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倩倩 王本辉
在庞大的昆虫家族中,有益昆虫、有害昆虫及双重身份昆虫是生态系统中客观存在的,农田生态系统天敌昆虫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十分珍贵的生物资源。但随着化学农业的普及,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被逐步取代,使农田天敌昆虫密度大幅下降,这对發展生态农业很不利。传统农业虽然生产效率和单位面积产出率低,但是具有农田生物多样化的生态良性循环优势;现代农业有时追求规模化经济效益,忽视了农田生态的保护和修复,农田生态环境各要素的自控和半自控作用弱化。为加大人工保护、繁殖和释放天敌昆虫,弥补天敌跟随害虫速度的不协调,现介绍几个重要天敌昆虫的保护、繁殖和释放技术。
一、农田天敌昆虫保护调控
自然界及农田中天敌昆虫种类众多,但常受不良环境(气候、生物、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其不能充分发挥控制害虫的作用。为改善或创造有利于自然天敌昆虫的环境条件,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大力推广农田作物间作、套作和混作模式。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优化粮、油、果、菜以及春夏秋冬作物的布局和结构比例,创造出利于自然天敌迁移的寄生环境。
二是人为直接保护天敌。对于越冬作物农田,利用掌握天敌越冬前的活动规律,人工捕获后进行室内保护,降低天敌昆虫在农田和自然环境中的死亡率。如捕食蚜虫的瓢虫,室内保护过冬后,翌年再释放入田。
三是应用农业技术措施促进天敌昆虫增殖。在农田、果园、菜地周围有意识地种植一些油菜、苜蓿、连翘及金银花等蜜源植物;早春在适合天敌昆虫栖息场所,释放一定数量的饲养天敌。
四是在农田天敌活动峰期避免施用化学农药,提高专项生物农药施用。推广隐蔽施药,如使用内吸剂拌种、涂茎、灌根、使用颗粒剂等对天敌较安全的施药方式。
二、利用害虫的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防治害虫
1. 赤眼蜂的繁殖和释放
赤眼蜂为卵寄生蜂,体微小,成虫体长仅0.5~1毫米,黄色或黄褐色,复眼红色。较普遍的种类有玉米螟赤眼蜂、松毛虫赤眼蜂、稻螟赤眼蜂等。赤眼蜂防控害虫的原理:赤眼蜂寄生于寄主卵内产卵,幼虫取食卵黄并化蛹,引起寄主死亡,成虫羽化后咬破寄主卵壳飞出。
人工繁殖赤眼蜂通常用柞蚕卵繁殖方法。具体操作如下:首先将柞蚕卵卡挂在透光的窗户内侧,而将种蜂卵卡放在距离窗户1~2米的桌面上,当种蜂羽化后便飞向明亮的窗户;在卵卡上的种蜂卵和柞蚕卵的比例接近1∶2时,再将卵卡取下,挂在暗箱内或平放纸盒内,使之在暗处产卵寄生。
赤眼蜂寄生的蜂卵卡可冷藏,使用时,根据预测的放蜂时间,将蜂卵卡适时加温。如防治玉米螟危害时,一般于玉米大喇叭口期开始放蜂,在抽雄初期进行第二次放蜂。一般每亩放3个点,大概3万只。蜂卵卡需放在玉米植株中部叶片的背面,防止日晒和雨淋。
2. 肉食瓢虫的保护繁殖及迁放
肉食性瓢虫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粉虱及红蜘蛛等。肉食性瓢虫种类较多,最为常见的有七星瓢虫、异色瓢虫、龟纹瓢虫、大红瓢虫及引进的澳洲瓢虫等。
①冬小麦与冬油菜套作利于瓢虫自然迁飞
北方农田大量出现肉食性瓢虫的时间为冬油菜的结荚期,因而推广冬小麦与冬油菜套作,可使麦田瓢虫密度由单作的每亩1 000头上升为2 000头以上,对蚜虫的防治效果达30%。
②人工保护瓢虫越冬助迁
霜降节气前注意在冬油菜、冬小麦和蔬菜田等,用捕虫网捕捉瓢虫,并将其放入铺有湿沙的养虫盒(或纸箱)中,用白菜、萝卜叶上的蚜虫进行饲养,每隔2~3天更换1次,直至气温下降,瓢虫停止活动时,再将其放到温度不低于-5℃、相对湿度为70%~80%的果蔬窖内,待翌年气温上升至10℃以上时,再及时人工饲养繁殖,准备放入田间。
在春季将越冬养贮的瓢虫投放到冬油菜和冬小麦田间,让其捕食蚜虫。待繁殖一个时期后,瓢虫幼虫数量大量上升,冬油菜花序和果荚上有瓢虫成虫出现时,利用早晨或傍晚时段用捕虫网捕获,再释放到麦田。当麦田内瓢虫与蚜虫比例达1∶150以上时,即可控制蚜虫危害。当大量瓢虫成虫在麦穗上时,用捕虫网捕获后再释放到苹果园和蔬菜田间以控制蚜虫危害。
③人工饲养采卵
北方黄土高原生态区域在冬油菜结荚时开始捕捉瓢虫,将捉回的瓢虫放在玻璃瓶内进行人工饲养,每瓶放雌、雄瓢虫数对。具体操作如下:先将瓶底垫好白纸,放入盛有湿棉花的小器皿,维持瓶内湿度,瓶口加盖纱布,每天用新采的蚜虫作饲料喂养。待产卵时,即将新鲜卵块制成卵卡,释放时将带有20粒左右卵的卵卡粘在作物叶片背面,力求均匀分布,每亩施放瓢虫4 000~10 000粒,对蚜虫的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3. 利用草蛉防治害虫
草蛉常见的种类有大草蛉、丽草蛉、中华草蛉、叶色草蛉等。草蛉成虫体细长,柔软,草绿色;触角细长,呈线状;复眼发达,有金属光泽。
草蛉成虫和幼虫的捕食能力都较强,主要捕食蚜虫、介壳虫、红蜘蛛和多种昆虫卵,也捕食蛾类幼虫,还可取食昆虫排泄的蜜露、植物蜜腺的分泌物和花粉。大草蛉幼虫期可取食蚜虫500~700头,成虫期大约取食蚜虫500头。每亩地释放草蛉虫卵20 000粒,可防治温室白粉虱、苹果园内的山楂红蜘蛛及各类蚜虫。
利用害虫的寄生性天敌和捕食性天敌防治害虫,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从害虫天敌保护做起,学会辨识害虫天敌、学会人工饲养天敌是以虫治虫的方向。
作者简介:王本辉,甘肃省庆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技推广研究员,主要从事植保工作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联系地址:甘肃省庆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邮编:745100;杜倩倩,助理农艺师,主要从事植保和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邮编:74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