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瑜 刘燕红 余俊辰 肖禾
摘 要:研究国土“三调”与林地管理数据的关联,找到两者的融合关键技术,构建统一的林地资源管理“一张底图”,对我国各类自然资源调查融合,以及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制定保护与开发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市梁平区为例,根据国土“三调”初始调查数据与林地管理数据空间关系,在现行调查体系下,提出以三调现状为基础,优化林地管理边界,衔接林业重要属性,形成林地资源管理一张底图。通过数据融合,解决了三调现状林地与林业部门管理林地的数据矛盾,实现林地精细化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国土“三调”;林地管理;数据融合;分类体系
中图分类号:S7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201130026
引言
为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自然资源部出台了《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以下简称三调)为基础,继承现有的森林资源调查、湿地调查、水利普查、草原资源清查等数据成果,形成自然资源的调查监测“一张底图”。当前,各类资源管理基础不统一,管理边界交叉重叠(如林地管理范围内存在用地性质已改变的征转用区域),难以形成支撑统一管理的“一张底图”。
三调数据与林地数据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林业信息共享,发挥实质性效应[1],有效支撑林地管理工作。现有多源空间数据融合方法往往只侧重于某些方面,釆用特定的方法去解决特定的问题,不具有通用性,无法解决三调与林地数据融合的问题[2-7]。目前研究三调数据与林地管理数据融合的文献较为少见,但行业内部数据衔接处理的研究较多,为数据融合方法的探索奠定了基础。部分文献研究探索了林地管理数据和二调的数据衔接[8,9],对三调数据的融合具有极大借鉴作用。部分省市三调办参考了林地调查数据,对地类不一致区域开展了重点调查[10-12],精确了国土“三调”数据成果,但两套数据依然存在地类、属性、边界不一致的问题。因此,研究三调与林地数据融合方法,形成统一的数据基础,对支撑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
梁平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幅员面积约1889km2,呈现“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观,形成山、丘、坝兼有而以山区为主的特殊地貌。梁平区森林植被丰富、物种多样,其中特色经济林木有油桐、茶叶、桑树、柑桔、梁平柚等,不论是自然地貌,还是森林植被都具有复杂多樣的特点。因此,选取具有复杂自然地理特征的重庆市梁平区作为研究区域,有助于验证数据融合方法的广泛适用性。
1.2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主要包括重庆市梁平区国土三调数据、2019年森林资源一张图(林地资源管理数据依托于森林资源一张图,简称为林地管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2014年已验收退耕还林成果、永久基本农田成果和已审批工程项目矢量范围,数据来源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1.3 数据差异情况
三调初始调查基础为2017年10月—2018年3月优于0.2m高分辨率影像,其后更新调查为优于0.5m高分辨影像;林业调查基础本底为2013年优于5m影像,其后每年变更底图为1m或2m遥感影像底图,相对来讲三调影像精度更高,内业识别判读更准确。现暂不考虑精度与现势性差异对数据的影响,对数据差异原因进行分门别类的分析。
1.3.1 林地管理范围内三调非林地区域
1.3.1.1 林业退耕还林工程项目
梁平区林业工程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以及其它林业工程,地类差异主要集中在退耕还林工程范围内。林业部门将退耕还林区按整采集为林地地类,但由于退耕还林区内成活率未达合格标准的待补植与失败、因人为或自然原因损毁、农户自主种植与建设等原因,存在地类现状为耕地、建设用地、园地等地类,三调据实调查采集现状地类。
1.3.1.2 标准不一致导致差异
在林地数据中,建设项目临时使用林地的地块,毁林开垦种植农作物的地块,地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林业生产条件完全丧失的林地地块,在林业规划调整前也属于林地,且一般调查为无立木林地;未达到林业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标准,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一般调查为宜林地,但三调据实调查采集现状地类。
1.3.1.3 国有林场
林业部门将国有林场区域整体调查为林地,但林场中存在林木培育、林业辅助生产建设、居民人为毁林耕作、建设等情况。因此,国有林场中实际存在耕地、园地、建设用地等相应的非林地类,并且三调根据现状地类据实调查采集。
1.3.2 林地管理范围外三调林地区域
1.3.2.1 “四旁”林地调查差异
“四旁”林地是指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自主栽植或自然生长的零星竹丛、林木,以及农区的农田林网。林地数据实际作业中通常把1500m2作为“四旁”区域的采集标准,对小于1500m2的林地不进行调查采集与更新,而三调将达到上图面积400m2的林地全部采集,因此,在“四旁”林地区域存在三调为林地,而林地数据为耕地、建设用地等地类的情况。
1.3.2.2 农业结构调整或耕地自然撂荒成林
由于短期内,农民在耕地上种植林木或耕地自然撂荒成林,使土地用途暂时发生改变,林地数据依然为耕地,三调则按照现状调查为林地。
1.3.3 林地管理与三调林地重叠区域
在林地重合区域,存在两套数据林地二级类不一致的问题,如,三调为灌木林地,而林地资源管理数据为有林地中的乔木林地。
1.4 融合方法
1.4.1 融合总体框架
数据融合以林地管理数据与涉及的三调图斑为融合对象,围绕管理范围融合与林地因子衔接两大融合目标开展。管理范围融合,主要利用三调数据高精度的特点,进行管理边界精度优化,同步梳理林地管理类型与非林地管理类型,对管理范围区域进行调整。林地因子衔接即是属性的衔接,以统一分类标准后,以三调图斑为基准优化图斑边界,继承林地因子。
1.4.2 林地管理范围的融合
林地管理范围融合充分利用三调数据采集精度更高、现势性更强的优势,结合影像与权威资料,以三调图斑地类边界为主要参考,合理优化林地管理范围边界,改善上图指标、分类标准不一致、行政界线差异、调查精度与时效(撂荒成林、土地复垦等)对管理范围的影响。现以原林地管理范围为参考,对林地管理范围内部区域的图斑类型进行归纳与调整。
1.4.2.1 纳入林地管理
原林地管理范围内的三调林地,根据遥感影像现状,与图斑连续性原则,将原林地管理范围内的林地,纳入林地管理。已验收退耕还林区域,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将已验收退耕还林成果范围内的三调林地图斑纳入林地管理。临时占用林地的图斑,被临时占用的森林资源规划管理区域,纳入林地管理。
1.4.2.2 不纳入林地管理
已审批的“农转用”区域,用地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不纳入林地管理。房前屋后的林盘,从实际情况来看,宅基地房前屋后林地更多受农户影响,并大多位于土地变更调查村庄范围内部,已发放集体所有权证,不纳入林地管理。国有林场范围内建设用地、耕地等地类。除去林木培育与林业辅助生产建设等特殊情况外,其余非林地类如宅基地、公路用地、特殊用地、耕地不纳入林地管理。原林地管理范围内耕地、建设用地等非林地区域。除去上述情况外,其余非林地三调图斑不属于林地管理范畴,不纳入林地管理。
若某区域同时符合林地管理类型与非林地管理类型,则由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林业、农业等各行业部门进行审核,根据已有权威资料与现状数据进行对照,合理化调整。
1.4.3 图斑的属性衔接
1.4.3.1 林地图斑的属性衔接
保持全国土地调查分类标准和林业行业分类标准并行,地类以全国第三次国土调查分类为准,以林业林地分类标准对三调地类进行细化。将两套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图斑地类一致时,采用“同名实体融合方法”[13-15],以“三调”地类边界为基准,继承对应区域的林业属性因子;图斑地类不一致时,采用补充调查方式进一步确认,获得准确的各类属性信息。
1.4.3.2 非林地图斑属性衔接
林地管理范围内的非林地图斑,参与了林业相关工作管理实践。利用融合后的管理范围筛选三调数据中地类为非林地的图斑,将对应林地数据图斑中的林业属性——土地管理类型等,直接赋予到非林地图斑中。
2 研究结果
融合前2套数据如图3所示,现将两者进行空间叠加后发现,林地管理范围内的林地与三调林地重叠面积约为627km2,占比63.7%。林地管理范围内,三调不为林地的面积约为126km2;三调为林地,但不在林地管理范围内的面积约为231km2。管理范围内无法重合区域,林业资源管理数据为林地,而“三调”为耕地、园地、草地、建设用地等地类的情况普遍存在:其中50%的耕地,55%的园地,48%的草地,16%的建设用地位于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区域;同时35%的建设用地位于临时占用林地,其余部分由于精度和现势性不足呈无规律分布。从属性上对比,三调缺少了丰富的林地数据属性因子。
如圖4所示,林地管理范围内的融合将未纳入林地管理的图斑整合到管理范围内,将不属于林地管理的建设用地、耕地等地类剔除,完善了林地管理范围边界信息。融合后的管理范围比原林地管理范围面积减少了约7%,排除退耕还林区、国有林场、临时占用以及原管理范围内其它不属于林地管理的三调图斑,耕地减少了71.2%,建设用地减少了约52%,其它地类减少了15%,园地减少了75%,草地减少了9%,而林地变化了约5%,是由于根据三调边界精度调整,提升管理范围边界精度所致,属于合理的变化。
从图斑属性融合的角度上看,融合前原林业8类林地,三调4类林地。融合在三调图斑边界的基础上统一了林地的边界,融合属性包含了2套数据的特点,包括“三调”地类、权属单位、面积、细化类型、种植属性等属性,兼顾“林业”林种、优势树种、郁闭度等级、起源、龄组、生态公益林的事权、森林类别、管理类型等重要因子,形成支撑行政管理的重要参考数据。
3 讨论与总结
本文将梁平区“国土三调”与林地资源管理数据融合,提升了数据精度,保留了各类属性信息,有利于各行业部门的管理审批工作。后续研究中,可以在如下2方面进一步细化:三调园地与林业经济林的对应情况无法从内业明确,园地与林地数据融合,可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改进林业属性调查的方法,提高地类不对应区域的专题属性完善速度。
本文提出了一种优化林地管理范围边界,衔接林业属性因子的数据融合方法,将梁平区“三调”数据与林地管理数据进行了融合,生成新的融合成果。对林业部门而言,此次融合提高了数据边界精度,优化了林地管理范围、有利于提升行政管理的准确度;对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而言,融合理清了林地管理范围的空间边界,有利于建立长期有效的动态更新制度,有利于后续各类规划的开展,为后续规划与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文灿.县级林地年度变更调查中相关数据问题与解决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14,28(03):7-8.
[2]黄蔚,蒋捷.多尺度矢量简单几何实体数据几何匹配方法研究[J].遥感信息,2011(01):27-31.
[3]郭黎,崔铁军,郑海鹰,张新慧.基于空间方向相似性的面状矢量空间数据匹配算法[J].测绘科学技术学报,2008(05):380-382.
[4]S.de Bruin,G.B.M.Heuvelink,J.D.Brown.Propagation of positional measurement errors to agricultural field boundaries and associated cost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8,63(2):245-256.
[5]陈玉敏,龚健雅,史文中.多尺度道路网的距离匹配算法研究[J].测绘学报,2007(01):84-90.
[6]邓愫愫.数字地图合并的平差处理原理与方法[D].上海:同济大学,2007.
[7]吕亮卿,田晓东.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县级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的研究[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學版),2006(04):411-412.
[8]蒋之富,苏俊彦,李华.林地“一张图”与林业“二类调查”成果对比分析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9,40(03):100-104.
[9]陶吉兴,徐达,戴韫卓,季碧勇,张国江,张小伟.基于林业与国土一张图的林地数据协同处理实证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7(01):37-42.
[10]黄甫东.县级第三次国土调查工作思路的探讨——以扶绥县为例[J].科技资讯,2019,17(07):76-77.
[11]孙超.国土三调初步数据与林业林保数据比对方法探讨——同兴镇为例[J].现代农业,2019(09):80-81.
[12]刘姝颖.利用ArcGIS实现林地“一张图”与国土数据衔接对比[J].福建林业科技,2017,44(01):73-76.
[13]胡开.森林资源矢量数据的融合技术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14]张敏.多源矢量地图数据的集成与融合[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
[15]郭黎.多源地理空间矢量数据融合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8.
[16]STUDY OF SETTING UP THE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WEBGIS[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3(01):58-63.
[17]David Boyce,Barry Judson,Sarah Hall. Data Sharing – a Case of Shared Databases and Community Use of On-Line GIS Support Systems[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6,113(1-3):385.
[18]Michael A Wulder,Werner A Kurz,Mark Gillis.National level forest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in Canada[J].Elsevier Ltd,2004,61(4):365-384.
(责任编辑 周康)
收稿日期:2020-09-04
作者简介:刘晓瑜(1971-),女,处长。研究方向: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通讯作者肖禾(1985-),男,正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自然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