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学科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知识体系的方法初探

2020-12-21 03:37周群
教师·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转化方法青年教师

周群

摘 要:青年教师是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力军和生力军;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直接关系着一个区域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文章探讨了刚进入教学线的青年教师如何将自己优质的学科知识体系尽快地转化为教学知识体系的办法。

关键词:青年教师;学科知识体系;教学知识体系;转化方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20-04-23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30-0116-02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青年教师群体越来越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育战线的主力军和生力军。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名校、学历高、学科知识底蕴深厚,初来乍到的他们朝气蓬勃、热情高涨,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异军突起,实施教育时也颇具影响力和感染力。然而,青年教师毕竟是“新兵”,教学经验不足、对实际学情了解不够,面对一系列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有效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们的自信、影响了他们的发展。为此,笔者从自身经历出发,站在一个已经工作了十一年的青年教师角度,探究如何将青年教师的学科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学知识体系,期望对其他教师有所裨益。

一、区分学科知识体系和教学知识体系

一般认为,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是指教师所具备的学科的各种知识之间的比例关系、关联程度、组合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功能整体。青年教师师出名门,经过了大学、研究生甚至更高层次的系统性学习,其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专业学科知识。但是,学科知识不是教师知识基础的全部。

美国著名学者舒尔曼认为,一个教师的知识不仅包括他所拥有的学科知识、掌握的课程知识和习得的教学法知识,还包括他对学生认知的知识,对教育背景、目标和环境认知的知识,更包括他的学科教学知识。那么,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学科知识(CK)是指有关学科的概念、原理和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教学知识(PCK)是指教师针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或问题,根据不同学情,对学科知识进行重构并呈现给学生的知识。舒尔曼认为,受同等教育水平的教师的学科知识往往没有太大差异,而学科教学知识却不尽相同,它是区分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高成就教师与低成就教师的重要指标。1990年,舒尔曼学科教学知识理论的继承者——格罗斯曼将学科教学知识解析为四部分:“关于学科本质和学科思想方法等最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学生对某一学习内容理解和误解的知识、特定学习内容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关联的知识、将特定学习内容显示给学生的方法和策略的知识。”简单地说,学科知识是关于学科本身的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关于如何将学科知识呈现给学生的知识,它们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和学生“学什么、怎么学”的核心问题(见下图)。

二、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向教学知识体系转变的三个阶段

一个教师的学科知识无论多么精深和宽广,若不能很好地将其转化为学科教学知识,那么它对课堂教学来说终将是无意义的。教师的学科知识(CK)向学科教学知识(PCK)转变往往要经历解释(Interpretation)、表征(Representation)和适应(Adaptation)三个阶段。通俗地讲,就是教师对学科知识进行整理、归类和解释,确定呈现学科知识的策略、方法和表现形式,并依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和学情随时调整,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一)解释阶段

解释是指教师对将要教授的教材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和阐释(即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进行描述),这是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变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科知识中的重要原理、核心概念、学科思想和学科方法进行优先级划分,对学科知识的内容和结构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二)表征阶段

表征是指教师将学科知识表达和呈现出来,这是学科知识向学科教学知识转变的关键环节,是实现从教师理解到学生理解的重要一环。对某一个学科的知识来说,表征既是知识本身的反映,又是被加工的一种信息,教师可以通过隐喻、图解、活动、举例等要素来进行表征。

(三)适应阶段

适应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能力、前知识和前概念等来选择各种教学素材,确定知识在课程上的呈现形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学科知识只有满足了学生的具体需要,才能实现知识由“死板”到“灵动”的转变。

不断地经历解释→表征→适应,教师实际上也就实现了“理论→实践→反思→经验”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大学生→新教师→骨干教师→名优教师”的蝶变。

三、青年教师实现学科知识体系向教学知识体系转变的具体方法

在研究学科知识体系向教学知识体系转化的实践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上海青浦进修学院开展的PCK智能研究。他们通过对当地名优教师和职初教师课例的对比,探究了影响教师PCK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他们认为教师的这种转化包括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的转化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中,表现为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选择;第二个层面的转化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知识的呈现、媒体的使用、学法的指导、学生的评价、问题的应对、课堂的调控和师生关系的调整。

围绕这两个层面的转化,结合多年来的个人成长经验,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实现学科知识体系向教学知识体系转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通读教材、考试大纲,熟悉考点,做到心中有纲

青年教师在师范大学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知识和普通文化知识。但是仔细观察这些年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笔者发现:新教师对自己即将要教授的学科教材是不熟悉的,招聘现场的流利试讲都是就某一个主题或几个主题千锤百炼练就的。因此,新教师刚入职的两三年,应该对所教学科在相应学段的全部教材进行通读,结合考纲,把握教材主线、理解内容实质、提炼教材重点、批注教材难点,仔细揣摩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等。这里为什么要强调“相应学段”呢?因为笔者发现:新教师特别“听话”,安排教哪个年级,就抱着哪个年级的教材在备课,全然不关心学段教材。比如,有些教师一直教授初二年级,当被问及初一有哪些内容、初二的内容是如何与初一内容衔接的,却不能流利作答。

为此,笔者建议新教师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仔细研读自己所教学段的所有教材,甚至跨学段的学科教材。

(二)认真备课,写作详案,规范用语,做到心中有案

青年教师初入课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好课,就能争取教学工作中的主动权,这种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主动性就越大,教学效果就越好。笔者建议青年教师的第一轮教学中的每节课都备详案——包括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具、问题导入、流程设计、学法指导、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用语等。详案中应该把自己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这样在总结反思中才知道自己哪些话是废话、哪些是口头禅、哪些问题设计得没有意义、哪些教学用语还不够专业、哪些板书没必要写等。第二轮进行教学时,教师再对这些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实践、再总结、再反思、再完善,这样坚持完几轮完整的教学,青年教师就可以获得较好的发展。

(三)了解学生,研究学情,换位思考,做到心中有人

青年教师由于初入职场,往往研究教材知识多于研究学生情况、重文本理论而轻具体学情;而在素质课堂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不得不时刻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研究学情,就是要研究学生的既有与需要、研究学生的可能与期望,对学生的基本特征和学习基础了然于胸,因材施教。青年教师还可以借助自己年纪轻、与学生距离近的优势,经常通过与学生谈心、聊天等来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这更加有利于教与学的有效开展。

(四)虚心拜师,认真学习,反复揣摩,做到心中有师

青年教师初入职场,学校往往配备了德才兼备的师父来指导。尽管师父的学历可能比自己低、尽管师父的普通话可能没有自己标准,但青年教师都应该尊敬师父、虚心求教,争取每節课都先听了师父的课再上课,并在课后与师父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探讨。全程听师父的课,胜过自己钻研教师用书。在听课过程中,青年教师要有目的性地留意课堂教学的诸多重要方面。例如,师父是如何有效地将自己的学科教学知识转变为学生的知识的;师父是如何导入的;师父是如何设计环节的;师傅是如何应对学生的突发提问的;师父是如何评价学生的;等等。

(五)积极参赛,切磋学习,完善提升,做到心中有友

青年教师进入教学岗位后,会遇到很多赛课、培训学习的机会。这时,青年教师应主动争取、积极参加、认真准备。每一次赛课前都要历经“设计→试讲→教研组听课评课建议→再修改完善→再试讲→再听课评课建议”的环节,直到最后创造出大家满意的“产品”。在赛课中,参赛者将自己的作品完美呈现,听取专家评委的评价,并向其他选手学习。这样的博弈和切磋就像试金石一样,使青年教师不断发展、成长。

参考文献:

[1]王  强.精进学问砥砺精神——一名青年教师的职业成长[J].中国教师,2020(9):26-28.

[2]武长亭.研训一体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2020(28):64-65.

[3]方武增.对一线青年教师做研究写论文的一些浅陋看法[J].物理通报,2020(8):122-125.

[4]周顺海.今日的教育管理, 拿什么来呵护青年教师?[J].师道·人文,2020(8):10-12.

[5]熊阿娇.兴义市捧乍中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对策[J].南北桥,2019(23):58.

猜你喜欢
转化方法青年教师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浅谈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方法
浅谈后进生的培养和转化
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机会
班主任工作之“慢”的转变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
透视高校青年教师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