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晖 丁玲
摘 要:地方高校作为地方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时代新青年的重任。思想政治教育是地方高校完成人才培养重任的重要途径。在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之下,地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形式和路径更加多样化,开展的主题活动更具特色;尤其是新媒体的运用使思政教育更加新颖。笔者将通过对思政教育开展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究新时期地方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促使各国间的文化开放与交流的不断加深。多元文化较量的激烈化,不稳定因素的增多,使得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并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课题被提上日程。
一、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展现新局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习主席关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表的重要讲话先后有25篇之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发表讲话》《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等。这些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这为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开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中共中央办公厅、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等指导性文件为落实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国高校思政工作进入改革、创优新的阶段。
从權威媒体专题系列报道中,可以看到各高校党委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文件精神,组建思政教育工作专班,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上看,各高校将党中央精神转化为推动思政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行动,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二、思政教育工作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如前所述,高校思政教育正处于不断发展进步的新阶段,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总体效果好,但仍存在一定的“羁绊”,不可忽视。
(一)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
社会的高速发展,国际间文化交流迅猛,高校的学生在思想上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所影响,个别大学生不善辨别风向出现了心理障碍与行为扭曲,甚至轻生的现象。这是社会的不良风气与负面价值观念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诸如不良的恋爱观,大学生之间的攀比、拜金、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影响,或自身学业基础薄弱难以承受过大的学习压力所致。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道德比较,可以说是“立竿见影”,这一反差形成社会道德教育上的一大阻碍。学生与老师的想法出现了脱节,学生和老师的价值观出现了碰撞。加之,老师对学生的不了解、不细致、不确定,教育中老师很难将学生的需求和教育疏导相结合,去引导学生更好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思政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思政教育绝不是完全靠灌输,而忽视学生的个人诉求与愿景,限于程式化。思政教育老师更多的需要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去构建其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价值观念。高校应加强充实专业思政教育队伍建设,而目前有的从事思政教育老师自身就缺乏思政教育意识,或是缺乏授课的实践经验,教育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依然存在,同时教学方式滞后,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使得思政价值教育乏味,阻碍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三、思政教育开展的具体路径
思政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党的领导,总结探索立足于学生、全面提升学生能力素质。现就地方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作以下探究。
(一)压实思政理论教育主阵地
(1)授好思政理论课课程。目前高校开设的理论教育课程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四门,再加上一门“形势与政策”,构成高校本专科“4+1”的思政教育课程,这是思政理论教育的主阵地。随着国家对思政教育重视与指导,教育部在2018年4月12日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出要注重考查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品质。坚持闭卷统一考试为主,与开放式个性化考核相结合,注重过程考核[3]。这就要求高校专职任课教师在授课中力求在教育部“基本要求”指导下,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构建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体系,提升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判断正确与错误能力,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2)推广思政教育翻转课堂。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整合校本资源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强化、活化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是当务之需。这种形式有利于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程,因为翻转课堂具有情景交融、与师生直面活跃交流的特征,所以能真正把思政课打造成为有颜值、有温度、滴灌式、入脑走心的课堂,又因为翻转课堂能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的灵活性,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的特点。故更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调动潜能,也利于与老师的沟通和教学水平的提高。(3)多学科教材中思政教育渗透。近年来,党和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政策,推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工程,这项“工程”增强了高校理论研究的活力,也是高校深化思政教育的重大机遇。
在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进程中,首批遴选的重点教材录目共45门,后续很多教材同样列入其中,如《教育原理》,第二、三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的编写规划已经完成。20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投入高校统一使用,作为基本教材。其书本中关于思政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内容涉及到每一章,极大丰富了学科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有机渗透,加大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广度、力度与深度,可让学生的心灵随课受到熏陶,而建立自信,超越自我胸怀。
(二)运用新媒体活化思政教育
(1)融入“青年大学习”课堂。该平台是由共青团中央组织的青年学习行动,旨在用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团、教育青年,通过网络平台线上及时学,学生有灵活的选择空间。应将“青年大学习”活动的优势引入高校,使其引领广大团员青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青年大课堂”各组织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团员青年的具体需求,广泛开展内容健康丰富、形式多样活泼,有特色、有实效的青年教育学习活动。(2)参与“学习强国”时政学习。“学习强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权威、最全面的信息平台,目标在于打造出一个干事创业的理论宝库、强魄铸魂的精神家园[4]。新时代不仅领导干部要有知识不足、本领不足、能力不足的紧迫感,应自觉加强学习、加强实践,永不自满,永不懈怠,高校学生更需要这样“学习强国”对实时的新思想、新动态及时的传达。对思政教育有着权威性、及时性、时效性、便捷性。因此,高校应采用有力措施、分级分类的办法,逐步把高校学生组织到“学习强国”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范品格情操。(3)办好高校校园网络宣传平台。通过新媒体微博、QQ、微信、抖音等平臺对本校所开展的学团思政教育典型活动进行及时的宣传报导。如“新青年下乡”“红色主题班会”以及爱国主义传统节日特色活动等,还应通过公众号、学校学院官网,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到新思想、新理念、新动态,有效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健康持续创新发展。
(三)实时组织思政教育主题活动
(1)党组织民主生活。通过学习结合实际开展思想交锋,对党的中心工作和现阶段的工作任务部署,从思想上达到认识高度一致。高校学生党员生活会能通过学习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决定、报告和文件,结合实际,认真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学习政治理论,听取党员思想剖析、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了解学生的思想情绪动态等,可形成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严于律己,培养形成“骨干力量”团结全班学生,协助班主任、辅导员老师做好思政工作。(2)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主题活动,深刻了解、精准把握党和国家政治思想战线的主流意识形态。活动可接纳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力求主题明确、旗帜鲜明、生动活跃受学生青睐。在高校里可通过“老党员上党课”“观看影视作品”“瞻仰革命遗址”等,使理论学习更丰富,不仅能创新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方式,还能提高党支部在班级活动中的质量,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利于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不至于在大风大浪中“一叶障目”,在风险浪口退缩不前,更自觉地抵制不良倾向的影响。(3)参观红色基地。例如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地、博物馆、伟人名人故居等能感受生在和平年代的学生不曾感受过的那种澎湃与激情,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洗涤。不仅是对历史的认识,更加深刻了解革命先辈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艰苦卓绝革命斗争的历史,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爱国、团结、奋斗、奉献的崇高精神风貌。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今高校面临的主要课题。针对新形势下时代的要求,结合大学生的特点,探索出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对培养有理想信念、有担当作为、有品质修养的新青年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3]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EB/OL].(2018-04-13)[2020-03-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
[4]李斌.用“学习强国”激发学习力量[N].人民日报,2019-01-15(05).
作者简介:张明晖(1997—),男,武汉人,江汉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理论。
通讯作者:丁玲,女,上海人,江汉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教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