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亚文
【摘要】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思想性和育人性的特点,也具有紧跟时代发展的使命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顺应课程改革大潮,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探究与转变,以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和学生的成长。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进行生活化教学尝试的过程中,教师容易在教学设计、教材使用、课堂教学方面走入误区。因此,教师应把好关,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生活道德榜样;引导学生依托教材联系实际,探索生活化学习素材;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最终促进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对国家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初中生的道德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形成对国家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应按照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来培养初中生。现阶段,新课程改革对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指出的:“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道德水平,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关注学生在情感方面的变化,将道德价值观落实到生活实践中,这就明确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定位。
“生活化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生活细节来启发和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体悟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实现对知识内涵的学习。这样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更生动直接,教学效果更明显,效率更高,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目标。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课堂采用生活化教学后,教学情况会发生变化,课堂将更加活跃、生动,学生的主体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乐于学习、探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学习效果将大大提升。这能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从而体现本学科的特殊作用。同时,其能充分发挥本学科的德育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培养具有高远志向、奋斗精神、乐观态度的人,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通过引入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真实的成长经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以此完成对课程的生活化创新。利用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与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共鸣,调动学生对课程教学环节的参与积极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生活化的教学素材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对与成长有关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产生更深层次的理解,还能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助力学生良好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同时,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良好态势离不开政府、社会企业、教师和学生等多方的努力。相关部门应营造良好的生活化教学环境;社会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生活化教学的便利场所、实物等,为学生的学习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优越的客观条件;教师则应多方面挖掘生活化教学资源,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素材的丰富与课堂生活化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应以生活化的眼光积极探究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在课堂上充分发扬合作精神,在学习互动与生活实践中将生活和道德与法治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主动融入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现自身良好价值观与学习素养的双项发展。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容易走入的误区
1.教学设计偏颇
部分教师在实行生活化教学之初,进行教学设计时可能不全面、不连贯,选取素材时只注重真实生活,过于割裂、片段化,导致出现注重生活但缺乏教育意义的问题。另外,部分教师还可能设计得过于细致、琐碎,导致生活场景存在局限性,未能为学生留有充足的生成空间,使得课堂死板、无趣,不利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教材使用存在误区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关注生活,从生活中提炼出为人处世的道理。一些教师在使用教材开展生活化教学时可能会过于依赖教材,还有一种极端是教师完全抛弃教材,盲目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自由发挥。学生生活体验各有不同,这种教学方法会使教学失去重点,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混乱
新课程改革指引下的课堂提倡“双主体”,即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发挥引导和启发作用,学生发挥学习主体作用。而初试生活化教学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可能只注重分享浅显的生活现实,不注重提升材料的德育价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实则缺乏对学生的道德浸润。这样的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课堂上大谈德育,而对具体生活的指导有所缺失,从而出现只观照生活、无法引领生活的局面。
四、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优化路径
1.教师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道德榜样
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師德,能够以身作则,在学生群体中发挥良好的榜样作用,成为德才兼备的、被学生信任和敬畏的好榜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要把每位学生放在心上,真诚、充满感情、一视同仁地关注每位学生。正如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呈现的一样,教师与学生应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师应循循善诱,学生应主动参与、勤学好问,从而做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理应树立良好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榜样,在学生间树立威信,从而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实现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
2.引导学生依托教材联系实际,探索生活化学习素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地位是不可取代的。生活化教学,需要学生发挥主体性,积极探索学习素材。每位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道德提升的触发机制也不同,对应的道德提升感产生的情感、身体、认知和行为也不同。因此,学生的积极参与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道德品质提升的关键。而道德提升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社会认知,产生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的想法,从而提高个体的生命意义感,进而提高其精神境界,这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至关重要。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与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部分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感受生活中的亲情,体会亲情碰撞,使其积极参与家庭建设,共创和谐家庭;找到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寻生命的价值。
3.充分開发社会力量,促进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教育是国之大计,因此各方应形成合力,群策群力促进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更好开展。相关部门应创设良好、宽松的生活化教学环境,支持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社会和企业可以提供便利的生活化教学场所和实物,如博物馆、科技馆,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参观的机会;企业劳动模范、创新精英可到学校开专题讲座传播奋斗、创新精神,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社会可大力宣传爱心公益活动事迹,让学生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载体丰富的素材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例如,在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中广为流传的公益口号或公益广告,便捷地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生活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播放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与珍爱生命或实现生命价值有关的公益视频,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获取书本难以传递的德育价值,让学生更加直接地从生活内容中形成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共鸣,并引发学生的思考。社会层面的努力,对良好的德育价值进行推广与宣传,能够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的素材,为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助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
【参考文献】
陈惠如.以核心素养为视角,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74-27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杨振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德育策略思考[J].华夏教师,2019(24):88.
王琳.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8.
赵学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作用[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 2020年“互联网环境下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20:16-17.
车建鑫.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20,18(17):104-105.
李慧.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生活化教学探究[A].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 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贵阳会场)论文集(一)[C].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智能学习与创新研究工作委员会: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2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