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诗雯
摘要: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育的要求随之越来越高,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关注,而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随之越来越受关注。通过对高校体育课程的开展情况展开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校课程存在课程项目过于传统、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不够丰富、学生兴趣低下,参与感较弱的问题。由此对户外运动与高校课程融合的可行性以及体验式教学在高校课程中的实践价值分分析,提出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要模式的户外运动与高校课程融合的对策。
关键词:体验式教育;户外运动;高校体育课程
2002年教育局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强调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为了贯彻新《纲要》,户外运动融入高校体育课程是较为理想的体育课程融合改革的方式之一。如何将户外运动与高校体育课程有机融合,完善和建构融合的课程体系,在户外运动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中体验式教育给融合课程体系带来什么样的效果。
一、概念界定
(一)体验式教育
“体验式”教育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和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经历创设相关的情景,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悟,通过体验和体验内化建构知识体系与发展个人能力,在不断地体验中积累沉淀形成自我的知识与行为体系。体验具有过程性、亲历性和不可传授性,是充满个性和创造性的过程。体验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在创设情境中地真实体验,通过自我观察、感悟等进而不断修正自我。这不仅提升学生的参与程度也促进了教学效果。
(二)户外运动
户外运动是一组在自然场地举行的具有探险性质的集体项目群。主要包括陆地、水上、空中三大类。而在我国,陆地户外运动开展较为广泛,相较于水上、空中项目,陆地户外运动受环境、器材等因素的限制较小,便于开展实施。陆地户外运动是指在陆地区域(包括大陆和岛屿内)进行的户外活动,包括山地、海岛、荒漠、高原等。
(三)户外运动课
通过对于户外运动的界定与划分,根据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提出:户外运动课是指在自然环境开展,从户外运动项目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出发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及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并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
二、当前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项目过于传统
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游泳、武术、健美操等项目为主,其中“三大球”“三小球”、田径是较为传统的体育项目。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接受的体育课程主要是以“三大球”“三小球”、田径等传统的好开展的项目为主,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体育锻炼素质、培养体育兴趣等,但体育课程时间的有限性、具体开展的局限性,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程项目主要以传统项目为主。高校体育课程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之上应进行延伸拓展而不是简单地重复。目前部分高校也积极引进开展新的运动项目,比如:体操、健身、橄榄球、高尔夫、腰鼓、素质拓展、水上项目等。但不是所有学校都有进行拓展延伸,有的学校可能受到资金、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没有条件进行拓展延伸。
(二)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基本已经形成固化的教学模式,老师按照某一个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注重整体而忽视了个体。过度强调统一而忽略个体运动能力的差异。教学过程主要是以体育技术的讲解、示范、练习三个部分组成,这种教学模式较为普遍,不具备创新性,整个过程更多是老师教授的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收状态,容易使学生产生學习疲劳现象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学生可以快速多渠道获取信息,体育教学仍然坚持老一套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不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不利于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中介,单一的教学内容很难有效地达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效果。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在教学内容安排上雷同,体育教学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过于陈旧的教学过程使教学质量降低,学生在雷同的教学过程中易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导致学习质量和效率下降。体育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封闭,主要表现于社会体育活动的参与和交流比重不够。大部分局限在校园内,缺乏与社会大环境的接触,不利于高校学生在社会体育活动中的发展。
(四)学生兴趣低下,参与感较弱
高校体育课程中,普遍存在学生对于课程兴趣低下的现象,直接影响着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导致学生对于课程兴趣低下的现象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首先,部分学生体育素质较弱,个体差异导致心理负担,从而使得该部分学生从主体上对于体育课程产生排斥或兴趣低下;其次,在高校体育课程中老师作为主导,注重体育技术的讲解以及示范,趋于项目的专项性培养而非对于普通学生对于项目的兴趣培养,从而导致学生参与感较弱;最后,大学生主体对于体育课程的认知的偏差,高校体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不影响其专业发展,以及身处信息时代,被丰富的网络信息所吸引,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影视等,导致对于体育课程表现出兴趣低下或者低参与的现象。
三、户外运动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
随着社会都市化发展的进程以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大众的青睐。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大众不再停留在解决温饱层面,逐渐开始关注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以户外运动为内容的休闲体育产业也逐步发展起来。目前较多的体育专业院校已经开设户外相关方向的系别,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那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是否需要将其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呢?
(一)户外运动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的可行性
1.户外运动的开展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
随着高等院校招生的扩张,高校教学资源短缺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户外运动中的部分项目对于场地要求较低,比如一般的平地、自然的山丘、树等等都可以作为直接的教学场所,减轻了硬件设施短缺问题。当然部分户外运动也是基于一定的地理环境才能有效开展,比如水上项目。关于项目具体的落地实施可根据个高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开展。户外运动将其课程教学带到自然环境中,突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从老师单向的教学变成与大自然的双向互动,最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增加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兴趣
户外运动包含水上、陆地、空中三大类,比如:攀岩、登山、野外生存、帆船、皮划艇等等,多元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作为高校现有体育课程的补充,使其课程项目更为丰富。并且这些户外运动项目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课堂基本是接触不到的,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较之基础运动项目更容易对其产生兴趣。
3.满足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客观需求,为培养终身运动的目标打下基础
在户外运动教学中多以体验式教学为主,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体悟体育学习,在户外运动技能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探索发现,使其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锻炼。部分户外运动不收场地、装备等硬件条件限制,即在自然环境下就可以开展,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也能自主的参与到运动锻炼中,为培养终身运动的意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高校户外运动课程的建构
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体系要符合国家教育局发布《纲要》的要求,教学内容应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户外自然条件,以人为本;通过体验式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以及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参与户外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等。通过模拟的场景,学生通过体验式方式参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以户外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身体练习、心理训练、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在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关注自我、反思自我、提升自我。
四、体验式教育在高校户外运动课程中的实践价值
(一)激发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
高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形成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而普通的体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他们更青睐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项目,比如野外生存、素质拓展、攀岩等等,再加之体验式教育与高校体育课程的结合,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取长补短,在项目与教学上都进行调整,使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堂的新意。体验式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式教学课堂是学生进行活动、观察反思、经验总结的过程,老师则有由传统教学中的“教、授”角色转化为“引导者”的角色。课程老师主要是把握课堂氛围以及课程方向,主体则是学生,是他们自主参与的过程。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运动的技能以及原理,促使他们产生学习反思,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挖掘学生的创造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中,过分的强调了教学的教,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自主性与探索性学习得不到提高,而体验式体育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是引导者而非教授者,课堂上是学生探索的过程,在没有预设的“条框”下进行探索,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思维活动的创造性。特别是在户外运动中表现明显,户外运动除了涉及技术类的,大多都是自由开放的,没有标准答案或者固定的模式,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学习,更能锻炼思维的广度,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自身的吸收再生成,可以拓展思维的深度。因此,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在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创造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通产是以老师集体教学,个人练习为主,在自主思考以及团队学习讨论方面较为欠缺。传统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团队合作意识上存在弊端。而体验式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小组的交流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在其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学生在反思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并且可以使班级学生优良兼备。
(四)弥补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
目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主要是以老师灌输运动理论知识以及运动技能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这种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在课堂的积极性以及在粗恶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甚至抑制了他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与喜爱。同时也违背了高校体育课程中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理念。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教学目标不断的跟进,而在这过程中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户外运动作为新的项目进入大学体育课堂打破了以传统项目为主的课程,加之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体验式教学方式作在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层面发挥着重要的效能。
(五)舒缓压力,提升自我调节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快节奏的生活给许多人带来不同的生活压力,高校也存在着许多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由于户外运动的开展场所是自然环境,远离城市的喧嚣,更好的回归自我,使得参与者心境更加开阔,在参与过程中自我的发现、反思与内化,又很好的提升了参与者的自我调节能力。
五、总结
户外运动新颖、时尚,在我国的兴起充分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加强,是我国精神文明进步的标志。将户外运动与高校体育课程融合,不仅满足了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也符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户外运动之所以受大众青睐,是因为参与者对积极、向上、协作、健康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户外运动完全符合现代社会体育教育的特点,也必将成为未来高校体育改革的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EB/OL].http://sports.people[2018–11–31].
[2]杨汉,董范,郑超,童德卿,胡凯.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789–791.
[3]王俊杰.户外运动融入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可行性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153.
[4]黄彦锴.体验式教育理念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5(11):168–169.
[5]张庆.高校体育教育中体验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艺术科技,2016,29(09):352+354.
[6]仝仕胜.對高校开展户外运动的探索[J].体育世界,2006(03):32–33.
[7]宋杨.高校开展户外运动教学的现状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3):50+52.
[8]杨晨飞,但懿.户外徒步于体育教育价值的启示[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12):6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