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永乐大典》

2020-12-21 15:44贾大伟
青年文摘 2020年22期
关键词:翰林院永乐副本

贾大伟

公元1403 年的一天,永乐皇帝朱棣叫来了明朝第一才子解缙,告诉他,自己决定编一部网罗天下典籍的宝书。一来朱棣想借此显示明王朝之大格局、大气象;二来他要用这部网罗古今所有典籍的巨型辞典,让那些对他篡夺帝位心怀不满、口有微词的文人闭嘴。为此,他命大才子解缙,后又请出他最得意的军师——“黑衣宰相”姚广孝,二人共同编纂一部“旷古未有”的奇书。

据考证,当时参与编书的人数约有三千,除了官员、学者外,还包括各行各业的精英,甚至地方宿儒、僧侣也参与其中。共收集典籍七八千种之巨,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书籍的精华。永乐五年(1407年) 十一月,该书编纂完成。朱棣亲自撰写序言,并正式定名《永乐大典》。永乐六年(1408 年) 冬,命人抄写完毕。《永乐大典》有22877 卷,目录60 卷,共11095 册,内容超过了前代所有类书(注:古代检索工具书)。

永乐皇帝对这部书可谓寄予厚望,他畅想着《永乐大典》能和他的江山一样万世永固,成为后世无限传颂的经典。但可惜的是,在他死后不久,这部书便开始了跌宕起伏的命运旅途。

抄了副本,没了正本

永乐六年抄写完成后,大典有两套本子,一是原稿本,一是抄写正本。而这个原稿本居然去向不明,史书上未见记载。学者们研究了半天,推测它一直在南京,最后可能毁于正统十四年(1449 年)的南京宫中大火。

那抄写正本呢?也一本没留下,具体去了哪儿,还是一笔糊涂账。

永乐十九年(1421 年) 明朝迁都北京,《永乐大典》抄写正本也随南京文渊阁书籍一起,被北上移送进京。此后《永乐大典》一直被束之高阁,时人称其“卷帙浩繁,藏之中秘,天下人既不得见”,简而言之,就是藏在深宫,不轻易示人。

80 多年后,嘉靖皇帝朱厚熜继位,《永乐大典》的命运迎来转机。朱厚熜和之前的明代诸帝不同,他天资聪颖、权术深沉,格外喜欢《永乐大典》,案头总要摆上一两本。

可是,嘉靖帝晚年,宫中又失火了。《永乐大典》险些被烧,吓得嘉靖皇帝决定干一件大事。

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 秋,皇帝下令重录《永乐大典》副本,招选写书官109 人。当时,抄录《大典》有严格的制度,每人每天抄录三页,内容完全按照《大典》正本抄录,与正本在外观上基本没有区别。

大概是抄录得太认真了,加上内容过多,直到嘉靖帝去世,《大典》副本也没抄完。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 年),抄录工作告终。诡异的是,此后关于《永乐大典》正本的记载就再无下文,它仿佛从人间蒸发了。

正本的下落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随嘉靖皇帝殉了葬,有人说是毁于万历年间的火灾,有人说藏在皇家档案馆的夹墙内,还有人说是明末让李自成给烧了……不管真相如何,截至目前,《永乐大典》正本从未现世。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是嘉靖皇帝留下的副本。副本原来有一万多册,现在国内国外总共还剩四百多册。

这部皇家珍贵典籍、中国最大的百科全书式辞典,保存下来不到百分之四。

监守自盗,趁火打劫

缺失的副本都是怎么没的?被人偷了呗。

公元1773年,著名文艺爱好者乾隆皇帝设立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并由此拉开了另一部文化典籍《四库全书》编纂的序幕。正是在辑佚《永乐大典》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令乾隆震惊不已的盗书案。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六月的一天,负责辑佚《永乐大典》的官员黄寿龄,私自将六册《大典》带出了宮,不想途中失窃,直到7月15日才在御河桥的河沿上被官方捡到,可偷书贼却不知姓甚名谁。

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四库全书》编纂完毕,宫中对《永乐大典》进行清查统计。这一查可不得了,发现居然只剩余9881册,竟遗失了一千多册。何人所盗?官员们认为,康熙时期的三位重臣徐乾学、高士奇和王鸿绪在书局最久,嫌疑最大。乾隆密令官府搜寻三人家宅,可一无所获。

乾隆估计怎么都想不到,他死后六十年,即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清朝被迫与洋人议和。之后,京城外国使馆林立,翰林院官员同洋人多有勾连。洋人好奇货,国人善卖之,偷《大典》亦非难事。曾任山东、湖南学务的刘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透露,那些翰林院官员“早间入院,带一包袱,包一绵马褂,约如《永乐大典》二本大小,晚间出院,将马褂穿于身上,偷《永乐大典》二本”。得书之后,以十两银子一册的价钱,卖给洋人。

到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翰林院时,朝廷才发现,《大典》已不足五千册,遂严究馆人,交刑部毙于狱。

按说,前任们都“毙于狱”了,《大典》应该不会再丢。可光绪十二年(1886年)《永乐大典》仅存九百余册。另外的四千册又去了哪儿?没有人知道。

十余年后,灾难再次降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升在《永乐大典的流传与辑佚》中讲到,1900年,一场大火将翰林院烧成焦土,日本东洋文库的官员得到消息,立即带人奔入火场,被他们顺走的《大典》大多进了个人腰包。翰林院南边是英国公使馆,英国人也趁机盗走部分《大典》。虽然英国公使馆在“庚子事变”后交还给清政府330册,可这300多册最终还是没能保住。到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永乐大典》被移交于京师图书馆时,仅剩64册。

清王朝行将落幕的十几年,时局动荡,人心浮动。《大典》屡遭盗窃,流入市场,北京琉璃厂等书肆就有公开售卖。后来,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虽多方搜求,仍尚有两百多册分藏于中西各地。

从“大而全”到“十不存一”

《永乐大典》全书开本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相当于一般书籍的两倍大小。原稿有11000多册,因体量巨大,难以雕版印刷,故而《大典》所有内容皆为人工手抄,连书中的栏格也全部是手绘而成。这么宏大的开本,想要夹带私藏,恐怕得费一番心思。

既然是类书,按理说,只需按照词条检索出相关内容即可。但朱棣要的是“大”类书——书尺寸要大,收录词条要多,收集典籍要广,抄写内容要全。

为了满足他大而全的要求,当年编写《大典》的大臣、学者,收集了明初之前所有图书资料,把相关内容整篇、整本地摘引抄录下来,使得最终的成书在检索使用时颇为费劲,导致自清以来人们对《大典》的评价褒贬不一。

然而,这个缺点,对于后世整理和收集文献,却是不可替代的优点。很多已经亡佚的古籍,能在《大典》中找到原文。也正因如此,从《大典》中辑佚古书,成了很多人特别爱干的事。明嘉靖年间,官方对《永乐大典》的文献辑佚工作就已开始。而最重要的阶段,是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朱筠在奏折中预言:“采辑讨论,以还旧观,可得人间未见书数百种。”结果最终得到的数字是500余种,其中388种书被收入《四库全书》。比如,被著名学者邵晋涵从《大典》中辑出的《旧五代史》,由五代至宋初的史学家薛居正主编。它的“出世”,标志着我国传统的官修史书“二十四史”得以完整保全。

辑出逸书次第刊行,流播海内,天下学者莫不欢欣鼓舞。诸多在史学、农学和地理学上有着极高价值的文献,都赖《永乐大典》得以保存至今。2015年,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丁治民,从残存的《永乐大典》中,辑得唐宋元明语言文字学书籍25种,3263条,约30万字,这些文字将改写半部中国音韵学史、中国语言文字学史。

全世界已知现存的《永乐大典》仅有400余册。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图书馆是收藏《大典》最多的机构,现存224册(含暂存中国台湾的62册),其中有64册为民国时期经鲁迅先生倡议,从翰林院移交至京师图书馆。

1983年,山东掖县(今莱州市)文化馆在农民孙洪林的家中发现了一册《永乐大典》,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前身)最终将其入藏。该册《大典》应该是“庚子事变”之后流散民间,孙洪林的姑奶奶自幼家藏。老太太不识字,将书的天头地脚都剪下来,做了女红花样。万幸的是,由于民间有敬惜字纸的传统,人们不破坏带字的纸,这册《大典》的主体部分才得以幸存。

编纂《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心心念念的文化工程。它集历代典籍之渊薮,上结中华古籍之经典,下开清代《四库全书》编纂之伟业,就像是满载中国文化的一艘船,飘飘荡荡600余年,到今日却十不存一。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百年动荡的缩影,也是敲醒世人的警钟。

(摘自《中华遗产》2020年第9期,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翰林院永乐副本
自己睡觉
彩色笔动起来
方复 《苏东坡重返翰林院》
面向流媒体基于蚁群的副本选择算法①
《永乐大典》所见明人佚集二种
从《旧京词林志》看明代南京翰林院地位的下降
副本放置中的更新策略及算法*
明代翰林院在高级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关于嘉业堂收藏的两册《永乐大典》
《口袋西游—蓝龙》新副本“幽冥界”五大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