促进了茶文化对外交流。
此外,成立“一带一路”茶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旨在搭建茶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茶产业科技教育交流与合作,拓宽茶产业合作领域,提高茶产业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茶产业效益。
设立省级现代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将符合条件的茶叶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纳入扶持范围。支持农民合作社、茶叶行业协会建立茶叶生产担保基金,为成员提供贷款担保服务,县级财政为茶叶生产担保基金注入一定比例的风险补偿金。加快推进山地茶园的林权登记工作,完成林权确权登记的茶园,可通过林权交易、抵押、流转等方式进行融资;开展茶园经营权和大型茶机具抵押贷款。鼓励成立茶园资产评估机构,开展茶园资产评估工作,其评估报告可作为银行贷款的参考依据。
福建省农科院、福建农林大学、武夷学院、安溪茶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要加强与企业合作,加大茶叶生产加工环节重大技术研发力度。支持涉农高校加强茶叶学科建设,加快培养一批集生产、营销、管理于一体的综合性茶业人才。继续将茶叶类专业纳入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给予重点扶持,并依托农业大中专院校、龙头企业等加快培养高层次职业技术人才。
当然福建茶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瓶颈和问题:一是投入不足,企业资金短缺;二是两条腿走路,拓展国内外市场,外销受限,出口5亿多;三是茶产业人才相对缺乏,支撑茶产业科技体系有待完善;四是电子数据茶产业“百舸争流”,亟待加强。
为进一步提升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水平,增强茶产业综合竞争力,立足转型升级、延伸产业链条、做响品牌、提质增效,实现“十四五”茶产业年产值超2000亿元的目标,振兴乡村经济,巩固小康建设成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务必要扬长补短,精准施策。
与时俱进,加大茶产业投入,以建设智慧茶园、茶叶庄园,加大生态茶园建设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具有各自特色的庄园、茶园。依托茶园自然风光、茶叶加工作坊、茶文化特色,突出生态游乐、茶事体验、休闲观光,建设一批集基地生产、集中加工、文化传播、旅游观光、品牌营销、形象展示为一体、个性特征鲜明的茶叶庄园。将茶叶产业链上后端的加工、物流、销售、贸易、茶叶机械、茶配套产品等功能作业在加工区统一进行,提升茶叶生产加工集约化,有效的进行资源的互补与利用,推动茶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拓展,增加茶叶附加值,增加农业农村农民收入,振兴乡村经济,巩固小康建设成果。
坚持完善健全茶叶标准化建设,坚持绿色发展标准,构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制定企业标准;按照“生产环境清洁化、加工燃料清洁化、加工设备清洁化、加工流程清洁化”的要求,促进省内的知名茶企和国内外的食品相关企业进行合作,鼓励行业领军企业抱团发展,以品牌、茶山、厂房、技艺等生产技术要素与强势企业组合,采取控股、收购、兼并和联合等市场运作方式,提高同类品牌的知名度。
加大茶叶全产业链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构建现代科技支撑体系,加快提升“机器换人”等产业智慧化程度,以科技爆发力赋能茶产业跨越式发展。按照大宗茶、名优茶等不同茶类及不同茶区的各自特点与要求,在茶园耕作、肥培管理、“无人机”植保、修剪采摘、连续化加工等方面加快“机器换人”步伐。鼓励组建植保、加工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快推进茶叶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名优茶整体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
政府应该奖励或扶持茶叶企业跟进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向互联网创新电商、茶旅建设等方面发展,重点支持知名的茶叶企业进行智慧茶庄园建设。其次,可由当地政府牵头农业局、旅游局共同设计、开发“茶叶旅游特色线路”,聚合闽茶资源,融合茶业旅游和现有的旅游线路,打造茶旅新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