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换人”现象对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新影响

2020-12-21 03:46桑雷
职教通讯 2020年11期
关键词:技能人才职业发展

摘 要:工业革命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演变,技术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对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机器换人”现象的出现及加剧,既是技术进步的表现,同时也对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机器换人并非不要人,而是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去实现智能化的操作,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资源环境等方面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机器换人;技能人才;职业发展;新影响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青年课题“新工业革命时代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评价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EJA180468)

作者简介:桑雷,男,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美国东北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0)11-0009-05

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这样一个论断,科学革命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结构的过程,其实质在于用新范式替代旧范式[1]。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革命”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标签”。回顾技术发展的历史,技术的进步一直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在某些特定的时段内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追溯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大致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目前,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基本特征的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得到孕育和发展,学界倾向于称之为新工业革命时代。当然,在工业革命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一直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即技术的突破促进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进而影响到的是职业及其人力资源匹配,最终不可避免地会对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出挑战。

一、“机器换人”现象的产生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国家之富在于分工,分工之所以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是机械发明,机械发明则提高了劳动生产率。”[2]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引领社会进入机械化和工业化的时代,特别是随着纺织机和蒸汽机的应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机器制造机器”在工业生产中成为可能。同时,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人类开始进入工厂规模生产阶段。劳动分工的细化和岗位契约关系不仅对劳动技能而且对人际关系、协作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一個或几个人就能够完成一项技术活动的时代宣告结束,技术的社会组织程度空前提高。这样,在工业革命的这一阶段开始出现了技术引发失业的问题,有专家认为这是近代史上最早出现的“机器换人”。当然,处于工业化早期的工人主要集中在纺织业、采矿业等相对有限的工业领域,岗位的技术性不强,对工人的职业素养相求较低,可替代性相对容易,新工作的出现和不同岗位工作之间的替代迁移最大限度地弥补了技术引发的失业问题。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则确立了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巨大变革,产业分工进一步精细化,创造了更多的职业形式和就业岗位。大规模的工厂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稳定的就业岗位,而且生产的进一步专业化使得工作分工由简单走向复杂,对工人的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回顾前两次工业革命,如同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在1962年说的那样,如果人们有发明新机器使工人失业的才能,那么他们就同样有才能让这些工人重返工作岗位。工业革命的实践也一再表明,干农活的机会减少的同时,工厂作业的新机会出现了,而当工厂机会减少的同时,在办公室和服务行业工作的机会却增加了[3]。由此可见,工业革命前期对职业素养的门槛相对不高,产业失业劳动力往往会通过学习再就业等形式转移到其它行业。并且,工人失业主要体现在单个行业点上,整个行业工人大范围被淘汰的情况是较少的。总体而言,技术进步对社会的正面影响远远大于其造成失业的负面影响。

二、“机器换人”现象的加剧

进入新工业革命时代以后,技术进步之于职业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变化[4]:一方面,技术进步的影响力几乎覆盖到全产业。与前两次技术对就业的暂时性冲击不同,当前的人工智能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挤占劳动力岗位的情况,并且传统产业中各个岗位被替代的速度逐步加快,而新兴产业岗位形成的速度还远远不能承接被代替岗位的速度,这样就产生了新旧工作岗位更替中的“艰难转型”,“机器换人”现象急速加剧。另一方面,带有工业化时代特征的工作分工和专业生产模式逐渐弱化,这种结构性的经济变化使得原来那种即便失业也可以在短时间内跨行业就业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一种被称为“无就业增长”的现象开始出现[3]。有研究指出,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大多数经济健康指标尤其是产能都出现了增长,但就业并没有相应地增长。与之类似的是,根据2016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报告,以大数据和智能系统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不仅将大规模改变商业模式,也会对未来5年的就业市场带来巨大影响。美中法德等全球15个主要发达和新兴经济体到2020年将损失500万至710万个就业岗位,其中大部分岗位为办公室白领和行政管理类职位。这些损失将由210万个新职位抵消,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数学和工程学等专业领域。如不采取有针对性的紧急应对措施,培育具有未来工作技能的劳动力,适应即将到来的变革,各国可能面临失业率上升和收入不平衡及消费需求下降等问题。由此可见,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技术性失业的性质正在发生变化,这会影响技术替代人类劳动力的速度和范围。不可否认,随着新工业革命的快速推进,人工智能的开启以及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等高新技术正在改变着未来,包括体力和脑力在内的大部分劳动都有被替代的可能,新技术正在催生出新工作岗位的同时,会让更多的工作岗位消失,并且是在短时间内的快速消失。

三、“机器换人”对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影响

“机器换人”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工业机器人的出现。随着工业机器人的出现及其快速迭代升级,人机关系有了新的内容,机器和人类劳动者在岗位上再次调整分配结构,人与机器的关系也发生了一些更加微妙的变化。

(一)“机器换人”对职业岗位的影响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于2018年在法兰克福发布的最新报告,自动化生产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加速,全球制造行业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密度已达到74台/万人(每万名工人使用工业机器人数量)。2013年开始,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近年来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在20%以上。同时,根据IFR的研究,工业机器人在全球制造业装机数量快速提高的驱动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劳动无法满足产品制造的精度、硬度和成本要求;二是劳动无法适应生产环境和生产条件;三是制造业无法负担高额的劳动力工资水平。根据这三大驱动要素,机器人与劳动者在制造业中的关系表现为三种关系类型,如表1所示。其中,第一种关系是机器人替代劳动者岗位,第二种关系是填补人类劳动者无法胜任的岗位,第三种关系是创造新的人类工作岗位[5]。在以上人际关系的三种类型中,真正对劳动者工作岗位产生威胁的主要是第一种,第二和第三种关系并不会从根本上威胁到劳动者的岗位就业,反而是如果没有机器人,原本可以由劳动者胜任的岗位也会自然消失。比如,在第一种关系类型中,劳动力的供给变化趋势与人机关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因为劳动力并不是无限供给的,人口的年龄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2020年,欧洲国家和韩国的人口基本保持不变,日本将出现负增长,中国的增幅约为2%,美国的增幅约为8%,南美国家的增幅约为15%,总体来看,全球人口增长速度放缓。同时,大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将在未来10~20年内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也必然对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当前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口红利的减少就是最好的证明。

(二)“机器换人”对技能人才的影响

综合目前工业机器人对劳动者的影响,机器人出现在更多的岗位,促进了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工人岗位的调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并不会惠及每一位劳动者,这是因为,与其淘汰的岗位相比,机器人填补和创造的工作岗位无论在专业标准还是技能水平要求上并不等同,被机器人替代岗位的工人并不一定能够胜任新出现的工作岗位,这就使得某些低技能的劳动者面临失业的风险,这在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低技能劳动者比重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对于我国当前来讲,特别是在制造业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处在正在进行时中。比如,走进富士康科技集团位于昆山的车间里,只见一排排机械手在忙碌着,“员工人数从高峰时期的8万多人下降到目前的4万人,产值却增加了近一倍”。江苏淮鑫棉纺织有限公司细纱车间里没有人头攒动,只有一排排整齐的“丝饼”匯成白色海洋飞快转动。公司负责人说,过去每生产万锭纱需要140人,如今只要39人,工人减少近3/4,产值却增加10多倍。这种场景在浙江、广东等传统制造业大省同样每天都在上演。针对这一现象,经济学教授刘志彪指出,“机器换人”现象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对低端劳动力需求的大幅度减少,另一方面反映了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等明显紧缺,凸显出就业结构性矛盾[6]。对于新工业革命背景下“机器换人”加剧的趋势,通过智能机器进行生产要素、人才结构的转型,对于每一个企业、每一个技能人才来讲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机器换人”加剧趋势下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的应对

对于技能人才来讲,“机器换人”加剧的趋势究竟意味着什么?如果是用机力换人力,在前两次工业革命就已经解决了;如果是用机器换人脑,从电脑出现起就一直在替换;如果是用机智换人智,实际上才刚刚开始。对于“机器换人”造成的后果,中国科学院院士丁汉认为,“机器换人”并非不要人,而是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去实现智能化的操作。因此,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提升已刻不容缓,这其中涉及到知识、能力、资源、环境等方面。

(一)职业发展规律与技能人才职业知识结构的优化

从工业革命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职业发展的规律:工业革命每发展一步,职业变化的频率都会提高,技术知识的半衰期就会缩短,原有技术技能性的知识将无法适应新工业生产的需要。这样,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很多发明创造都直接地来自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知识,那么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之后的技术进步则主要来自受过良好教育技能人才的知识创造。这种现象也充分说明,单纯依靠实践经验摸索的方式,已经不足于应对技术进步之于职业发展的要求,创造性知识作为一种必备素质,在职业发展中的地位愈加突出。当前,伴随着“机器换人”趋势的加剧,“机器换人”在使人才数量减少的同时,对人才的知识创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需要熟悉并掌握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要求,具有行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变革要求的,熟悉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全流程知识结构的技能人才。这也要求技能人才必须置身于工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宏观背景下,全面审视“机器换人”这场技术变革的本质特征及其知识结构要求,主动学习和培养既能满足一般职业需要,更能适应智能化职业发展要求的创造性知识。

(二)技能形成规律与技能人才职业发展能力的提升

技能的形成要符合个体的成长逻辑,同时也必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合目的性和合必然性的统一。随着“机器换人”加剧趋势下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劳动力进一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加深与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了人类的计算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等,在一定程度上延伸和增强着人的“脑力”。换言之,如果18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是对人的体力科技化,那么人工智能就是对人的脑力科技化。另一方面,基于常规性、重复性、程序性的操作性工作被机器所取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机器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数据挖掘能力等的要求前所未有。牛津大学的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Carl Benedikt Frey)和迈克尔·奥斯本(Michael Osborne)通过研究得出,一个工作岗位所包含的某些任务能够自动化,并不意味着这个工作岗位将会消失。职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适应新兴技术的过程,劳动者会把日常任务交给机器去做,同时提升他们自己在其它方面的工作技能,以从事更多管理机器的工作,并且从事非常规性社会的、人际关系的和有创造性的工作[3]。再比如,弗兰克·麦克科劳瑞(Frank MacCrory)等人于2006年至2014年对美国674个职业的技能构成的变化进行研究发现,工作岗位对感知技能和监督指导技能的需求下降了,而对人际交往技能和机器管理技能的需求却在增加。

(三)資源交互规律与技能人才素养培育环境的完善

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个体社会化。在社会化条件下,无论是个体发展还是社会职业活动,个体具备“合适的”职业知识和能力,并能够与社会环境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些职业素养应跨越各种社会场域与学习领域等“多元场域”之广度。言下之意,在个体知识、能力等职业素养培育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环境障碍会干扰或阻碍个体职业素养的提升与发展[7]。结合高职教育的类型特点,以及技能人才培育中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需求,“机器换人”加剧趋势下的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培育,绝不能忽视了行业、企业等社会环境变量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教育资源交互规律,即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培育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对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等差异化的资源需求。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只有将相关资源物化为技能人才职业素养培育的教育教学载体、创新创业载体、情境模拟载体、实习实训载体等,才能实现培育效果的最优化。事实上,由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是动态的,资源的整合和挖掘也将是永无止境的。因此,在当前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进一步明晰资源载体的优势所在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盘活现有的教育资源存量,提高资源利用的边际效用,方能更好地产生交互作用,并最终实现协同培育价值的最大化。

此外,作为新工业革命的参与者和获益者,面临“机器换人”加剧趋势下的新形势,在看到技术进步解放人的同时,务必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工业革命之于技术进步、职业更替、就业机会等方面可能出现的技术伦理和价值论争,具有科学的价值判断、合理的是非标准和恰当的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6-43.

[2]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郭大力,王亚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8.

[3]凯文·拉古兰德,詹姆斯·J·休斯.未来的就业:技术性失业与解决之道[M].艾辉,冯丽丽,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8:27,30.

[4]李智明.新工业革命时代技术进步对就业的挑战与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8(11):78-85.

[5]黄慧群,贺俊.新工业革命:理论逻辑与战略视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243-249.

[6]刘巍巍.“机器换人”大势渐成[EB/OL].(2015-11-18) [2020-08-18]. http://education.news.cn/2015-11/18/c_128440911.htm.

[7]罗伯特·斯腾伯格,陶德·陆伯特.创意心理学[M].曾盼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84.

[责任编辑    曹   稳]

The New Influence of "Machine Replaces Human"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Skilled Talents

SANG Lei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innovation and evolution of technology. While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 technology has brought subversive influence on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style. In this process, the emergence and aggravation of " machine replaces human " phenomenon is not only the performance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ut also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professionalism of skilled talents. "Machine replaces human" does not mean that people are not needed, but more skilled personnel are needed to realize intelligent operation and optimize and upgrade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skill leve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 machine replaces human; skilled tal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ew influence

猜你喜欢
技能人才职业发展
我国中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校企双主体联合培养室内设计专业技能人才的研究
大赛引领下的职业院校技能人才职业素质提升策略研究
关于钻井一线技能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析新形势下如何破解企业技能人才“断层”难题
广西工业和信息化企业技能人才调查研究
浅谈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职业发展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创业就业中的思想引导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