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城市,是“同心圆”还是“八爪鱼”?

2020-12-21 15:44Junitaille
青年文摘 2020年22期
关键词:大饼同心圆六边形

Junitaille

摊开地图,说说你的城市是什么形状的?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一个圆形轮廓、呈放射状的城市布局。恭喜你,你的认知符合实际,当下多数城市的主流轮廓正是圆形。

那么,未来城市的轮廓都将是圆形吗?

摊大饼的“同心圆”

1951年,美国学者施坚雅第一次来中国考察。在成都,他见证了一个新广场的建立——天府广场,也目睹了一条新街的诞生——人民南路。

40多年后,施坚雅摊开成都行政地图,发现这座中国西南城市在内部形成了一个层层扩张的同心圆:圆心是他造访的那个天府广场,是他散步时走过的人民南路;而一个套一个的圆圈,则是40多年间成都市区向外匀速扩张的成果。

如今,算上成都第二环城高速,从卫星图上看,成都拥有六个圆,只比北京的七环少一环。

北京可以说是中国城市规划“摊大饼”的鼻祖。作为一座历史古城,北京和成都一样,都以某处地标为圆心,在城市化浪潮中不断扩张城区范围。

施坚雅还发现,北京和成都虽然都有中心点,但形状略有不同:成都更偏向于圆形,北京则是方形。和北京同属方形的中国城市,还有千年古都西安。施坚雅认为,古城墙和行政机构的繁杂,让北京和西安这两座古都在城区外扩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以城墙、古迹、单位、大院为尺度,于是两者的大饼“越摊越方”。

和成都的“摊圆饼”类似的是莫斯科——交通网在克里姆林宫和红场聚拢,随即又以此为圆心,向四面八方散开。莫斯科的城市内部形状和成都最像,因为这两座城市的宫殿和宗祠最多,围绕皇权、宗教、等级制度的造城计划,也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间,逐渐形成一个个同心圆。

但在美国社会学家欧尼斯特·伯吉斯看来,北京、西安形成的“方大饼”也好,成都、莫斯科形成的“圆大饼”也罢,这些城市的内部分布形状,可以统称为“同心圆分布”。从圆心到外环分别是:商业中心区-工厂区-过渡地带-工人住宅区-住宅区-通勤带。

北京方形的“摊大饼”状城市结构

最理想的城市,内部构造一定像蜂巢?

那么,哪些因素让城市的轮廓变成了同心圆?

按照施坚雅的经济分层理论,决定城市中心轮廓、形状和规划趋势的,是最根本的“经济基础”,放眼全球,千百年来,概莫如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教授冯原认为,工业化的突飞猛进,让“圆形”轮廓成了世界城市的主流内构。

施坚雅则提过一个有趣的观点:最理想的城市,内部构造一定是蜂巢状的六边形。这个结论源自20世纪50年代初他在成都郊区的高店子村做的田野调查。这个当时典型的中国农村基层集市,拥有大约18个村落、1500家农户,形成了方圆约50平方公里的六边形区域。

有两个“同心圆”的上海城市规划

在这种六边形构造的城市里,每个区域的需求都可以在距离最近的六边形中心得到供应,所以也有学者将之称为“有求必应模式”。

但在冯原看来,一座城市想拥有这么理想的区域分布,先得过大自然这一关:“山川、河流、平原、丘陵,这些都是决定城市内廓行政的重要因素。”

不是所有城市都像北京一样,坐拥四平八稳的街道巷陌;也不是所有城市都是莫斯科,能以宫殿和庙宇为圆心,形成一个又一个同心圆。

比如,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依然是一座现代主义色彩浓厚的城市,“在平原上凭空造出一座城市,它的形状注定是不规则的,内部轮廓也绝对没有规律可循。”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飞机场模样的城市规划,也看到了一个在平原上凭空而起的新兴首都。

不规则的内廓形状里,藏有城市的多样性既保持城市活力,又平衡内部资源,上海或许是中国城市的一个榜样。

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剧增,使得浦西无法承担主城区的功能,上海做出的选择是:再画一个同心圆。

城市人口规模过于庞大,城市运输、交通、拥堵成本剧增的情况下,传统的单中心城市内廓必然向多中心城市,甚至大都市连绵区方向转型。

于是,在上海,出现了一个以外滩为圆心的浦西,以及一个以陆家嘴商务区为圆心的浦东。

在不断完善城市内廓的过程中,上海的榜样是东京。东京的做法是增加副中心和卫星城,而发展了三四十年的东京副中心,如今的公共交通和生活配套已不输主城区。

“观察一下大东京地区的内部轮廓,你会发现,它不是圆形、方形、六边形,甚至很难用一种特定形状去形容它,因为它已经完善到像一只八爪鱼了。”冯原说,“未来我希望看到像东京一样,越来越多让人摸不准轮廓和形状的城市。因为那样的城市才有多样性,生活在其中的人,才有更多选择的空间。”

(摘自《新周刊》2020年第17期,本刊有删节,知止图)

“八爪魚”一般的东京城市轮廓

猜你喜欢
大饼同心圆六边形
蹲门大饼
同心圆梦再出发
知识快餐店 到处都是六边形
同心圆梦再出发
绣出里下河畔最美“同心圆”
同心圆变变变
创意六边形无限翻
香喷喷的绮园大饼
怎样剪拼
怎样剪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