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相继展开,生产力获得空前发展,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基于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和市场矛盾关系的论述,可将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30年代,这一阶段生产主要填充现实市场;第二阶段是从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诞生到20世纪70年代,现实市场的扩张已经不能满足生产扩张的需求,因此提前生产和抢占未来市场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生产“虚假的需要”成为市场扩张的重要内容。当下正处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在现实市场、未来市场和虚假需求市场同时扩张的基础上,高度发达的金融资本助推经济金融化,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
[关键词] 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现实市场;未来市场;虚假需求市场
[作者简介] 杨丽丽,经济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
将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进行历史阶段划分,是为了更好地梳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而揭示其发展规律,同时为人类研究并最终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提供借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诸多新现象、新特征的出现,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划分成了一个常谈常新的研究课题。从马克思、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问题的经典论述,到战后诸多知名学者承前启后的研究,再到20世纪中后叶呈现出的百家争鸣状态,以及当下国内外学者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研究,历代研究者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该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诸多划分方式,并预见了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吸收借鉴前人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以生产和市场的矛盾为视角,以市场扩张的限度和市场扩张方式的演变为切入点,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三阶段构想,这种划分方式能够一定程度解释资本主义发展演进的阶段性和各个阶段出现的新现象、新特征。
一、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文献梳理
马克思曾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即史前时期和发展时期,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又以生产方式演变的视角将资本主义分为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大机器生产三个小阶段。列宁将资本主义划分为自由竞争阶段和垄断阶段(又称为帝国主义阶段),垄断阶段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历史阶段,列宁认为,“帝国主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证实”[1]。
许多学者认为战后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阶段,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保罗·斯威齐和保罗·巴兰在著作《垄断资本:论美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中认为,垄断资本主义限制了市场竞争并导致生产能力过剩、投资停滞和潜在市场剩余无法实现,虽然美国在战后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剩余无法吸收的问题始终存在而且表现得越来越严重,因此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长期停滞的趋势。[2]受斯威齐和巴兰影响,哈里·布雷弗曼在其著作《劳动与垄断资本——二十世纪中劳动的退化》中认为,垄断资本统治下的生产劳动过程中劳动在退化,劳动者阶级意识削弱,所以发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矛盾将成为焦点。[3]
垄断资本导致的经济金融化问题引发了学者对“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研究,这些研究基本沿袭了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萨米尔·阿明认为,垄断资本引发的经济金融化使得资本主义的矛盾更加深重,阿明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危機中的资本主义”,前者是指资本主义存在很多内在的危机,但是它有能力解决这些危机并继续前进;后者是指虽然它还能发展延续,但已经进入衰老阶段,不再具有进步意义。[4]李慎明认为,当今资本主义仍然处于金融帝国主义阶段,金融帝国主义这条路是资本主义通向灭亡之路,然而不能将这个阶段“看轻了、看短了”,他认为金融帝国主义阶段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孕育着社会主义的复兴。[5]程恩富认为,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金融化造成金融部门成为调节整个市场经济的核心,少数金融寡头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其垄断性远超列宁时代,他认为当代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具有主动制造危机的能力,经济危机不仅不会直接导致资本主义灭亡而且成了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重要途径,但是资本主义的“过渡性”仍然存在。[6]
战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资本主义社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角对此进行了研究。以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欧美学者从产业和社会生产发展的角度将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分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他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后工业社会的经济结构将从以产品生产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理论知识将处于中心地位,由此专业与技术人员将成为主导阶级,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都会朝后工业社会的方向发展,因此意识形态的对抗将被终结。[7]彼得·德鲁克认为由于知识经济的到来,以资本和劳动为主要矛盾和冲突的资本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后资本主义社会已经出现,信息技术与网络发展使社会进入了一个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完全不同的“后资本主义”时代。[8]法国调节学派从企业组织管理的角度将20世纪资本主义划分为福特主义阶段和后福特主义阶段。[9]
面对战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特点,一部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许多社会现象超越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范围。厄尔奈斯特·曼德尔认为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有所不同的新时期——晚期资本主义,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还在持续增长,但是生产关系已然成了生产力的桎梏,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是晚期资本主义的基本趋势。[10]法兰克福学派著名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认为20世纪60年代之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进入了新的极权时代,技术控制代替了之前的以阶级对抗为前提的统治,人们丧失了否定的向度成了“单向度的人”,社会的各阶层在意识形态层面实现了同一化。[11]尤尔根·哈贝马斯认为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从经济领域转移到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国家干预确保了制度的稳定,科学技术成为对经济社会贡献最大的因素,运用马克思根据自由资本主义社会提出的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条件已经消失了。[12]
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研究特别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所处阶段的研究成果很多,呈现出学术争鸣的繁荣景象。如果要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一课题做更深入的研究,最好的视角便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市场矛盾的论述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和市场呈现出不同的矛盾状况。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地理大发现打开了世界市场,手工业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时生产的扩张速度赶不上市场的扩张速度,由此推动了工具机的技术革新,也间接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工业革命的逐步发生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770—1840年,英国工人日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这时生产扩张的速度逐渐超过市场扩张的速度,然而,“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中就包含着不顾市场的限制而生产”[13]592,所以从1825年开始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地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生产过剩无非是,为了发财而生产的东西过多了”[13]604。至于生产过剩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论述道:“生产过剩,它只是以资本的一般生产规律为条件:以生产力为尺度(也就是按照用一定量资本剥削最大量劳动的可能性)进行生产,而不考虑市场的现有界限或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的现有界限。”[13]605-606而广大劳动者的需求量却被限制在平均的生活需要水平上,所以市场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造成的矛盾。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现代机器已经达到了它能够改进的最高程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各个企业已经被逼迫着在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下尽最大可能提高自身机器的生产能力,因此大工业的生产能力在不顾任何阻力地向前发展,而且商品在质量上和数量上都不断地提高;然而市场的扩张却不是同样的情形,因为市场在空间范围内向广度和深度扩张完全受不同的、力量弱得多的规律支配。因此,“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14]。
马克思认为,“市场有一个外部的地理界限,一个国内市场同一个既是国内的又是国外的市场相比是有限的,而后者和世界市场相比也是有限的,世界市场在每一定时刻也是有限的,但是潜在地有扩大的能力”[13]595。但是,“市场的界限对于生产来说可能扩大得不够快,或者说,新的市场——市场的新的扩大——可能很快被生产超过,因而扩大了的市场现在表现为一个界限,正如原来比较狭窄的市场曾经表现为一个界限一样”[13]595。
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和市场矛盾关系的论述可以大致总结如下。第一,生产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而市场却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的限制,而社会消费力建立在对抗性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基础上,对抗性的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压缩了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能力。因此,生产和市场的矛盾就表现为较大的资本积累能力和较小的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第二,资本主义解决“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不断地开拓新的市场空间,世界市场因此而形成,但是世界市场的开辟也无法根本解决这个矛盾。第三,生产和市场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造成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市场的矛盾会一直存在,只是不同时期其激烈程度不同罢了。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认为,“消费系部分地由现行制造的物品所满足,部分地由过去制造的物品所满足。以消费为过去制造的所满足而论,现行的总需求会因之而缩小……相反,在一个时期中,每当制造一件為了满足以后的消费而从事生产的物品时,现期的总需求会得以扩大”[15]。凯恩斯对生产和市场矛盾关系的观点可以总结如下:第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市场的矛盾不能得到根本解决;第二,凯恩斯将市场的需求分为“现期的需求”和“以后的需求”,“现期的需求”被生产满足之后,剩余的生产能力可以针对“以后的需求”,这样市场容量就扩大了。第三,凯恩斯认为生产“以后的需求”会造成矛盾积累,未来人们将无法回避这些矛盾,但是为了化解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的生产过剩危机,只能采取这种措施。
我们用“现实市场”这一概念来指代凯恩斯提出的“现期的需求”,用“未来市场”指代“以后的需求”。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了“虚假的需要”范畴,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新出现的虚假的商品生产和消费行为,我们用“虚假需求市场”这一概念来指代这一类市场。生产未来市场实质上是一个寅吃卯粮的方法,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滞胀危机就是未来市场无限扩张的直接后果。滞胀危机的蔓延促使资本主义进入大力扩张虚假需求市场的阶段,从此,生产除了满足市场的本真需求(现实市场和未来市场都是本真需求构成的市场)之外,还大量制造虚假需求以扩张市场限度。由此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下,市场扩张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扩张的限度也在不断被突破。
三、 生产和市场矛盾视角下的资本主义三阶段划分
以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和市场矛盾关系的论述为视角,可以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进行如下划分:一是生产主要填充现实市场的阶段;二是生产同时填充现实市场和未来市场的阶段;三是生产同时填充现实市场、未来市场和虚假需求市场的阶段。前一个阶段孕育着后一个阶段,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的矛盾中生发出来的。因为矛盾是客观存在、无法消除的,所以后一个阶段的出现是规律使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后一个阶段包含着前一个阶段的矛盾内容,并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衍化出新的市场扩张方式。因此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中,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更加复杂、激烈。当代资本主义处于生产同时填充现实市场、未来市场和非本真市场的第三阶段。
1. 生产主要填充现实市场的阶段
从生产和市场的矛盾角度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生产主要填充现实市场的阶段。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企业的生产是针对现实市场、未来市场还是虚假需求市场,主要的决定因素是企业利润。对于企业来说,同等条件下生产现实市场的成本最低,所以企业都必须在现实市场中占据一定的份额;对于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而言,企业的生产也必须最先满足市场的现实需求。当现实市场的需求全部被满足时,如果还有富余的生产能力,企业就会适当地针对人们未来的需求进行生产,房地产开发等行业就具有此类特点。生产未来市场的成本相对较高,但是,只要对未来的市场需求预测准确,这种行为也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所以实力强大的企业并不忌惮可能的风险。
生产和现实市场的矛盾关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前和发生后存在根本的不同。地理大发现之后到工业革命发生之前,生产和市场的关系表现为生产的扩张速度赶不上市场的扩张速度,广阔的市场需求倒逼生产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工具迅速更新换代。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所以英国的生产力水平发展最快,19世纪20年代初英国的工业生产总额已经占到世界工业生产总额的一半。生产的迅速发展使得生产扩张和市场扩张之间的关系开始反转,生产一直保持迅猛发展和扩张的态势,而市场却受很多因素的干扰,不能长期稳定地扩张。例如,拿破仑战争之前,英国以外的欧美国家工业革命基本没有展开,所以英国物美价廉的机器制品充斥欧美市场。而欧美各国都开始工业革命之后,原本属于英国的商品市场受到严重挤压,英国国内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在工业革命之后出现了下降趋势,导致国内商品市场需求增长空间也非常有限,“庞大的生产能力与发展相对缓慢的商品市场形成尖锐矛盾”[16]133,在此背景下,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由生产过剩引发的经济危机在英国爆发了。这次危机揭开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史的序幕,从此,生产和现实市场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经济危机是生产与现实市场之间的矛盾激烈爆发的表现。自从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次“社会瘟疫”,1837年、1847年、1857年、1866年相继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经济危机,其中1857年危机成为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爆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相伴随的是频繁爆发的经济危机,1866年危机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40多年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于1873年、1882年、1890年、1900年、1907年先后爆发了五次世界经济危机,这五次危机与旷日持久的农业危机交织并发,使得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更加深化。在此期间,各国之间由于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和抢占市场争端不断,并最终爆发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消灭了大量过剩的生产力,所以战争过后资本主义世界又进入了生产和市场极度繁荣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资产阶级改革了工厂生产管理机制,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在民用产品的销售方面,各国资本家不约而同地对汽车、家具、各种家庭耐用品等实行分期付款的赊销制度,“以扩大市场的现有需求”[16]91。然而,这些销售创新举措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过剩的问题,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深刻持久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对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是一次重大打击和考验。
此次危机终结了资本主义生产扩张和现实市场扩张为主要矛盾的阶段,以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和罗斯福新政为标志,资本主义进入了它的下一个阶段。
2. 生产同时填充现实市场和未来市场的阶段
在大萧条中凯恩斯非常敏锐地发现,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现实市场总是表现出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必须突破现实市场的限制,提前生产未来市场。未来市场的扩张最开始只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凯恩斯主义出现并逐渐居于主流经济学地位之后,扩张未来市场就成为企业和资产阶级政府的自为行为。
罗斯福新政之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告别了市场的自由竞争时期,进入国家指导性的宏观调控时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鼓励政府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由于市场不能自动达到出清状态,所以政府责无旁贷。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扩大财政支出(包括投资公共工程项目、军事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等)、鼓励私人资本的投资赋税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会强烈地刺激市场需求,其中公共工程项目建成之后不仅能够满足现实市场的需求,而且能够满足未来市场的需求,有时公共工程的建设本来就是针对未来市场的需求建设的;私人资本也可以投资生产未来市场,如钢铁、汽车、大型固定设备、房地产等行业都或多或少地“为未来的消费作准备”。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挤占了未来市场,将生产和市场的矛盾积累起来。积极的货币政策一般为降低利率,凯恩斯主义认为低利率可以起到多重作用,一是刺激私人投资,二是刺激消费,三是满足工人阶级的基本利益诉求从而避免激化阶级矛盾,四是在各阶级之间进行财富的隐形再分配。积极的货币政策助长了通货膨胀,在危机期间市场需求不振,资产阶级政府一般会动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市场需求,而这些措施会进一步加剧通货膨胀。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造成如下现象:其一导致投资过度,容易引发生产过剩危机;其二提前挤占未来市场,容易造成经济在长时间段内持续停滞,其实质是寅吃卯粮,将当下的生产过剩危机积累到未来;其三造成持续的通货膨胀。所以从长期来看,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发生是矛盾积累的结果。
战后30年中发生了三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分别发生于1948—1952年、1957—1958年、1964—1969年。由于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逐渐开始施行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使得战后发生的三次经济危机与战前100年间发生的经济危机有了重大区别:“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交织在一起,危机期间物价不仅不下降,反而继续上升。战前危机期间,由于生产过剩,商品滞销,商品价格暴落是普遍现象。而在战后的历次危机中,各国的物价继续上涨。”[17]例如1964—1969年危机中,各国物价均有上涨,其中美国物价上涨6.6%。1973年之后长达10多年的时间,欧美各国相继陷入旷日持久的滞胀危机中,即“生产和就业的停滞伴随着爬行式的价格膨胀”危机。
1973年的危机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这次危机对美国的汽车、钢铁和建筑等传统行业打击非常大,失业人数也创下了历史新高,资本主义制度遭到了沉重打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国等国家通过向国外转移国内落后产能等战略调整,使得国内顺利实现产业转型,资本主义因此浴火重生并进入了下一个发展阶段。
3. 生产同时填充现实市场、未来市场和虚假需求市场的阶段
滞胀危机暴露了资本填充未来市场的弊病,也触碰了未来市场扩张的界限,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开始寻求新的市场扩张方式。当社会总的生产能力超过现实市场和未来市场的需求时,一部分企业开始生产虚假需求,企业构造虚假需求要花费一定的资金成本,所以只有到了本真需求市场(包括本真的现实市场和本真的未来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强大的生产能力时,虚假需求的生产才会成为企业的普遍行为。本真需求和虚假需求这两个概念参考了法蘭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的理论。企业通过营销等手段制造具有一定欺骗性或诱导性的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附加到商品的营销理念中,该种商品就不同程度地具有虚假需求的性质。比如,3种品质差别不大的瓶装矿泉水,第一种矿泉水没有任何品牌包装和宣传,其市场价格为每瓶1元人民币;第二种矿泉水经过媒体宣传和明星代言,市场知名度、认可度大增,其市场价格为每瓶3元人民币;第三种矿泉水贴上法国巴黎的牌子并冠之以“贵族水”或“至尊水”,其市场价格可以卖到每瓶7~8元人民币甚至更高。第三种矿泉水包含的虚假需求性质较多。
正如美国市场营销学的集大成者菲利普·科特勒所说,当全质量管理时代到来之后,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为市场提供物美价廉的优质商品,因此企业竞争的核心领域转变为商品的“核心价值”——蕴含在商品品牌中的能够体现商品差异性的概念或概念组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当代企业营销的本质是创造出真正的“差异”和真正的“不同”,包括“心理上的差异”和“情感上的差异”,而这就是“核心价值”的意义所在。[18]“核心价值”是制造虚假需求的必要环节,然而具有“核心价值”的商品不一定都是虚假的需求。
例如,美国的厨具品牌公司维京(Viking)为了争夺厨房用具市场,开发了具有工业化外观的高级厨具,它的核心理念是“奢华、尊贵的生活品质”,公司对外宣传维京是美国白宫指定厨具品牌,美国的政界、商界、流行乐坛和NBA等名人名流都是公司的忠实用户,以此强化维京的奢华和尊贵。然而,维京的产品价格高昂以至于普通人没有能力购买,而有购买能力的人们又没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在家做饭,富裕阶层的人们在装修厨房时选择了维京厨具,只是因为这种厨具给他们带来了奢华的、与众不同的感觉,然而只有在向别人炫耀的时候才能产生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感并不是人们生活幸福的必要条件,因为它不是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真实的、自然的需要,而是被营销者出于营利的目的制造出来的。对于没有能力购买、又羡慕别人拥有维京厨具的人们来说,平添了一种无法拥有的痛苦,这种痛苦是没有现实依据的,因为自己家的厨具已经满足了生活的需要。
由于成功开发了虚假需求市场,企业得以获得利润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份额或者成为胜出者。资本主义发展到第三阶段,开发虚假需求市场已经成为企业生存的必然选择,资产阶级主导的国家意识形态也为企业构造虚假需求提供便利条件。非本真需求的大量生产,使得市场进一步得到扩张。资本主义发展到生产的扩张与本真市场、非本真市场共同扩张的阶段时,本真的现实市场和未来市场的扩张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四、 资本主义第三阶段生产和市场的矛盾状况
资本主义进入第三阶段后,现实市场、未来市场和虚假需求市场同时扩张,加之高度发达的金融资本助推经济金融化,生产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变得更加复杂。
第一,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即资本主义进入第三阶段之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经历了长久而又痛苦的滞胀危机,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内过剩的产能是缓解危机的重大举措。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时,国内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结构丧失了强大的工业支撑,造成了就业压力、社会福利负担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导致了巨额财政赤字。而制造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得这些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得以逐步提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些年一跃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GDP总值跃升全球第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近几年试图重振国内制造业,同时助推逆全球化,然而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产业畸形状况。
第二,由于国内产业逐渐空心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台和新的科技革命等原因,美国形成了庞大的信用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投资者和企业都转向金融市场,经济从间接金融转为直接金融。很多金融机构不再和企业同命运,而是开始专门通过收购和拆卖企业来盈利”[19],资本仿佛都周期地患上一种金钱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作中介而赚到钱。美国政府对金融行业自由放任的政策使得金融产品的品种和规模不受限制地增加,而且危机的苗头一旦出现,政府就向经济中注入流动性。198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美联储立刻决定向证券公司提供一切必要的资金信贷,以避免危机扩散,危机被及时制止住了,金融市场重新恢复了信心,而后又催生了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新经济泡沫。新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美联储又帮助金融资本转向房地产市场,催生了更大的房地产泡沫,最终引起2008年房地产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
第三,未来市场和虚假需求市场的极度扩张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使得市场在急剧膨胀和迅速萎缩中经历动荡。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及随后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从根本上说是由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所引发的。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扩张同时采取了现实市场、未来市场和虚假需求市场三种扩张方式,在三者齐头并进的基础上,金融资本推波助澜,使得房地产市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起点。借助房地产商的虚假宣传和金融市场无限的贷款支持,房地产市场在现实需求、未来需求和虚假需求三个维度上扩张,这种扩张方式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了将近30年的时间。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使这种扩张机制的弊病暴露了出来,但是它不会就此终结。
第四,资本主义进入其第三阶段后,市场上充斥着过度包装和宣传的商品——虚假需求,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过度的商品包装和宣传以及消费主义的主张,使得资本的意志侵入了人們精神和情感领域,使得人们陷入不断消费的欲望当中,不断积累非正常的心理能量,造成普遍的社会性心理压抑、心理疾病,以及暴力事件频发,高消费加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负担,进而引发了大量的家庭和社会矛盾。与资本主义第一阶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三阶段物质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即使在经济危机期间,人们的物质生活都不会受到绝对威胁,但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却饱受经济波动的影响,人们时刻被虚假的商业宣传包围,被经济金融化造成的经济泡沫所诱导,高速运转的资本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带上了同样高速运转的轨道,物质生产和消费能力与精神生活的幸福指数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逐渐减弱。
五、 结语
马克思在探讨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时指出了市场扩张的趋势,认为现实市场包括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但是世界范围内的市场扩张并不能根本解决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的生产过剩。马克思生活在现实市场迅速膨胀的时期,当时未来市场和虚假需求市场出现的概率极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它们对经济运行不产生影响。未来市场扩张的影响真正显现是二战后发生的滞胀现象,虚假需求市场扩张的影响及其负面效应非常隐蔽,即使到今天对于虚假需求的批判性研究大都停留在哲学层面——基于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进行的研究。列宁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进入了垄断阶段,垄断资本与政府的合流为资本开辟未来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因为开发未来市场需要实力雄厚的资本做后盾,更需要政府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因此,我们对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研究是坐落在马克思和列宁的理论基石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是该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创新根源。
英国当代学者大卫·哈维在其著作《资本的限度》中认为,生产和市场的矛盾是政治经济学历史上争论的焦点之一,因为它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最终能否生存”[20]这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我们从生产和市场的矛盾视角出发研究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目的也是探讨资本主义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生存空间。从以上分析来看,资本主义第三阶段与其第一、第二阶段一样具有不可调和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会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它的下一个阶段。资本主义将继续存在并顺利进入它的第四阶段,还是将终结于它的第三阶段并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生产和市场的矛盾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可以表述为:在现实市场、未来市场和虚假需求市场——涵盖了空间、时间和真假三个维度——之外是否还存在第四种扩张方式?这是以上研究引申出来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82.
[2] 约翰·B.福斯特.纪念保罗·斯威齐(上)[J].蔡希,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11):17.
[3] 约翰·B.福斯特.纪念保罗·斯威齐(下)[J].蔡希,摘译.国外理论动态,2004(12):12.
[4] 李江静.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与中国的应对——访埃及著名经济学家萨米尔·阿明教授[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9):14.
[5] 李慎明.当今世界仍然处在金融帝国主义时代[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6(8):2.
[6] 程恩富,谢长安.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金融化的本质、特征、影响及中国对策——纪念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100周年[J].社会科学辑刊,2016(6):60-61.
[7] 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对社会预测的一项探索[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8-10.
[8] 李惠斌,阿里夫·德里克.关于“后资本主义”问题的对话[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2):5-7.
[9] 谢富胜,黄蕾.福特主义、新福特主义和后福特主义——兼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方式的演变[J].教学与研究,2005(8):37-39.
[10] 赵光武.晚期资本主义与国际金融危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10):84.
[11]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0.
[12] 王洪秋.哈贝马斯与马尔库塞的晚期资本主义理论比较[J].学习与探索,2011(2):35-36.
[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300.
[15]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110.
[16]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7]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下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49.
[18] 菲利普·科特勒.营销就是区别的艺术[J].中外管理,2006(12):85-86.
[19] 刘元琪.金融资本的新发展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1):115.
[20] 大卫·哈维.资本的限度[M].张寅,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149.
(编辑:蔡万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