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云鹏,王利香,郜 健
(1.辽宁大学 经济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2.潍坊学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山东 潍坊261061)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而技能劳动力、个人天赋受教育文化水平以及知识经验积累程度的异质性,导致劳动力技能和生产率水平的差异,形成高低技能劳动工资非均等化,即技能溢价现象.高等教育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技能劳动力的量与质,进而影响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技能溢价.技能溢价是必然衍生的经济特征,高等教育是增加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力资本素质,优化人力资本结构的重要途径,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因素,两者具有本质上的契合性,可以说高等教育发展是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转变的重要基础.辽宁的经济增长进入了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这要求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而经济转型升级、创新驱动转变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经济发展对高技能水平劳动力的相对需求急剧增加,技术进步呈现阶段性的技能偏态,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扩大,即产生技能溢价也有研究者称为大学学历溢价.从技能溢价的形成过程来看,技能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等教育是技术与人力资本和技能溢价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技能溢价也是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一种标志特征,可以用来检验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创新驱动转变趋向,因此强调创新驱动必然会导致技能溢价.因此,弄清高等教育发展对技能溢价影响的作用机理,分析技能溢价的时空特征,研究技能溢价的影响因素,可以更加深入地把握技能溢价的时代特征.过高的技能溢价会产生较大的工资不平等,从而会拉大收入差距,影响社会稳定,降低生活幸福感,而过低的技能溢价会导致个人没有激励去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将技能溢价水平控制在一个适当的区间范围内,这是本文的应用价值和最主要的现实意义.
技能溢价问题一直是教育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技能溢价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许多文献将新型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分化和技能溢价现象归结于技术进步作用的结果,技术进步的资本和技能偏向效应导致技能劳动生产率更高且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更大,从而产生技能溢价.MT Kiley[1]认为技术工人和非技术工人的相对工资的不平等上升通常归因于技术偏向的技术进步,熟练劳动力的供应增加导致暂时停滞的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和技能型非技术工人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Murphy and Welch[2]和Morris and Western[3]认为受教育程度会影响技能溢价,尤其是高等教育,受教育程度越高则人力资本水平和报酬往往就更高.董直庆和王林辉(2011)通过构建区分技能与非技能劳动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以技能偏向性视角考察技能需求增长、技能溢价和技术进步关系,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变化取决于技能型和非技能型劳动相对规模、技能型和非技能型劳动相对工资以及用于生产技能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资本投入的变化.
也有学者认为[4]技能溢价与贸易开放有关.贸易开放中商品价格的改变,会导致生产中使用的要素报酬及不同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发生变化,一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会通过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提高,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却会下降.Berman、Pavcnik等学者[5]都认为贸易开放带来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是造成发展中国家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工资差距扩大的原因,从而产生技能溢价.曾国彪和姜凌[6]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和两阶段 GMM方法,实证分析了贸易开放对技术工人与非技术工人工资的影响,结果表明:除技术因素外中国贸易开放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也是造成技能溢价提升的重要因素.
陈昭和欧阳秋珍[7]利用我国与主要贸易投资伙伴1990—2010 年的数据,实证分析和检验了国外技术溢出与技能溢价的变动关系.研究发现:我国自主创新能明显地改善我国技能溢价的现象;通过进口方式获得的国外有效技术溢出明显缩小我国的技能溢价现象;然而,FDI、国外专利申请与信息技术的技术溢出与技能溢价呈现正相关关系.马磊[8]认为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技能溢价存在显著影响,具体效应呈现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以及全国层面高等教育财政入学年投入可以显著缩小当地技能溢价,东部则呈现扩大效应.余凡等[9]认为人力资本质量和技能溢价的交互项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技能溢价能够对人力资本质量产生激励作用.
技能劳动相对供需框架为
(1)
其中,S表示技能溢价,A/B表示相对需求渠道,H/L表示相对供给渠道.相对需求渠道受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外开放度,以及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可用如下模型表示:
(2)
其中EIt表示毕业年高等教育投入;OP表示对外开放度;C表示技术水平.
相对供给渠道受到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和人口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可用如下模型表示:
(3)
其中EIt表示毕业年高等教育投入;PF人口流动度.将模型(2)和模型(3)代入模型(1)得到如下模型:
lnSit=γ0+γ1lnEIit+γ2lnOPit+γ3lnCit+γ4lnPFit+μit
(4)
技能溢价用各地区历年高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平均工资比表示,但是现有统计资料中,由于缺少以受教育程度为标准统计的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因此本研究采用宋冬林等[10]和马磊等[8]学者的做法,根据专业技术人员行业分布情况,使用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林牧渔业职工平均工资比值,反映技能溢价及其变化趋势;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用辽宁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支出表示辽宁省的教育经费投入;对外开放度用出口贸易额占GDP的比重表示;技术水平用历年专利申请授权数表示;人口流动度用历年人口净迁入率表示.
样本数据选取2003—2017年辽宁省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历年数据.
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04—2018年的统计数据(部分年份数据缺失用线性差值法获得),根据本研究的测算得辽宁省2003—2017年的技能溢价现状及趋势情况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 2003—2017年辽宁省技能溢价
从表1 和图1可以看出2003—2017年辽宁省的技能溢价呈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1.7下降到2017年的1.18.
用辽宁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的教育经费支出表示辽宁省的教育经费投入.2003年辽宁省的教育经费总投入为98.339 7亿元,2017年的教育经费投入为648.063 6亿元,增长率为559%,样本期期内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2年的教育经费投入最高,为728.8亿元,2013—2014年教育经费投入有所下降,2015—2017年又呈上升趋势.2003—2017年辽宁省的教育经费投入情况见图2.
结合本研究的样本数据,利用模型(4),用Eviews软件对本研究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表2中的实证结果.
根据表2中的数据,可以得到如下的回归方程:
lnSit=1.769 7-0.000 422lnEIit+0.009 168lnOPit-0.000 017γ3lnCit-0.645 199lnPFit
从表2中可以看出模型的调整的R2为0.907 1,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4个自变量累计解释了因变量变化的90.71%的变动.其中高等教育投入、技术水平和人口流动3个变量的t统计量的P值小于0.1,这3个变量通过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说明这3个变量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在统计上是显著的.高等教育投入、人口流动和技术水平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是负向的,对外开放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是正向的,但是其t统计量的P值大于0.1,没有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对外开放对技能溢价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
表2 回归结果表
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投入、人口流动和技术水平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是显著的,并且都是负向的影响,教育投入的增加、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迁移率的增加都将使技能溢价减少;对外开放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没有通过变量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对外开放对技能溢价的影响不显著.
根据本研究的结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加充分地发挥高等教育财政投入对技能溢价影响的积极影响.一是加大高等教育财政投入,鼓励更多年轻一代接受大学教育.同时需要增加高中阶段教育财政投入,完善中高等两个阶段教育的衔接.二是要更加重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增强大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基于资本-技能互补性的理论观点可以得出,高校毕业生与技术、资本的结合度越高,结合速度越快,这就要求高等教育结构相应调整,在高度重视综合型大学教育的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高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促进大学毕业生与技术的融合,激发技术创新,助推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