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峰 高幼华 刘娜 刘文峰
[摘要]根据黑龙江农垦科技职业学院6届农业专业毕业生反馈的实际问题,调查分析发现,农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趋势稳定但对口就业比例低,个别农业专业生源减少、理实结合欠缺但社会需求增高等问题。新时期,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为培养具备创新型农业人才,高职教育一要创新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组织构架;二要加强学生综合指导形成正确观念;三要创新农业专业的宣传方式,提升学生自身价值;四要创新农业专业的课程设置,激活课堂;五要创新农业专业的基地建设,引入企业。
[关键词]互联网;毕业生就业状态;创新;农业专业人才
[中图分类号]717.38
[文献标识码]A
1实事求是,剖析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状态
1.1农业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好,对口就业比例低
采用电话回访、平台数据库及班主任反馈等方式,对我院2015届至2020届毕业生1604人的毕业去向工作职位类别、对口就业比例等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就业率均在90%以上。其中。1062人毕业当年签协议就业、79人升学考入本科院校、27人应征义务兵、3人自主创业;1032人选择留省就业,占了毕业生总数的64.34%; 154人从事农林牧渔业本专业工作,对口就业率不高。调查首先发现毕业生对涉农的职业定位模糊,缺乏创新思维,滞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脏、累的传统观念里;其次,有的毕业生存在专业知识扎实但停留在考试卷上,能熟练回答农药的剂型,而针对玉米苗期和大喇叭口期选哪种剂型防治害虫效果最佳的应用问题却含糊不自信。这是大部分因缺乏实际经验的农业学生的痛点。部分学生对农业工作短期高强度或风吹日晒等环境产生了“换行”的执念。
1.2农业专业的学生减少,社会仍供不应求
我院农林系从15届至今累计专业共24个,其中,2020届只有8个专业。農业经营管理、园林技术和种子生产与经营等专业连续6年有毕业生,人数少但社会需求空间大,就业对口率高;作物生产技术、农产品质量检测、植物保护等专业与当代农业发展需求密不可分,是提高粮食产量、保证农产品安全、做好综合防治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备专业,但学生数量近2年少甚至无。这显然是不符合常规需求的,学生不选择农业相关专业,部分学生还存在改专业等迹象。这不是一所院校的问题,是共性问题,怎样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绝不是简单的将农产品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农业需要的是掌握核心技术又懂创新的人,要培养有创新思维的人,就要抓教育根源。
1.3农业专业的学生偏科,企业需求综合化
高职学院的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是相对弱势的,理论知识丰满,实操技能欠缺。通过第三方乐易考调研数据显示,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人际交往能力及职业素质等综合能力需求越来越高。根据走访和电话调研五九七农场、海伦农场、尖山农场、九三管理局等垦区用人需求,总结归纳发现:农业类专业的学生相对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性格较沉稳、安静、踏实,按部就班的工作。他们提出学生应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加强的沟通合作能力、基本的写作宣传及富有终生学习的毅力、更要具有不断挖掘的创新能力。在每年举办的双选会上,企业也指出希望学生可以把专业知识与计算机、电子商务及会计等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如何培养出适应需求、富有创新思维的农业人才,对高职教育教学环节亮出了黄灯。
2多措并举,培养创新型农业专业人才
2.1创新顶层设计,构建多层组织构架
一方面结合毕业生就业现状,作为高职院校要从学院层面到系部、教研室、专业重新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保证创新创业教育规范化、科学化、持续化。首先,学院依托区域经济特色和学院办学宗旨制定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农业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总纲及目标。其次,系部或教研室根据专业特色与学生职业规划的需求精准挖掘可创新之处,可创业之处,鼓励教师自主创业,将科技成果尽早转化,优先带领本校学生开展创业演练。再次,任课教师因材施教适当调整上课地点、课程及课时;开设与农业相关的特色课,如以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为目标的红色教育为主题的路演;最后,注重农业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安排创新教育培训和开展教学创意大赛等;能多维度的创新课堂、迭代传授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领农业专业学生不断创新。
2.2创新农业专业学生的综合指导,树立正确观念
一是调整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农业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区域人才需求,形成具有鲜明特殊的培养目标。二是更新课程设置,形成多元化、实用化、精干化的课堂,适当开设第二课堂。三是引入实时政策,提高学生认可度。任课教师关注时事政治,将枯燥无味的纯理论知识与相关的新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四是及时传达国家或地方最新的农业相关政策,增加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五是邀请创业成功、专升本后考研等毕业生回校做讲座,增强农业专业学生的自信心。六是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成立以”农业创新创业“为主题的社团,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树立爱农、为农的意识,避免出现往届毕业生因对农业专业认可度低而离职、改行的问题。只有潜心钻研,才能在农业上有新发现、新发明,加快形成创新型农业人才。
2.3创新农业专业的宣传方式,提升自我认知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强调,“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随着经济、科技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日新月异,与时代接轨的新型专业的不断扩充,或许淡化了农业专业的重要。回顾历史,农业是温饱的基石;纵观当下,农业是发展的基础产业;展望未来,农业大有作为。黑龙江粮食播种面积1434万hm2,产量7503万t,排名全国第一。黑龙江的粮食占全国的1/10,商品粮占全国的1/4,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作为农业专业的学生,要坚信自己的选择,把“根”扎下去。总书记考察时也提出“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这是对高职院校的农业专业青年提出了奋斗目标。现在的垦区农业正向着现在化、机械化、信息化、科技化全面前进。作为高职院校农业专业学生,要脚踏实地,努力成为创新型农业人才。
2.4创新农业专业的课程设置,激活课堂
一方面倡导师生共同备课,课堂适当角色互换。采用这种”位置互换”的备课模式,一方面让学生在教学环节中成为真正的主体,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去拿”,在”去拿“的环节中,需要学生去思考怎样拿?拿什么?更要思考角色互换后,给”学生“哪些重点,这个过程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达到了提前预习的目的,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空间。
另一方面设置多层面的实验教学,开展基础试验—创意性实验一社会性实践一合作性实践教学。让学生有充足的空间和条件激发创新思维。组织各系部、各学科针对“互联网+农业”开展研讨与创新,将创新创业融会贯通到每一个课堂教学环节,只有循序渐进的渗透,才是高职教育培养创新型农业专业人才有效的方式。
2.5创新农业专业的基地建设,引入企业
一是拓宽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目前我院与吉林、河南、大连及省内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为农业专业学生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搭建了广阔的平台。二邀请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人员、技术骨干亲自指导,发现不足,及时学习,对学生技能的融合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拓宽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践的渠道,调查发现农业专业学生带着知识去企业实践操作,将书本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环节中去,定期輪岗使学生充分掌握本专业在本行业应用中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职业的岗位需求和发展方向,理实充分结合,做好职位定位;学生会带着疑难问题回到课堂,不断研习思考,不断推陈出新,逐步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农业专业人才。
2.6创新农业专业学生求职途径,重视市场
由于疫情的因素,全国范围内都给互联网按下了“加速键”。与往届农业毕业生相比,2020届毕业生在面试技巧、求职信息、获取招聘信息的平台,从过去的”面对面”,变成了‘键对键”“屏对屏”。我院使用的黑龙江省就业创业服务平台数据显示,毕业生1398人,校园招聘会参加人160633人,岗位需求总量21852、投递简历人数2611,因为是互联网平台当然含有其他学校参加,同样我院农业专业学生也可以参加其他高校的网络招聘会,拓宽了学生的求职范围、岗位需求。对此我们要迭代学生求职技巧,创新指导制作PPT、电子简历,声音分贝、面部表情等细节之处,为农业专业学生“对着”屏幕充分展示自己的方式提供预演。
3与时俱进,因材施教培养创新型农业专业人才的趋势
我国是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习近平将“发展农业、造福农村、富裕农民”的工作定位为治国安邦、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兴起,集成式地推动了各行各业的综合发展。互联网在农业方面的发展受现阶段我国农民综合素质偏低的影响,无法有效掌握和利用新技术,所以“互联网+农业”真正需要落到实处,首先应该解决的是人才问题,这对高等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与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步伐较慢,尤其是高等职业创新创业教育几乎是借鉴国内外优秀本科模式来发展的,而精准到每个专业如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研究更少。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全覆盖的背景下,农业专业毕业生要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强化实践技能,严格按照企业用人规格,培养新时期适应性强、实操技术硬、富有创新能力的农业专业人才。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调研对象的拓宽,一定会为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出更多更深更宽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徐小童,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2):212.
[2]宋海霞.试述“互联网+”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农家参谋,2019(02):22.
[3]林伯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程[M].大连:大连理工学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20-08-04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时代高等职业院校农业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题编号:ZJC131803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马丽峰(1987-),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中级农艺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院校农学专业课程及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