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辉,刘亚男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护理学院,福建 泉州 362011)
据报道,2019年,我国65岁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1年的7%增至12.6%[1]。伴随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出现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养老健康服务需求增加,而现有护理人才不愿从事养老护理服务,导致养老健康服务越发无法满足现有养老需求[2]。因此,运用科学手段制订老年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护理人员对从事养老护理服务的意愿性是关键解决办法之一[3]。人性照护理论是由美国护理专家吉恩·华生提出,被广泛应用于护理教育、临床护理研究中[4-5]。本研究在《老年长期照护》课程的教学设计中运用华生的十个关怀照护性要素重新整合教学环节,帮助护生加深对老年护理的了解,正视老年护理服务,以期为老年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提供实践证据。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医学校全日制高职护理专业老年护理方向班2017级38名护生为对照组,2018级40名护生为观察组,均于第四学期完成《老年长期照护》课程。前期护生的培养方案以及所学相关课程(护理礼仪、护理学导论等)内容均一致,参加研究的护生及社区老人均知情同意。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教师、课程标准、教材使用均一致,两组护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老年长期照护》课程为第四学期授课,共64学时,其中理论课时50学时,实训课时14学时。
1.2.1 对照组 任课教师根据《老年长期照护》课程标准及老年照护岗位核心能力要求进行理论授课计划的制订;遵循护理程序的教学理念,运用常规讲授法、案例教学分析及小组讨论法等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授课;课程内容包括3个篇章共10个章节,即总论(总论3学时、评估2学时)、日常生活护理(4学时)、疾病照护(症状管理10学时、疾病管理11学时、急症处理8学时、心理照护6学时、康复4学时、临终关怀2学时)。实训课程按照教学大纲在模拟实训室观摩、体验、演练实训,课程内容包括:评估工具的使用(2学时)、急症处理案例分析(2学时)、康复案例分析及器械使用(6学时)、临终关怀案例分析(4学时)。
1.2.2 观察组 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的十个关怀照护性要素核心概念设计理论和实践2个教学模块。
1.2.2.1 理论学习模块 理论教学50学时,以任务为导向,分成4个模块,即认识老人、感知老人、安老服务、照护服务,采用不同主题形式讲授、讨论、演练,渗透相应关怀照护性要素。(1)模块一:认识老人——建立“你——我”关系。教学内容:总论、团队建立(3学时)。教学过程:教师介绍“台湾中山大学周全性老人照护团队”,初步认识“老年长期照护”;护生分享成长的经验:利用“角色典范”建设开放、平等的课堂教学情景,护生充分体验和表达激发学习动力,增强自信和自尊,引发维持和促进老年健康信念;护生任务为设计团体标志性Logo,介绍团队理念、愿景、团队精神、关怀文化,形成“周全性照护团队”;应用的关怀照护性要素包括与老年人形成帮助-信任关系,帮助老年人表达自身感受;设计意图为团队建立,鼓励护生自我表达,学会建立适当的护患关系。(2)模块二:感知老人——敬畏生命意义与价值。教学内容:老年人评估(2学时)。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视频“时间都去哪儿了”“退休后的梦”;分享案例“日本长期照护点滴关怀”,开拓护生周全性照护老人成功案例的视野;介绍荷兰乐龄照护案例,树立“乐”“活”观念。护生讨论“你所感知的老年照护需求?”分享体验感受;负重沙袋体会老人日常生活,交流感受,直观认识“失能”;学会评估中的沟通交流及换位思考方式,并利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进行演练。应用的关怀照护性要素包括培养护生对老年人的敏感性,形成人文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念。设计意图为加深对老化的理解,学会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方式,理解老年人。(3)模块三:安老服务---舒适关怀。教学内容:老年人日常生活(4学时)。教学过程:教师整合课程内容为“衣”“食”“住”“心”,组成“安老服务”学习内容。护生理论课堂应用“周全性照护团队”在可控制、无威胁的环境下进行角色扮演。学习任务为每部分结束后师生共同整理关怀日记。应用的关怀照护性要素包括培养护生对老年人的敏感性,帮助老年人表达自身感受,提供舒适养老环境。设计意图为加深对老化的理解,学会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方式,理解老年人。(4)模块四:照护服务-感同身受,教学内容:老年人症状、疾病、急症、心理问题等组成的老年照护综合护理任务,总共41学时。包括失智症(11学时)、高血压(6学时)、心肌梗死(7学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学时)、糖尿病(6学时)、骨关节病(4学时)、临终关怀(2学时)。教学过程:教师整合症状管理、疾病管理、急症处理、心理照护、康复等内容形成常见病、多发病的老年照护综合护理任务,分配任务目标,角色扮演后进行点评和讲解。学生提前根据任务进行预习和排练,通过“周全性照护团队”在可控制、无威胁的环境下进行角色扮演。学习任务包括每部分结束后师生共同整理关怀日记。应用的关怀照护性要素包括培养学生对老年人的敏感性,提供矫正性的养老环境。设计意图:加深对老化的理解,学会与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方式,学会团队协作分析解决问题。
1.2.2.2 关怀实践学习模块 实践教学共14学时。教学过程以家庭访视、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开展。以“乐龄实践”为主题,教师带领学生以“周全性照护团队”进行一对一的照护结对。(1)居家访视:认识老年群体。(2)老化体验分享活动:生命经验叙事,以“我们那一代人”“我一生的成就”等叙事主题对老年人生命经验访谈并撰写访谈纪要,学习分享长者精彩生命故事。(3)开展“周全照护 心系老人”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站“爱心小屋”、入户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穿带设备(血压计、血糖仪、手腕表等);学生在老师的带教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照护、疾病照护任务。(4)给老人提供乐龄学习服务:观看“预防跌倒”“乐活人生”“老年人手操保健”等主题的微视频。(5)远程照护服务:学生依托在社区建立的“远程照护平台”监测老年人生理指标,有异常及时与老年沟通,开展服药提醒及健康保健宣教。
1.2.2.3 审慎反思 课程结束前,师生共同挑选和整理关怀日记,并予以点评和反馈;教师记录教学中引起学生淡漠感的实践环节,根据学生反思日记,及时修订课程设置。
1.2.3 评价指标 (1)课程成绩:包含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平时成绩包括考勤(20%)、课堂表现评价(40%)、作业评价(40%)。考试以“开卷+闭卷”的形式进行,其中闭卷试题是从课程试题题库中随机抽取客观题;开卷试题是以小组为单位,从课程学习中任意选择一个主题,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由教师评分。(2)课程评价:课程结束后,采用问卷星了解学生对本次课程教学效果、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评价,包括8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从“非常不符合(1分)”到“非常符合(5分)”。(3)关怀能力评价:于课程开始及结束后,由两组学生自我评价。采用纽约城市大学设计、国内学者[5]翻译的中文版关怀能力评价量表(caring ability inventory,CAI)进行测评,包含耐心、理解、勇气3个维度共37个条目。采用Likert 7级评分法,从“强烈反对”到”强烈赞同”,计1~7分,得分范围为37~259分,该量表有良好的信效度[5]。
2.1 两组护生《老年长期照护》课程成绩的比较 观察组护生《老年长期照护》课程的课堂表现、作业评价及案例分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生《老年长期照护》课程成绩的比较分)
2.2 两组护生《老年长期照护》课程评价的比较 课程结束后,观察组护生对《老年长期照护》的课程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护生《老年长期照护》课程评价的比较分)
2.3 两组护生《老年长期照护》课程前后关怀能力的比较 课程开始前,两组护生关怀能力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结束后,观察组护生关怀能力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护生(均P<0.05),见表3。
3.1 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构建的《老年长期照护》课程有利于提高教学分有效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生分课堂表现、作业评价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提示该课程教学设计有助于调动护生的学习主动性。该课程设计中强调任务驱动为导向,注重真实情景的应用,理论课堂课前给护生分配学习任务,设置课程目标,赋予护生更多自主性;借助社区实践教学,帮助护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便于对知识加深理解。同时,观察组护生的案例分析得分高于对照组,说明重新整合的教学模块加符合实际的老年照护场景,并且提前设立了教学目标,使护生能够更加注重每个场景的知识技能掌握,在实践中帮助护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表3 两组护生《老年长期照护》课程前后关怀能力的比较分)
3.2 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构建的《老年长期照护》课程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本研究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构建的《老年长期照护》课程,更加重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针对老年长期照护不同场景的任务,总结不同场景的核心关怀照护要素,将课程内容系统分类,结合不同场景任务要求匹配相应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模拟、影视教学、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小组讨论、同伴学习、实践学习、访谈等,形式多样,避免了传统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注重知识的灌输,对护生知识应用掌握情况知之不深的问题。同时,整合后的课程注重护生对场景任务的理解,赋予护生工作任务和目标,有效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热情。通过课堂教学发现,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构建的《老年长期照护》课程,有利于营造更为适合护生发挥自主性的氛围,教学过程中护生们在课堂上发言、提问,氛围明显改变。同时建立“周全性照护团队”,让护生形成归属感,在讨论互动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主动参与课程话题的次数增多,思维发散、思想碰撞,课堂气氛活跃,护生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社区实践教学过程中,让护生以“周全性照护团队”开展实践,每个护生结合自己的特点,各自分工,明确工作任务,护生互相协作,共同寻找解决办法,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
3.3 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构建的《老年长期照护》课程有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我国部分学科在教学上注重科学知识学习,缺乏一定的人文科学的熏陶,在行为态度与行动转变上存在差距[6]。本次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全程渗透关怀照护理念,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明显提高,跟张俊等[7]的研究结果相近。基于华生人性照护理论对《老年长期照护》课程设计进行重构,在教学环节中设计关怀照护要素目标,有利于提高护生对老年人的认知程度,加强护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需求的理解;同时,在实践中体会关怀照护要素目标,赋予护生更多了解老人的日常需求、身体机能和心理特征的机会,帮助护生掌握老年护理相关知识,更有利于引发其对老年护理的认识和思考[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