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聪 喻怀义
国际产能合作是基于全球视野的包容性发展理念,着力推动位于全球价值链上不同位置的国家,通过多方产业、资金及技术合作,共同“分享”工业文明与和平发展曙光,在多方深度合作中,提升各自位置,重构价值链,实现“多赢”格局。[1]这是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和价值链重构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的重大机遇。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职业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在海外开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为当地社会和中资企业培养急需的技术节能人才。
一、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走出去”的时代背景 (一)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的合作共赢之路。我国职业教育应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协同企业“走出去”,不断探索海外办学新模式,为实现互联互通和民心相通打通渠道。
(二)国际产能合作的需要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发展迅速。一方面,结合发展中国家国情特点和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产能合作,实现中国产品和技术 “走出去”;另一方面,也与发达国家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标准,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实现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但目前国际产能合作平台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合作组织、经贸园区和金融体系等合作平台都未得到有效整合,技术、资本和管理等要素资源暂未实现充分流动。[2]
(三)职业教育对外开放的需要
近年来,国家颁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文件,要求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能力。[3]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提出,要改进境外办学,建立中国特色国际课程开发推广体系,优化汉语国际传播。[4]职业教育应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协同企业“走出去”,培养中国企业海外发展和当地社会发展急需的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二、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可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打造高水平海外本土人才队伍,为企业在海外可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帮助海外企业增强经营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为解决当地的就业问题做出贡献,也可提升参与院校的国际化办学水平。
(一)服务国际产能合作
与企业合作开展海外办学和培养企业技术技能人才,强化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缓解“走出去”企业人才需求和当地社会需求,服务中国产能“走出去”和国家产业升级。这对提高“走出去”企业当地员工的技能水平、企业降本增效和在当地长远发展具有较大帮助,更好地助力企業实施产能“走出去”。
(二)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模式
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是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通过试点探索和实践,逐步解决职业教育“走出去”的难点问题,为国家提供可借鉴的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协同“走出去”的发展模式。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继续做好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相关工作的函》,肯定有色行业开展“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阶段性进展,并鼓励进一步探索职业教育“走出去”的路径,为探索协同企业“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服务国际产能合作,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三)提升职业教育国际化水平
职业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不仅需要职业院校输出优质教育资源,还需要职业院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来”工作,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内涵建设。实施职业院校“走出去”过程实际上就是职业院校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路径和加快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的过程。
(四)实现互联互通和民心相通
中国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建立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为企业当地员工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可实现“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协同推进,培养一批懂汉语、通文化、精技能的心心相印的“一带一路”建设者,打造一支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高水平海外本土人才队伍。同时也为企业所在当地社区开展技能培训和人文交流活动,促进本地就业,造福当地人民,实现互联互通和民心相通。
三、职业教育协同企业“走出去”的典型经验 2015年,受教育部委托,有色金属行业按照国务院关于“推动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培养符合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的本土化人才”的总体部署,启动全国首个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项目,在赞比亚实施职业教育办学试点。该项目是以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13所国内高职院校与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实施“走出去”。目前,试点项目已经形成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中国有色集团赞比亚企业培训中心、国家开放大学海外学习中心、独立孔子课堂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面向企业本土员工开展学历教育、工业汉语和职业技能培训等。试点项目典型经验做法如下图。
(一)政校行企共建海外职业院校
近年来,全国共有30 余所高职院校在境外设立实体办学机构和建设海外分校,覆盖亚洲、非洲、北美洲、欧洲、大洋洲五个洲。[5]
2019年,项目组在赞比亚建成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开启我国政校行企联合海外办学的新模式。项目按照“统一部署、系统推进、整合资源、持续稳定”的思路,和“政府引导、行业协调、企业主建、院校主教”的原则共商共建。项目原则具体是政府负责政策支持,行业负责协调各方资源,企业负责基础建设,试点院校负责教学等内涵建设。通过四方共建海外职业院校,深化教育合作,优化配置办学资源。
试点项目运行初期,组织试点院校多次前往赞比亚实地调研,对有色企业和当地社会的用人需求、当地社会经济状况、办学基础条件、当地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和当地政府政策环境等开展深入调研,精准把握中资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服务企业产能走出去。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主要试点院校,举办国际产能合作论坛、国际合作校企共育高端人才研讨会和职业教育“走出去”交流会等,邀请项目组参与院校来校交流探讨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模式和建设方案。通过该境外办学,成功将中国职业教育模式和标准分享到赞比亚,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校行企协同海外办学模式。
(二)推进学历教育
结合职业教育的功能和赞比亚有色企业的实际需求,试点项目采用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境外办学。学历教育是面对赞比亚中资企业员工及其子女和企业当地社区居民,满足他们学历提升的需求,为中资企业发展和赞比亚社会发展储备人才。13所“走出去”试点职业院校已分别在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相应的二级学院。同时并根据各院校的优质专业,结合赞比亚中资企业和当地社会的实际需求,开办不同的专业。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已在赞比亚二级分院开设国际导游专业。该专业计划2020年9月在赞比亚招生,开展三年制学历教育人才培养。项目组还采用招收和培养中资企业推荐的来华留学生,培养一批懂汉语、认同中国文化、当地企业急需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设立优秀学历留学生奖学金,招收有色驻赞比亚、印尼和吉尔吉斯斯坦企业推荐的来华留学生,按照“汉语为主、因材施教、人文培养、突出技能”的原则,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历教育。2019年,该学院因留学生培养成效显著,获广东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奖。
(三)强化技能培训
项目组开展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中资企业的当地员工进行工作岗位相关的技术实践指导与技能培训,解决企业对本地员工的培训需求。项目组在赞比亚开展了4期职业培训。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选派骨干教师赴赞比亚单独开办了计算机基础应用班,并承担项目组钳工、焊工、安全用电等模块的培训工作,实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走出去”,服务国际产能合作,国(境)外人员培训量达3675人日。项目组采取集体备课、反复试讲的方法,形成生动有趣、简明易懂、符合企业实际需求且针对性强的优秀教案,采取“主讲教师+助理教师”的授课模式,进行全英文授课,注重实操能力培养。项目组还开展来华培训项目,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校1+X证书,对有色矿业驻赞比亚和印尼企业选派的来华企业员工开展工程测量、人工智能和电子商务等短期技术技能培训。
(四)开办独立孔子课堂
项目组与国家汉办联系,在赞比亚开办独立孔子课堂。建立了以汉语言文化和工业汉语教学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汉语+职业教育”的孔子课堂。为实现境外办学教学成果的最优化,项目组在独立孔子课堂实施线下教学培训和线上远程教学相结合的模式。线下教学是指项目组选派试点院校骨干教师赴赞比亚开展学历教育和技术技能长短期培训。线上教学是指项目组依托国家开放大学海外学习中心和独立孔子课堂等,运用线上“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面向企业本土员工开展工业汉语和职业技能培训,辅之以中国书法、茶道和武术等体育和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当地人民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赞比亚的友好关系,促进民心相通。
(五)推广中国标准
职业教育协同中国企业“走出去”,需同时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增强中国标准的国际话语权。[6]高职院校携手跨国企业,发挥产业和专业优势,共同制定国际水平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获得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的认可。[7]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结合赞比亚当地社会需求,组织国内外专家研讨论证,积极研制《国际导游专业标准》和《国际导游教学标准》,并提交赞比亚职业教育与训练局审批,拟纳入赞比亚国民教育体系。目前,该院正在研制工程测量技术、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电子商务专业国际标准。中国职业教育标准的推广,可获得所在国批准和当地社会的支持,规范海外职业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扩大了中国职业教育影响力,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四、职业教育“走出去”的实施策略 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走出去”已经开展了积极探索,教育部推动了大量试点工作,并取得良好进展,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政校行企协同海外办学模式。在实践探索中,也发现职业教育“走出去”存在投资和办学风险等问题。下一步应积极总结现有经验和成果,实施以下策略。
(一)深化校企合作,推广校企协同海外办学模式
项目组进一步深化与“走出去”企业的合作,加强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做好专业建设和学历教育招生准备工作,保障学院有效运转。同时,总结多期赴赞培训经验,继续选派骨干教师赴赞比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缓解企业用人需求,促进企业产能“走出去”,助力国际产能合作和地区经济发展。项目组将依托有色矿业海外企业,复制推广校企协同海外办学模式,在缅甸、印度尼西亚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分别建立职业院校,提高有色企业合作国家当地青年就业水平,加强企业本土化人才培养。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将牵头国内职业院校,强化顶层设计,探索建设与海外职业教育体系深度融合且与中国职业教育相适应的職业教育标准和体系,在印度尼西亚再开展境外办学,建设中国-印尼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教育独立孔子课堂,培养更多知华友华本土技能人才,助力国际产能合作。
(二)及时总结经验,分享研究成果
项目组将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协商,并结合实践经验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同时努力克服职业院校国际化能力不足,职业教育领域保障不充分和基层实践路径不明等困难。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将搭建合作平台,成立国际应用技术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集学生实训、应用技术研究和教学标准等功能为一体,助力国际化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试点项目提供理论支撑,为形成境外办学品牌模式探索经验。通过搭建“一堂、一院、一中心”,即独立孔子课堂、海外职业技术学院和国际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搭建合作平台,共建专业,研制专业标准和教学标准等,带动优质职业教育“走出去”,助力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