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袁宝莉,熊伟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儿科,广东 广州 510260)
婴幼儿喘息综合征被定义为喘息反复发作≥3次,在临床上约50%~70%的婴幼儿喘息呈现反复发作倾向,部分过敏背景的喘息患儿最终会导致哮喘[2]。儿童喘息性疾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1],近年来研究发现,儿童喘息反复发作与呼吸道感染,特别是病毒感染有关系。此外,肺炎支原体也是导致儿童喘息反复发作的常见病原体。本研究对 2014 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23例 5岁以下诊断为婴幼儿喘息综合征的患儿,喘息再发时的常见呼吸道病原体进行检测,分析喘息再发的诱因,并对反复喘息的早期预防性治疗提供依据。
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 5 岁以下诊断为婴幼儿喘息综合征,喘息再次发作的患儿223例,发作时双肺闻及哮鸣音,呼气延长,既往曾喘息发作3次以上,排除支气管异物、结核病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其中男性132例,女性91例,年龄8月~5岁,平均年龄(2.1±1.6)岁。
患儿入院后立即取样。由专业医务人员采集每位患儿的咽拭子和鼻拭子各一支,共置于病毒运输液中,2 h内送往实验室。立即提取核酸.提取的核酸置-70 ℃冰箱保存下备用。
采用PCR 方法对鼻咽拭子标本进行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包括:甲型流感病毒抗原(IFA)、乙型流感病毒抗原(IFB)、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RSV)、腺病毒抗原(ADV)、副流感病毒1型抗原(PIV1)、副流感病毒2型抗原(PIV2)、副流感病毒3型抗原(PIV3)。PCR 引物和探针由 Invitrogen 公司合成,病毒 PCR 检测具体步骤详见操作说明书。
患儿入院次日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2 mL,取血清行抗MP-IgM、抗CP-IgM抗体检测、MP-RNA检测。
采用SPSS 17.0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223例婴幼儿喘息综合征患儿进行呼吸道病原体检测,检测阳性病例数107例,占47.98%。在107例检测阳性的病例中,共检测到阳性标本116份(有9例为混合感染)。MP检测阳性率最高(17.94%)。其次是RSV(14.93%)。之后依次为ADV(4.93%)、PIV1(3.17%)、PIV3(2.26%)、IFA(1.80%)、CP(1.36%)、PIV2(0.90%)和IFB(0.90%)。PIV的整体阳性率为6.33%。混合感染占4.07%(9/223),主要为MP合并RSV(8例)(见表1)。
表1 223例婴幼儿喘息综合征患儿喘息再发时呼吸道病原体检测阳性率
不同年龄组儿童感染的病原体阳性率不同。 28天~1岁组主要病原体为 RSV,检测阳性率为 357.2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1岁~3岁组感染病原体以 RSV、MP、ADV为主,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2.50%、20.54%、6.25%;3岁~5岁组病原体以MP为主,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9.12%,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 (见表2)。
从表3中可以看出,RSV感染全年均有出现,以春季、秋冬季节多;ADV感染全年均有散发;PIV3感染以冬季居多;MP感染全年均有流行,但季节性不强。
表2 不同年龄组不同病原体的检测阳性率
表3 不同季节不同病原体的检出情况
儿童喘息属于高发性疾病。据统计,几乎一半的人群一生中至少有1次喘息经历[3][4]。在临床工作中,喘息性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其原因可能与婴幼儿气道功能不成熟,以及感染造成的气道高反应性持续时间较长有关系。此类疾病具有相似的喘息症状和体征,但病因却不尽相同,预后也不完全相同,有部分过敏背景的喘息患儿最终会导致哮喘[5]。由于预后的不确定性,有学者提出了“婴幼儿喘息综合征”的诊断[6],其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但推测可能与感染、变应原吸入以及先天发育不良等原因有关[2]。如何在大量“婴幼儿喘息综合征”中甄别出哮喘发生的高危人群,对于儿童呼吸专科医生而言,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目前已有研究证实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儿童喘息反复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识别感染病原体及针对性控制感染,将有助于减少儿童喘息的反复发作,并对哮喘的发生发展有一定预防作用[7]。
本研究对5岁以下婴幼儿喘息综合征患儿喘息再发时,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及非典型病原体检测,发现病原体检测阳性率达47.98%,表明感染是诱发儿童喘息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其中M、RSV感染占主要地位,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 其次为 ADV、PIV和IFA。我科曾对首次喘息患儿呼吸道病原体进行研究[9],发现首次喘息发作由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诱发者占77.6%,其中RSV占到了22.7%,MP 感染诱发者占22.4%。本次研究发现,再发喘息与首发喘息的病原体大致相似,均以RSV和MP感染为主,这说明RSV、MP的初次感染后,机体并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免疫保护机制,不能避免再次感染此类病毒,但RSV和MP的再次感染与初次感染机体的免疫应答有何不同,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
RSV是一种单股负链非节段性的RNA病毒,大部分儿童在2岁时至少感染过1次RSV[10]。婴幼儿早期的呼吸道病毒感染,特别是RSV与哮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11],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证明中性粒细胞、自然辅助细胞(NH细胞)及IL-33在 RSV感染后哮喘发病方面有重要作用[12]。近年来,逐渐认识到RSV感染后,机体产生的免疫应答的程度及类型随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13]。本研究发现RSV 主要感染婴幼儿,以1岁内为著,随年龄增长,RSV 感染率逐渐下降;从RSV的流行季节来看,RSV的高峰出现在春季,这也与广州地区儿童普通呼吸道感染中RSV的感染季节相吻合[14],说明喘息性患儿对RSV具有普遍易感性。本研究显示,MP也是诱发儿童喘息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MP的流行季节全年均有散发,秋季少见,这可能与广州地区秋季气候干爽,呼吸道感染整体发生率低有一定关系。MP作为一种特异性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多种炎性因子及细胞因子,造成呼吸道的慢性炎症,从而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导致婴幼儿反复喘息发作[15]。
本次研究亦发现再发喘息患儿的MP感染率较RSV感染率高,推测诊断为婴幼儿喘息综合征的患儿,至少已发作3次以上喘息,年龄普遍高于首发喘息儿童;另外从MP感染的流行病学角度来说,大年龄儿童具有更高感染率,原因可能与各年龄组儿童对MP的易感性不一致有关;也可能与幼童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机体产生抗体的免疫应答反应相对低下有关[16]。从目前现有证据来看,再发喘息与首发喘息的病原体未见显著区别,但仍需要大量样本量进行全面的呼吸道病毒学检测分析,才能可出更加客观的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