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宇翔 杨滨
[摘要]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养老幸福指数是判断人民幸福的重要依据之一。随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面临的养老问题也进一步严峻。近年来乡村劳动力流失现象逐步增大,从根本上破坏了乡村人口生态问题,由此引发了对乡村留守老人养老情况的思考。结合湖北省s县的调研结果分析表明,当前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短板,乡村养老的扶持力度小和资源配置差是阻碍乡村养老发展的主要原因。乡村养老未来发展以新型养老模式为导向,即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当地养老特色与政民结合;并且以社会保险、商业保险、以地养老和智慧养老等多种乡村养老保障方式共同构建一个多维度的新型乡村养老模式,从而实现乡村留守老人真正的“老有所养”。
[关键词]乡村养老;未来发展;新模式;老有所养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1乡村养老的调查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为进一步探究“人民幸福”这一共产党人的价值理想,我们展开对“如何让幸福进一步深人人心”的话题探究。经研究发现,近年来乡村劳动力流失现象逐步增大,从根本上破坏了乡村人口生态问题。这引发了我们对乡村留守老人的养老情况展开思考。为此我们对湖北省S县展开具体的养老状况研究。
纵观我国城市养老保证体系的实施和社区养老的统筹规划,乡村养老仍是当代中国国家战略的航向标。“人民幸福”不仅是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快速发展,也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极大提升。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奋斗目标,养老问题又是判断人民幸福的重要依据之一。近年来,有关于乡村养老的负面新闻逐渐增多,这表明乡村养老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次,乡村养老机制明显滞后于城镇,城乡养老资源配置不均,导致乡村养老无法得到保障,这一问题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话题之一。
2乡村老人养老的现状与困境
2.1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短板
在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下,养老话题引起热议,且不断攀升。老年人口不断增加,养老机构增多,老年人口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丰富,养老危机愈演愈烈。
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有力推动下已稳步发展,但养老体系并未与当前新环境相匹配,以至于产生诸多新问题。主要有:①医疗配套设施不完善,2020年新冠疫情中已暴露出医疗设施及医疗人员极度短缺的现状。②心理健康疗法普及度较低,老人们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但大多数老人并未得到相应的心理治疗。身心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这需要医疗与心理健康双管齐下,营造一个良好的身心环境,以便以老人的身心治疗。③老年服务产业有待提升,当下城市养老产业资源也较为匮乏,而乡村养老产业资源更是寥寥无几。因此通过以上问题可知,当前养老体系还存在设备人员,心理治疗及相关配套体系的服务产业资源极其匮乏现象,这对乡村养老发展滞后是密切相关的。
2.2乡村养老机制现状
2.2.1乡村养老的扶持力度小。近几年,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政策落实到个人,乡村振兴的政策也逐步落地,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满足和感恩是村民们共同的心声。截止2019年1月1日湖北省武汉市人社局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金由每人每月120元调整至144元,增长20%。但是伴随物价逐年提高,乡村青年劳动力大量城镇化的问题逐渐明晰,乡村养老问题仍然是迫在眉睫。对于乡村养老的扶持力度小,笔者建议再度提升养老金比例,并创新乡村养老方式,不断提升乡村老年人生活质量。
随着乡村养老模式的创新,以下几种较为盛行,互助养老模式为其中之一。乡村互助养老模式指老年人共同生活,年轻人帮助老年人,老年人互相帮助的一种形式。这种模式可解决乡村内养老问题,也可以解决乡村间养老问题。但目前来看,收效甚微。为保证资金的供求,各地民政部门应对本年基本养老金做出基本养老金的最低评估,以保证养老金体系的平稳运行。进一步的缓解乡村养老的扶持力度小和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2.2.2乡村养老的资源配置有待提高。我国乡村养老资源配置总体程度低下,表现为联动机制配置薄弱、政府机制配置效率低下,市场机制配置滞后以及城乡失衡和区域失衡。
通过分析国内城乡二元性和地区性质差异,乡村人口老龄化和乡村家庭结构以及其他非经济动因的现状。应继续通过乡村经济发展情况改善政策激励和保留大量农村劳动力等措施完善我国乡村养老资源的政府分配机制,不断创新我国乡村养老资源联合管理分配机制,改善法律约束,加强资金管理,完善制度联动。增强保险意识,积极探索中国乡村老年人资源的市场分配机制,拓宽乡村老年人的养老思维方式。
2.3乡村老人生活现状
目前我国年龄结构中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增长。据统计,截止2019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5388万人,约占总人口18.1%。且增长的趋势逐渐提高。当前,我国乡村养老问题已逐步得到缓解,但随着乡村年龄结构愈发失衡,乡村养老仍面临着当前时代性新问题,这值得我们去探讨。
2.3.1居住方式情况。乡村养老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近年来大量关于乡村养老的文章也大幅增加。这说明了,更多的相关人士已在关注这一基本型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導致大量乡村青年劳动力逐步城市化,独居老人的总量逐年增大,对这一群体的幸福指数造成严重影响。乡村老人选择独居主要有一下几点:首先,为避免与子孙后代产生日常分歧,而选择独居;其次,故土难离近乡情,希望能落叶归根的乡村老人;再次,子女为讨生计不得已前往城市寻找工作机遇,导致无法照顾老人;最后,终老一生,并无子嗣的乡村老人。
2.3.2经济来源情况。大量老龄职工加入了退休大军。退休金已成为城市老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城乡老人的收入水平及经济来源差异逐渐明晰。
我国老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收入来源仍然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子女或亲属供养、老人的劳动收入和离退休金,这种构成与以往相关类似的乡村情况调查结果相近,在未来一段期间任未有大的改变。
但随着我国人口城市化趋势逐步增长,此三种经济来源必将以各自的发展方向进行评议权衡。从发展趋势角度,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经济供养的老人的占比下降概率较大,依靠退休金生活的老人比例将会持续增加。与高龄段老人相比,低龄段老人仍以工作收入为生活主要经济来源,退休金也为他们的收入来源之一。
2.3.3休闲娱乐情况。随着全民生活品质提升,“人民幸福”这一主题更加显而易见。乡村休闲娱乐情况则可适当反应人民幸福程度。
乡村老人休闲娱乐方式相对单一,以群体为导向,且大部分以户外娱乐为主。他们较少倾注大量精力在娱乐活动上,他们认为复杂的娱乐方式使自己变得疲惫不堪。同时,次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活动方式单一,基本偏向于打麻将、唠嗑、晒太阳等传统单一的娱乐方式。
乡村问题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乡村文化建设也被快速提上日程,乡村老人娱乐活动趋于文化性和多元性。因此,在当今的新时代新环境中,我们更该着重致力于乡村老年人精神文明建设。
3乡村老人养老的未来发展方向
3.1乡村养老发展趋势和机遇
3.1.1开展现代化养老模式。现阶段,经济能力弱经成为阻碍乡村养老问题的最大困扰,目前我国养老政策体系和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开展现代化养老模式必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首先,提倡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相结合。目前,纯家庭养老或纯社会养老都同样面临困境。家庭照顾为主,社区照顾为辅将是中国养老模式的合理发展方向,充分融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之中,实行医院直连社区的一站式养老服务体系,将医疗护理相关服务延伸至家庭,有效整合医院、社区和保险部门资源,形成“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的服务模式。社区可以充分与医院进行合作,实施家庭医生、建立电子档案数据等相关措施,在数据平台之中能够真实有效及时了解社区成员的身体健康状况,为老人提供专业、准确、连续、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这是适应我国当前养老形势的合理方案。
其次,支持精神赡养和心理赡养相结合。精神赡养问题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代际关系问题。中国是注重亲情联系的国家,来自家庭成员的精神慰藉和心理安慰,是老年人最为看重的因素。对于老人们来说,他们也想游山玩水,品尝美味。希望情感有归宿和寄托。在乡村养老发展中,家庭成员应该更加关注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和心理支持方面。
3.1.2发展乡村养老产业。健康的养老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头衔接民生,一头衔接经济,覆盖面积广、产业链条长,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现阶段的健康养老产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前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过于集中于一线城市,养老产业的竞争已经趋于饱和,而需求更为强劲。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产业也能够有效满足老年人优质养老的心理需求。我国很多老人都有在农村生活的经历,对于他们而言,能够回归农村生活是一种心灵上的慰籍。
发展乡村旅游养老产业符合老年人的心理需要。老年人可以到自然风光秀美的农村生活,可以有效地亲近大自然。享受亲近自然的快乐,這对于老年人而言,是能够满足他们心理健康的需要的。不仅如此,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产业也能够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能够提升旅游地居民的收入,促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发展乡村养老旅游产业,为旅游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创业机会,能够促进农村贫困人口有效脱贫,对于农村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将养老产业乡村化和产业化。一方面促使乡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乡村养老建设提供有力帮助。
发展乡村养老产业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民生工程。其最大特点是要完善传统养老产业结构,创新养老产业模式。按照当代习俗建设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养老服务机制,重点扶持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乡村骨干养老机构,并以此为示范点带动周边乡村养老产业,同建立乡村养老产业体系网,对乡村养老产业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2根据当地特色建设养老体系
3.2.1发展当地经济带动养老服务。养老问题归根结底为经济问题。解决养老问题从根源来讲,就是解决经济问题。发展当地经济带动养老建设,不仅需要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也需要以政府为导向营造良好的就业市场。
以当地良好地就业环境和就业市场为基础,发展特色养老产业,如:保健食品,老年服饰,医疗器械,养老金融,文化生活等养老产业,以促进当地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也因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发展符合当地特色文化的养老产业。既缓解了当地就业压力,也带动养老服务建设。
3.2.2依据当地养老习俗处理养老问题。当前,乡村家庭式养老形式复杂多样,大不相同。根据地方习俗差异,形成以当地习俗为导向的养老模式为主导。通过对湖北省S县进行实地调研,当地养老习俗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陪伴式养老,是指老人会以时间为单位在子女家中轮流居住,子女进行共同抚养义务。当老人患病时,医药费则由子女共同承担。此种养老模式在中国已屡见不鲜,是一种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深受广大中国公民的喜爱。因地制宜以当地养老习俗解决养老问题,可见是最为理想的养老模式之一。②分散式养老,是指当子女在外短期或长期定居时老人独自居住存在生活起居等不便,但在此期间始终与老人保持定期的沟通,并给予老人一定的费用以供老人平时的生活开支。此种养老模式当前在乡村比较普遍,虽然提供一定的费用作为养老的方式之一,但老人们更多在意的是陪伴,而不是金钱。③独立式养老,是指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或无子女时,自己维持生计的方式。当下此类未履行赡养义务的子女随处可见,所以此类老人才是我们应给予更多关注的群体,只有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人民幸福这个主旨才能得以诠释。
3.2.3建设以点带面的养老模式。我们应依据当地特色,先行试点,确立养老设施的小范围建设。然后通过当前对养老政策的扶持,吸引健康养老产业前来安家落户。以点带面,促进周边地区养老设施的建设。最后,通过不断完善设施,汲取经验,完成健康养老产业的优化升级,形成完善的范围性养老模式,此模式不能仅仅满足老人生存的需求,还要满足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为老人安度晚年提供坚实的保障。
3.3政民结合,走出养老新模式
3.3.1政府扶持,支持年轻村民回乡就业、创业。乡村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乡村老年人比例随之变大,年轻劳动力极度短缺,加重乡村养老压力。“没有牙齿”的人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吸纳乡村党员的路径不断变窄,乡村富余年轻劳动力迫于生活压力“逃离”乡村,或成为闲散青年;乡村大学毕业生不愿回乡创业,成为城市待业青年;年轻农民工找不到工作仍然留在城市,成为城市的盲流青年。基层人才严重缺失,经济发展缺少领路人,不仅造成乡村劳动力结构失衡、社会结构失衡,也给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带来巨大负担,甚至影响了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乡村人员流动量逐步提高,大量青年劳动力流人城市,与乡村相比其在城市工作的综合工资水平与乡村持平,青年劳动力盲目城市化即无时间履行养老义务,同时也为城市增加了人口负荷问题。要解决好该问题,青年群体应到乡村寻找商机,且便于履行赡养义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关注基层民生。乡村发展是社会主义实现的基石,其发展不佳必定会影响城市建设乃至全社会发展。因此,政府因大力扶持相关政策,吸引大量年轻劳动力回乡就业与创业,为其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同时可避免外出打工,难以解决养老的问题。
(2)要积极加强舆论引导。政府要十分专注乡村年轻人的发展,政府要大力宣传,让国民们都重视年轻人的需求,大力鼓励他们留村帮助当地乡村发展。年轻人的价值观还在逐步建立阶段,应该尽可能地正确引导其价值观方向,大力营造鼓励到乡村创业就业的良好氛围。
(3)要注重实施政策关怀。通过政策调整,出台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激励政策,保障基本生活,让年轻人愿意到基层去,愿意到边远地区、艰苦岗位去。在乡村自主创业政策方面,应免税降税,简化办理业务流程,为此群体解决教育,就业,养老等惠民政策。是之创业无阻碍,就业无忧虑,为实现“老有所养”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4)优化乡村环境,乡村当前就业环境普遍较差,产业机构单一,产业分布较窄,销售渠道闭塞等一系列不良环境对乡村就业环境造成困扰。应对现有环境进行优化,吸引青年群体融入乡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贡献青春力量。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不仅可以回乡照顾老人,减轻养老负担,还能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当地乡民与地方政府收入,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3.3.2加强青少年养老观念教育。大力弘扬敬老文化,要树立全社会关心爱护老年人的良好社会风俗,形成浓厚的敬老爱老氛围。敬老是养老的前提,当前青年群体以青年学生居多,常年在外读书工作,与老人相处时间越来越少,感情也逐渐淡化。就此情况而言,养老观念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青年群体敬老养老观念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最小单元为第一教育场所,可使青少年真切的感受到养老文化,也是进行养老观念教育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3.4创新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当前可解决乡村老人的部分养老资金,但随着乡村各方面环境愈发严峻,乡村养老保险也会随之创新,增加一系列新服务,为乡村养老贡献更大力量。现新型乡村养老保险制度最大问题在于缺乏具有针对性的制度设计。应对现有制度进行优化,再对优化后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乡村养老现状相结合,最终实现养老气象,这将是中国乡村养老保险制度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3.5创新乡村养老模式,以地养老
随着新型乡村养老保险的普及推广,农民养老的基本问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现在乡村地区的养老问题更多的体现在乡村养老保险保障水平低,不能达到社会保险保障基本生活的要求。而乡村中的农民一旦变老,失去劳动能力,子女进城务工,土地没有人耕种。乡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进入了闲置状态。
对此,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推进土地资本化,土地资本化是将土地使用权资本化后,进行转让并获得利益。主要包括土地租赁、土地股份制合作等形式,土地流转在乡村经济中的作用十分重大。
推进土地资本化,可以使得土地从闲置的物质资料转化为流动的生产要素。乡村的老人可以通过闲置土地的资本化获得收益。同时也让闲置的土地进一步资本化,经济化。极大提升乡村养老的效率与质量。
應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全方位建设乡村土地流转市场。各级政府要增加相关投入,并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立和民间资本投资到乡村。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与监管。使得土地经过流转以后形成规模效益,使得单位土地收益大幅增加,以补贴农民生活,达到以地养老的目的。
3.6引入商业养老保险,丰富乡村养老体系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大多数农民实现小康甚至富裕生活。而新型乡村社会养老保险只是解决了基本的养老需求。对于那些较高收入和期望晚年时能有更优越生活的人,需求则没有充分考虑。同时,在广大乡村市场中养老保险这一险种,甚至是商业保险这一种商品的市场都是空白。
因此,在现有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下还应针对乡村实际情况设计的商业养老保险。以丰富现有乡村养老保险体系,给村民更多选择。我们认为,应该充分鼓励保险公司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推出具有针对性的乡村商业养老保险,并深入乡村进行大力宣传。以村委为单位,选择符合资质的商业养老保险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并且,通过针对乡村地区商业养老保险的开发与投放,能够满足一小部分乡村居民对于中高端养老的需求,为乡村居民的养老提供了愈加多元化的选择,更有助于乡村养老问题的解决。
3.7利用智能设备,开发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是指通过现代网络医学技术,对老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进行智慧养老和科学养老。智慧养老通过智能设备将需要养老服务的村民信息和养老需求传人智慧养老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再通过智慧养老管理信息系统把信息反馈给乡镇养老服务机构。老人自己在家居家养老时,有相应的养老需求或身体状况异常时可通过智慧养老设备通知养老服务机构,由养老服务机构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
智慧养老将居家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结合起来。使得老人在家中便能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接受智慧养老带来的生理上的照料与精神上的慰藉。
与传统的养老院养老相比,智慧养老模式不必对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与建设。而且老人不住养老院,可以在家中享受高质量的养老服务,符合乡村老人养老的心理趋势。虽然智慧养老有初期投入巨大,设备折旧速度快,使用要求高等特点。但是随着乡村经济的发展,智慧养老必然成为乡村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新趋势。
4结束语
孝文化从古至今一直是人们重视的文化,在古代,百善孝为先,养老问题更是头等大事。早在孟子时代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之说,后世有“天地君亲师”位的牌匾,更是把赡养父母老人奉为第一要务。当下,养老形式严峻且错综复杂,主要分为两个类别:乡村养老和城市养老。但与城市养老相比而言,乡村养老更是迫在眉睫。
乡村养老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当下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任务之一。实现乡村养老就必须实现“老有所养”。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在当前乡村养老复杂的局势下,乡村养老急需提上日程,以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去迎合社会的需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老有所养”。
[参考文献]
[1]杜鹏,武超.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分析[J].人口研究,1998(04):51-57.
[2]付诚,韩佳均.我国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改进策略[J].经济纵横,2015(12):26-31.
[3]郝丽,张伟健.基于大数据的”医疗-养老-保险”一体化智慧社区养老模式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1):226-228.
[4]胡婕.新时期乡村养老旅游产业发展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1):66.
[5]周密.武汉市乡村养老地的开发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收稿日期]2020-07-28
[作者简介]夏宇翔(1997-),男,湖北武汉人,武汉轻工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资源利用;杨滨(1995-),男,宁夏中卫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家居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