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传承视域下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21 03:54杨国辉张勤景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双创工匠工匠精神

杨国辉 张勤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弘扬工匠精神,营造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工匠精神,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从2016年至2018年,“工匠精神”四字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工匠精神”的提出,为高职院校“双创”教育指明了方向。为进一步深化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 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紧密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方向,如何实现“工匠精神融双创、高职校院融产业、特色专业有品牌”的良好局面,全面系统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培育孵化,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创新创业精神、工匠精神的创新创业人才,正是高职院校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是高职目前重要的研究内容。

一、“工匠精神”与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的契合性

(一)“工匠精神”指明高职“双创”教育方向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贯彻国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坚持全员参与、突出重点、协同育人的原则和“创新、创业、创品牌”的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和办学途径,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通过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精神与工匠精神的高级人才,可有力助推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有效衔接第一课堂,将工匠精神培养着眼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孵化等各环节,精心打造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工作载体,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及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对高职人才的要求,推动学生自主创业和更高质量就业。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正好为高职“双创”教育指明了方向。

(二)“工匠精神”促进高职创新人才培养

“工匠精神”体现的是技能的极致和完美,工作的专注与坚守,发扬的是爱国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本身就包涵了创新精神,从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需要不断地改进工艺和技术,这本身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高职在创新创业与工匠精神的融合过程中,需全面整合校内外优质创新创业资源,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与协作精神。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中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将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增强对工作岗位的適应性,系统科学地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培训、指导和实践,实行真实情境教学及项目驱动式教学。让学生完成一个个项目任务,在做中不断完善方案和产品,体会工匠精神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学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培育新亮点、取得新成效,助力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培养他们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思维能力与协作精神的过程。

(三)“工匠精神”推动高职创业人才培养

高职教育以行业发展和就业市场需要为导向,关注企业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工作态度等。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更多的大学生选择将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从而适应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组建创新创业教研室,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负责《创新教育》《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标准的制定与修订,部署教学任务、调配师资、协调教学事务、实施教学评价等事宜。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依托学院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建立具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训练中心(实践基地)。在此基础上高职“双创”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也具备转岗就业、自主创业的综合能力的学生,为社会输出更多合格的职业人和创业人。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双创”人才培养现状

(一)顶层设计与“双创”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对如何有效开展“双创”教育以及如何将“工匠精神”巧妙融入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顶层设计,校院两级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未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措施,缺乏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经费保障的制度文件,导致难以为学生创新创业保驾护航。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缺乏独立的组织机构或部门,缺乏“双创”质量评价,缺乏“双创”师资、资金、实训基地等保障机制,相关管理部门与二级学院联动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工匠精神”的融入与培养,影响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与落实,阻碍“双创”教育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双创”人才培养课程改革不到位

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与“双创”教育课程以及学校专业特色融合不够。每所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开展“双创”教育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将其与学校专业特色进行融合,导致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双创”知识,但是偏离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工匠精神教育缺失,从而影响“双创”效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双创”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内容统一化、可操作性不强,课时有限、理论授课为主,从而导致学生接受的“双创”教育未能真正有效指导他们的“双创”行为。

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仍然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课程考核仍然侧重理论知识和期末考试成绩,诸如职业生涯规划书或者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几乎停留于理论层面,未突出创新创业理念。学生参加“双创”实践活动和“工匠精神”培养活动的表现和取得的成绩未纳入课程的综合成绩,因此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参加“双创”实践活动和“工匠精神”培养活动的积极性。

(三)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保障体系不健全

1.“双创”教师队伍力量比较薄弱

现阶段的高职教师来源渠道普遍为学校,基本为学术型教师,很多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和创业经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和“双创”教育的实践指导。另外,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基本都是辅导员或者部分专任教师兼课,他们对“双创”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的精力投入是非常有限的。同时他们大多数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双创”培训,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双创”教育的教学质量,挫伤了学生“双创”学习的热情。

2.学生“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不足

高职院校虽然开展了“双创”教育,但是仍然侧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运用的教学模式基本采用职业规划等比赛形式,学生真正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很少,很大程度上受到“双创”教育实践平台不足的制约。一方面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实践教学场所的设备更新缓慢,未能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双创”实训机会,从而影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双创”素养的养成。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未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措施做得不够到位,例如从企业聘请优秀人员到校指导学生“双创”教育、进行学术讲座和创业演讲等活动较少,带学生到企业实训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对“工匠精神”和“双创”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路径

(一)着力“工匠精神”培养,完善顶层设计与“双创”教育管理机制

为更好地开展“双创”教育,有效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首先要从顶层设计上重视。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以坚持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学生社团活动与创新创业活动相结合为原则,成立校院两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领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制定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和经费保障的制度文件,实现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运作。

为提升“双创”教育成效,培养“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要完善工匠精神与“双创”教育融合管理机制。成立创业学院,下设相应的办公室,负责对接好国家、省市区的各类创新创业扶持政策指导,做好学校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经费管理、项目评审与过程监督、项目验收与评价以及统筹专职“双创”教育师资队伍的管理和全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与研究。

(二)立足“工匠精神”培养,助推高职“双创”课程改革

1.以“课程+活动”为载体,完善“双创”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贯彻落实立足专业、因材施教和强化实践的原则,建立的“双创”课程应该充分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确保学生在所学专业充分发挥“双创”作用。依托第一课堂的系统讲授、第二课堂的自主活动、第三课堂的社会实践“三个载体”,构建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体系,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于工匠精神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着力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实训孵化、工匠精神培养与传承等四大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教育与实践工作,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师资建设、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平台建设和文化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制度。对于工科类高职院校而言,要注重技能类“双创”课程设置。对于经管类高职院校而言,要注重实践类“双创”课程设置。学校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年级,增设工匠精神与创业基础课、创新研发课、创业项目课,构建三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融合的人才培养计划,把工匠精神培养贯穿于“双创”人才培养全过程。

2.创新考核评价方式,彰显“双创”教育成效

高职院校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加强专业辦学质量检查与诊断。将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水平、工匠精神融入课程内容纳入专业质量考核的指标中,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学习过程、创新技术学习成效、毕业后的就业与创业跟踪调查与评价,全方位、全过程贯穿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要将“双创”元素融入考试制度和学分考核中,突出创新创业理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任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深入解读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条件和平台,鼓励、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大赛和各种技能竞赛,并在学生参加这些实践活动或者比赛的过程中适时以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训,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将工匠精神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嵌入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工作学习中,表现和取得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综合成绩的一项重要指标,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身的“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素养,促进高职“双创”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重视“工匠精神”培养,健全“双创”人才培养保障体系

1.基于工匠精神加强“双创”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师要转变观念。高职教师需要重新认识高职办学定位,无论是“双创”指导教师,还是专业任课教师,都要主动增强“双创”意识,提升“双创”能力,将“工匠精神”和“双创”意识融入整个课程中去。定期或者不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让教师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行业生产流程、公司运营过程,了解企业文化,积累企业实践经验和丰富“双创”体验,从而增强教师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和“双创”意识的能力。优化“双创”师资队伍的结构。遴选学校有“双创”培训证书、富有创业教育激情和创业经验并同时具有工匠精神教育和传承能力的教师担任“双创”专职教师。聘请精通企业发展及行业生产流程的专家骨干及技术核心人员担任“双创”兼职教师,持续优化“双创”师资队伍,促进“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构建工匠精神与“双创”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需要营造学校工匠精神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文化氛围,广泛对接学校与市场资源,助力科研成果通过自主创业向经济社会有效转化。以比赛促学习,以比赛促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赛事,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体会工匠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组织学校“创新创业文化节”。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引入企业实训,企业文化讲解,学生能够体验真实的企业环境。因为不同企业能够提供不同类型的创业实训岗位,能够满足学生在“双创”实训过程中不同的创新要求,从而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到创新创业实处。

3.设立经费保障,优化资金支出结构

高职院校要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投入,优化资金支出结构,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以及工匠精神培养的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证,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列入财务预算,专款专用。基金主要用于基于工匠精神传承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课题立项、师资培训、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学生创业模拟与实践活动、基地建设、考评奖励、创新创业成果孵化等。并依据有关制度、规定设立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对条件成熟的创业项目予以资金帮扶、创业指导服务等。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推进工匠精神培养为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政策保障以及服务体系为支撑,以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紧密结合为抓手,推动“工匠精神”传承视域下高职“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偉.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融入“双创”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8):149-150.

[2]张旭刚.高职“双创”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7(13):28-34.

[3]张小春,姚忠.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生“双创”能力培养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80-82.

[课题来源:1.教育部关工委研究课题(201829)工匠精神传承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关工委育人模式与实践研究。2.佛山市教育科学规划2018年度市直高职院校课题(FJ201805)基于工匠精神培养的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研究。]

猜你喜欢
双创工匠工匠精神
90后大工匠
“四大板块、六大支撑” 协同式“双创”教学模式研究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山西省级双创示范基地总数达27个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职业院校“双创”教育辨析:基于现实审视与理性思考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