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群文阅读教学探析

2020-12-21 03:40劳丽贤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7期
关键词:群文议题文本

劳丽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第一、二、三学段课外阅读量分别不得少于 5 万字、40 万字、100 万字。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建立“核心素养体系”,而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应包含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要满足以上要求,显然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1+X”阅读教学理念。此时,群文阅读教学应运而生。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内涵

“群文阅读教学”是近几年来新型的阅读模式,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差、慢、费”的弊端以及新时代对人的核心素养要求而生。“群文阅读”是台湾统整课程下的产物,指在单位时间内里呈现一组课文,这组课文之间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联,数量在四到八篇之间。

“群文阅读教学”指在单位时间内,师生围绕一个议题进行多个文本的阅读,最终达成共识的教学过程。所谓的议题是指一组文本所蕴含着的一个或多个可供讨论的话题。议题不同于主题,传统的阅读教学主题单一,并且显而易见,不具有开放性,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很少,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非常有限,特别是发散思维的训练。而议题既可以是文章的主题,也可以是文章的体裁、作者或者是阅读策略、表达方法等,文章组合比较多元,即可以多个角度组合文本。

所谓“最终达成共识”即是师生经过梳理整合、比较异同、分析论证、对比总结,最终达成共识。这样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一阅读方式以及过分强调聚合思维的结果,而注重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从读懂“一篇”到“一类”文章。

二、群文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指的是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由于群文是属于一类有关联的文本,即是一类有关联的语言文字材料,这样的一组文章给学生带来“同中有异”的语言多样性,在比较分析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

笔者执教学区级群文阅读教学公开课《以动衬静之美——鸟鸣涧“1+X”群文教学》中就以“以动衬静之美”为群文议题,选取了含有“以动衬静”的古典诗词艺术手法三篇写景诗文。在教学过程中,围绕群文议题——以动衬静之美,把《鸟鸣涧》这首诗的教材地位设为统编教材“1+X”的教学理念中的“1”,师生共同学习“以动衬静”的表达方法,再回顾原文,归纳表达方法“以动衬静”,并以它为纲,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先合作学习《鹿柴》,后自主学习《入若耶溪》(节选),通过不同的形式体会“以动衬静”表达方法,达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学习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拓展延伸,让学生进行写法迁移。总的来说,整节课课内课外相结合,教学环节紧紧相扣,不仅达到了教学目的,开拓了阅读视野,还让学生爱上了“以动衬静”的表达方法,获得了美的享受,提高了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倪文锦指出,群文内部具有某种关联,能“给学生带来‘同中有异的语言多样性”,并且从不同的表达中体会到语言创新的鲜明特征。群文阅读课可以有针对性训练学生读写结合能力,由阅读走向写作,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二)发展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任何学科都需要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群文阅读在这方面的培养尤其突出。以单篇课文为主的阅读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聚合思维,在探究中往往指向某一个观念或者概念,这种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前人知识与经验的掌握,但是容易造成学生对书本、对教师、对权威的迷信。要有创新的成果就必须要有发散思维。而属于对比阅读的群文阅读既有聚合思维也有发散思维。

笔者曾执教群文阅读市级公开课《群文议题——有意思的意象》。这节课主要通过《送元二使安西》《诗经·采薇》《青门柳》(课外)《送别》(课外)《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阅读资料)这五篇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中的物与情关系。通过《青门柳》这首课外诗抛砖引玉,引出柳这个意象在古代的特殊含义,理解折柳送别的典故,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曾学过的《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原来还有这样的一层深意。《青门柳》《送元二使安西》《诗经·采薇》在這课中的作用是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认识到古代的意象往往有某种特殊的含义,这就是一物一情。而《古诗词中的月亮意象》则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同样是写月亮这个意象,在不同的诗词中,表达的含义则不一样,有些以月渲染清幽气氛,有些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有些烘托孤苦的情怀,这就是一物多情。

某种程度来说,群文阅读属于比较阅读。教师通过呈现一组语言材料,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语文学习中,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增强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力

群文阅读的议题非常丰富,议题的内容既可以是语文知识、读写技能等工具性主题,也可以是人文性主题,如文学或文化专题。由于群文是围绕某一个特定议题组合的文本,学生在大量的文本上培养了自身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这些文本对学生的人格精神、文化素养起到熏陶作用。

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言即所有的景都是为了抒发情而写的。笔者执教市级研讨课《群文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一篇带多篇的教学方法,师生先共同学习《枫桥夜泊》,然后生合作学习《天净沙·秋思》,最后生自主学习《春望》《绝句》。整节课通过品味语言,诗词情景创设,重点品悟《枫桥夜泊》的意象,体会其所蕴含的情感,从而总结学法:读诗文—品景物—悟诗情,把《枫桥夜泊》中的方法运用到其他诗词中去,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生在多篇文本的学习中,运用多种学习方式(共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赏景悟情,增强了生对古诗文的审美鉴赏能力与创造力,获得了丰富的审美观照。

叶圣陶先生说过:“进行美感教学,培植学生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而美的感知应该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只有看得多了,才能懂得分辨美与丑。群文阅读是围绕议题开展的,教师们可以设定类似这样的议题,“关于月亮和星星的诗”“在诗人的眼里,花是什么”等这一类的议题,把视线投向星星、月亮、花这样美好的形象上,让生感知作者对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通过这样的群文阅读,进一步激发小学生对该形象的兴趣,从而进行拓展阅读,增强学生对美的鉴赏力。

(四)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力

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无一不在影响着中华儿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传承与理解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而文化是凝聚在文本中,它深刻影响着文本阅读的价值。群文阅读教学就是由不少的文本组成的阅读教学,这些文本都是教师围绕议题精心挑选,在提高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力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对于群文议题的挑选,倪文锦教授建议选“具有相同主题或相同文化观念,如我们中国人历来主张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文化理念的作品”,用这些作品引导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笔者在设计《群文议题——以诗解诗》这一课时,选取了统编版五年级《题临安邸》《示儿》两首古诗以及课外古诗《过零丁洋》。并且调换教材编者安排的顺序,先学《题临安邸》,再学《示儿》,原因在于《题临安邸》反映了当时南宋的社会状况,弄懂了这首诗,学生就能深刻理解陆游在《示儿》所写的“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情感,此时再引入课外诗《过零丁洋》,生便看到了宋朝彻底灭亡的结局,更为陆游的遗愿最终不能实现而感到悲痛、愤怒。从这三首诗连环学习中,学生深刻感受到这组诗人爱国的偉大形象,初步形成了对个人与国家的思考和认识,树立了奋发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而群文阅读在增强文化自信较之单文本阅读要深厚得多。

总之,群文阅读教学与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培养息息相关。它有着单篇阅读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互文理论,本质特征是比较阅读,它是走向深度对话的探究课。从注重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来看,群文阅读教学恰逢其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蒋军晶.语文课上更重要的事——关于单篇到“群文”的新思考[J].人民教育,2012(12).

[3]于泽元,王雁玲.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4]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5]王玲玲,熊岚.小学群文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初探[J].语文建设,2018(1).

猜你喜欢
群文议题文本
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议题式美术教育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让政治议题“活”起来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