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道明
【关键词】质量提升;行动计划;苏派职教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76-0072-02
近日,江苏省教育厅出台《江苏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新发布的《行动计划》提出力争用3年时间推进各层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打造职业教育的“江苏高地”。《行动计划》厘清了省教育厅、设区市教育局、县(市、区)教育局和职业院校的重点任务清单,为今后江苏职教改革与发展确定了时间表、方向标和路线图。笔者认为,《行动计划》有两个关键,一是一体化,二是高质量,通过高质量发展促进更深层次的一体化。
一是立足去产能,实施“三转”工程。与企业的情况类似,职业院校在某些地区、某些专业领域也有产能过剩问题,具体表现为与产业配套不系统、不衔接、不匹配等。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过程中,企业会优胜劣汰,产业会此消彼长。肩负着为企业提供合格员工职责的职业教育应努力做到“学校围着企业转、专业跟着产业转、就业盯着岗位转”。职业学校在“转”之前,要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市场调研,对专业建设进行科学评估。要把握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行业发展状况以及行业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行业现状和问题,包括未来的行业发展趋势,以此对行业相关的人力资源需求做出预测,从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展开分析,把握人才供给的现实需求。职业院校专业转轨要立足一个“新”字,梳理新经济、新技术、新职业、新专业的逻辑关系,在办学理念、设施设备、专业师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等方面做好准备,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注意的是,职业院校专业在“转”的过程中要“喜新”但不能“厌旧”。一方面,要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地“转”,造成新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的周期性和长效性,防止长线专业、冷门专业、小众专业和特色专业的人才脱节。
二是立足锦上添花,实施培优工程。目前我省仍有一些专业无生机、教师无生气、生存靠扶持的“僵尸学校”,这类学校通常办学理念落后、师资匮乏、设备陈旧、信息闭塞、管理混乱、招生困难、就业不畅。对这类学校不能再执行“添油战术”,否则势必浪费有限的资金和资源,而要快刀斩乱麻式地对这类学校进行坚定不移的撤并或重组,以腾出宝贵的土地资源、教师资源和设备资源。对“名、特、优、强”职业院校要“锦上添花”,以发挥其师资效益、规模效益、设备效益和管理效益。要善于用“减法”思维做大职业教育规模,用“乘法”思维做优职业教育质量。实践表明,基于专业组建的专业集群、基于专业群组建的职教集团、基于区域组建的职业教育联盟、基于产学研一体化组建的政校企平台都是很好的尝试,能够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三是立足新兴产业,实施“专卖店”工程。据统计,2004年以来国家陆续公布了122个新职业。新行业、新职业需要相应的新专业提供人才支撑。2020年7月31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鲁昕会长在职业教育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工作研讨会上强调:“专业建设要体现‘五新,做到‘五个对接,即新专业要有新定位、新名称、新内涵、新结构、新体系,新专业要对接时代发展、对接数字经济、对接科技进步、对接市场需求、对接新职业岗位。”新产业需要掌握“新、奇、特”技术的产业工人,因此,职业学校要顺应新产业对人才的新需求,敢于取舍、善于取舍、科学取舍,大刀阔斧地调整专业设置,把以往小而全的“专业超市”改成“精品店”或“专卖店”,打造骨干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等,以培养新兴产业适销对路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是立足教师素质,实施“调改变”工程。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实践能力弱,若把“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作为“双师型”教师的评判标准,那么这种“双师型”教师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整体水平偏低,尤其是标志专业动手能力的职业资格,指望高级工来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勉为其难”的。二是名至而实不归,尽管教师队伍整体“双师型”比例达标了,但是教师的动手能力与企业师傅的动手能力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职业院校要实施“调改变”工程。“调”就是调整“双师型”教师标准,建构与产业、行业、企业需求相一致的专业标准体系;“改”就是不直接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专业教师,主要从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变”就是改变“双师型”教师一次认证终身有效的规定,建立健全动态的、梯度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机制。
五是立足校企合作,实施共同体工程。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工学交替。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既可补齐教育人才短板,又可补齐产业创新短板,有利于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校企合作要相向而行,校企深度合作的关键是企业要有利可图,因此学校要在怎样帮助企业赢利上下功夫,而不是一味地等待企业的单方面付出。当然,帮助企业赢利要建立在遵纪守法的基础上。从一定意义上说,企业赢利越多,学校获益越大。学校和企业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合则双赢,分则两失。
职业教育发展要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必须强化质量意识、发展意识和创新意識。要知道,职业教育质量提升既是阶段任务又是长期目标,质量提升永远在路上。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