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飞凤
(南京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江苏 南京 210000)
面瘫是指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或者周围性面神经炎,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中医认为其发病与风寒侵袭致经络不畅、局部肌肉松弛以及经筋失养有较大的关系,因此中医治疗以改善经络不畅和局部肌肉松弛为主,中医辨证护理在临床中也能够进行良好的经络疏通与肌肉松弛改善[1]。现就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60例面瘫患者,研究艾条灸联合手指点穴治疗面瘫患者中进行中医辨证护理的临床效果,结果如下。
研究对象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共60例面瘫患者进行此次研究,选用双盲随机选取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探究组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6个月,中位数(1.9±0.6)个月;对照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病程最短1周,最长5个月,中位数为(2.1±0.8)个月,两组基线资料对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院方伦理委员会审核,同意开展此次研究,研究有意义。
对照组采用普通临床护理,探究组采用中医辨证护理,主要内容有:(1)成立护理小组,对中医特色护理技术进行护理方案制定,护理小组成员对特色应用技术进行培训,主要包括对中医证型护理的实施,具体技术有穴位按摩、耳穴压豆、穴位贴敷、艾灸和红外线照射;(2)证候护理:口眼歪斜患者: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健康分析,使患者了解临床治疗状况,逐渐消除患者的悲观情绪,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避风寒,保持口腔卫生,观察患者的皮肤,确定服药后能够良好治疗;眼睑闭合不全患者:观察患者的眼见闭合部位,闭合程度,以及有病因素和临床病症,遵照医嘱进行抗感染眼药水运用,注意眼镜与眼罩的佩戴,避免强光刺激眼睛,并对鱼腰、阳白以及承泣等穴位进行按摩;颜面麻木患者:观察面部肌肉运动状况,指导患者进行面部肌肉的训练,比如鼓腮、闭眼、努嘴、抬眉扽动作,每日进行2次,每次坚持单项活动10-20次,同时在面颊、口、眼、肝和皮质下进行耳穴压豆,同时可在太阳穴与翳风进行穴位贴敷;面部抽搐患者:记录面部抽搐时间、程度以及性质,在患侧颊车、合谷、翳风与四白进行艾灸,另外对患侧进行39°左右中药湿敷,每日2次,还可在迎香与地仓等部位进行穴位按摩;(3)辨证用膳:风寒袭络证忌食凉性食物,宜食祛风散寒食物;风热袭络证患者忌食燥热辛辣食物,宜食清热疏风食物;风痰阻络证忌食厚腻肥甘食物,宜食泻浊通阳食物;气虚血瘀证患者忌食补血滋腻食物,宜食活血益气食物[2-3]。
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主要依据患者的治疗结果显著有效(患者完全康复,面部功能与常人无异)、一般有效(患者基本康复,少部分面部功能未恢复,但对患者的日常没有较大的影响)和无效(患者康复效果不佳,部分面部功能未恢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较大的影响)。
用软件SPSS20.0对两组的临床数据予以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X检验。检测标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探究组显著有效22例,一般有效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显著有效16例,一般有效6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卡方值为6.405,P值为0.011,探究组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显著较高,对比差异显著P<0.05。
面瘫在实际临床中的发病速度较快,诸多患者是在睡醒后出现一侧面部麻木、呆滞,不能进行鼓腮、皱眉等,出现口眼歪斜、流泪、鼻唇沟加深等症状,艾灸与手指点穴治疗在临床中能够良好的进行穴位刺激,疏通局部经络,但相对治疗较为统一,不能有效的针对患者的病症进行治疗,而患者自身病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医辨证护理在临床中可依据患者的病症特点开展临床护理,能够有效的针对患者的病理需求开展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较好[4]。
此次研究结果为:面瘫患者在进行艾条灸与手指点穴治疗的同时进行中医辨证护理,能够有效的提升临床护理效果,原因分析为:中医辨证护理在临床中,能够依据患者的病症特点进行护理干预,在完善临床治疗与护理的同时,能够依据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护理,在临床中的整体运用效果较好,可有效的辅助病症治疗。
由此来看:中医辨证护理在面瘫患者艾灸与穴位治疗中有较为显著的护理价值,可在临床中推广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