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院内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在批量伤员救治中的应用效果

2020-12-21 07:05张梅英王冰周如女张伟英彭幼清赵晶王怡君宋杰胡丹丹燕丹丹沈静之
军事护理 2020年11期
关键词:批量伤员符合率

张梅英,王冰 ,周如女,张伟英,彭幼清,赵晶,王怡君,宋杰,胡丹丹,燕丹丹,沈静之

(1.上海市东方医院 急诊科,上海 200120;2.上海市东方医院 护理部;3.上海市东方医院 消化内镜中心;4.上海市东方医院 导管室;5.上海市东方医院 信息科)

急诊分诊是指在患者到达急诊时予以快速分类的过程,是现代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急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关键环节[1]。批量伤是指同一致伤因素引起三人及三人以上同时受伤,往往具有突发性强、伤员数量众多、伤情复杂、病情危重等特点,在检伤救治时极易造成现场混乱[2]。因此,在批量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必须依据批量伤急救处置原则与抢救程序的规范要求,对患者开展及时、正确、高效的救治。目前,医院与“120”的急救信息系统都属于各自为政的信息独立体,在急救链上还未实现两者的信息实时共享,各个系统的信息数据依旧通过电话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缺乏高效准确的统一信息共享平台[3],可能会耽误最佳的诊治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针对批量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存在的缺陷,2019年1月起,我院在批量伤患者救治过程中应用院前-院内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其在实现院前与院内之间的信息实时共享、提高批量伤分诊时效性与正确性、提高批量伤救治成功率等方面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三级甲等医院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5批342例交通意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018年1-12月收治的8批175例患者为对照组,包括男121例、女54例,年龄16~80岁,平均(37.25±2.47)岁;单批受伤人数最多38例,最少4例。2019年1-12月收治的7批167例患者为观察组,包括男119例、女48例,年龄17~79岁,平均(40.52±1.29)岁;单批受伤人数最多27例,最少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具体情况见表1。纳入标准:(1)年龄>16周岁;(2)因交通意外、事故等导致的批量伤患者。排除标准:非外伤所致的批量伤患者。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n(%)]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发生批量伤事件后,“120”急救中心会通过预报电话把相关信息告知接诊医院的急诊预检,急诊预检护士接收到信息后,及时上报信息启动批量伤救治应急预案,随即通知急诊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做好接诊准备,伤员到达后由急诊护士长或值班长运用预检分诊工具量表协助完成检伤分诊。

1.2.2 观察组

1.2.2.1 院前-院内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的设计 (1)系统设计。以急诊预检分级分诊标准[4]与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5]为核心内容,由我院护理部、急诊护理团队提供临床需求,信息科与软件公司进行数学建模和流程构建,最终设计开发了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为支撑平台,以互联网及局域网为网络平台,依托数字网络传输技术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链之间的信息共享,分诊标准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提高分诊时效性与规范性的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6]。(2)系统功能的结构与功能。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包含两个主要模块:院前院内信息联动共享、急诊智能自动预检分诊。①院前急救信息联动共享模块,该模块由院前端与院内端模块组成。院前端通过定位、视频采集技术、4G、5G或光纤、数字用户线路等互联网服务[7],能够实时追踪患者的院前转运实况,急救现场以及“120”急救车上的伤情资料、生命体征情况等信息的上传[8]。院内终端接收信息后会自动提示报警,通知急诊医护人员做好批量伤接诊的各项准备。②急诊智能自动预检分诊模块,该模块依据2018年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组发布《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5],设定了由客观指标、人工评定指标、评估量表分值指标构成的符合我院特点的急诊分级标准的指标体系[9-10],将患者病情危重程度分为4级,即Ⅰ级(急危患者)、Ⅱ级(急重患者)、Ⅲ级(急症患者)、 Ⅳ级(亚急患者、非急症患者),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患者体温、血压、脉搏、呼吸、血糖、血氧饱和度等信息的无线传输,在信息软件设计上整合了生命体征评估、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创伤严重度评分(circulation,respiration,abdomen,motor,speech,CRAMS)、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及疼痛评分等评估工具,设置标准化的主诉与体征的录入词段[11],系统通过后台计算自动生成急诊分诊等级,实现人工辅助的智能自动预检分诊。该模块还具备信息汇总、检索、统计分析的功能。(3)培训。①培训人员,“120”随车急救医生与急诊护理人员是信息系统的操作主体。在系统开始运作前,由医院信息科和开发软件的公司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对区域内“120”随车急救医生及急诊的所有护士进行详细的智能分诊系统使用培训。②培训内容,包括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的操作流程、院前急救信息联动共享利用流程、急诊智能自动预检分诊的信息导入、系统使用过程中常见故障解除等多方面培训。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系统属于电子信息系统,遇到停电、网络故障存在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况,因此还需正视对急诊护理人员的应急培训演练,提高对突发情况的处置能力[6]。

1.2.2.2 院前-院内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的应用 (1)“120”急救医生在到达批量伤事发现场后,运用移动便携式平板电脑上的院前终端,通过移动视频采集设备、无线监护仪完成对伤员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后[7],将批量伤员在急救现场与急救车上的伤情信息,通过网络数据传输通道传输至院内移动终端,院内的终端就会自动提示报警,通知急诊医护人员做好批量伤接诊的各项准备。(2)批量伤员到达急诊后,分诊护士立即核查伤员的基本信息,启用急诊智能自动预检分诊系统,运用迈瑞心电监护仪采集伤员的生命体征数据,急诊智能自动预检分诊系统会自动提取相关数据,分诊护士只需要选择相应的评估工具量表(CRAMS创伤评分、MEWS评分),计算机后台就能依据数据自动评判伤员的分诊等级,实现电脑人工结合的智能化检伤分诊。批量救治结束后,分诊护士通过急诊智能急诊分诊系统的查询、汇总、统计分析功能,将相关批量伤员的信息进行统计汇总,统计汇总的各类表格可即时输出打印存档。

1.2.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的接诊响应时间、平均分诊时间、危重伤员的平均分诊时间及分诊级别符合率。(1)接诊响应时间:计算从“120”急救车到达批量伤现场后发送预报信息,到接诊医院做好接诊准备所需的时间。(2)平均分诊时间:从患者到达医院检伤分诊区域到完成检伤分诊所需要的时间。(3)危重伤员平均分诊时间:将CRAMS创伤评分≤6分、MEWS评分≥5分的伤员界定为危重伤员)。(4)分诊级别符合率:在两组批量伤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患者的预检分诊信息,隐去分诊级别,邀请专家进行回顾性分诊,比较两者分诊级别间的差异。分诊级别符合率计算方法:计算专家回顾性分诊结果与之前分诊级别一致例数占批量伤员病例数的比值。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诊响应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的接诊响应时间分别为(7.53±1.37)min、(21.26±4.27)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1,P<0.01)。

2.2 两组患者分诊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的平均分诊时间及危重伤员平均分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分诊时间的比较

2.3 两组患者分诊级别符合率的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分诊级别符合率分别为97.6%(163/167)、89.1%(155/1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087,P<0.05)。

3 讨论

3.1 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的应用有利于提升批量伤检伤救治时效性

3.1.1 依托院前院内信息共享平台,迅速启动便捷绿色通道 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中的院前院内信息联动共享模块,能够及时将患者在急救现场以及“120”急救车上的伤情信息、生命体征情况等信息,通过无线信息采集系统与网络专线实时上传到院内信息终端,使危重症患者分诊前移,实现院前与院内急救信息联动共享,与对照组比较大大缩短了批量伤的接诊响应时间(P<0.01)。对于批量伤患者,依托院前院内信息平台,提前预警,急诊可在第一时间启动批量救治绿色通道,实现“120”与医院急诊的有效联动,使患者到达医院后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治疗。

3.1.2 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智能化自动检伤分诊 批量伤的检伤分诊是批量救治的第一环节,批量伤员到达医院急诊后,分诊护士立即运用迈瑞心电监护仪采集伤员的生命体征数据,与此同时,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的信息化软件自动导入采集到的生命体征数据,并结合相关评估工具通过后台计算自动生成急诊分诊等级,实现人工辅助的智能自动预检分诊。观察组运用信息系统实现的采集数据—系统自行提取数据计算评估分诊等级的分诊步骤,与对照组的生命体征数据测量—在评估工具量表中勾选对应分值—计算总分—依据总分评估分诊等级的分诊步骤比较,在分诊环节节约相应的时间,使得整体信息化分诊工作的时效性大幅度提升。结果显示,在批量伤救治中应用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的观察组在分诊平均时间、危重伤员平均分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均P<0.05)。

3.2 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的运用能提高检伤分诊级别符合率

3.2.1 建立统一急诊分诊标准 常规的批量伤检伤分诊是由护士协助医生,根据患者的主诉、临床表现、生命体征数据,人工统计各种评估量表分值进行分级分区。有研究[12]发现,由于批量伤员人数众多,医护人员获得患者的个人资料和客观评估依据受到限制,难以正确判断病情,更有可能导致分诊失误。张小红等[13]的研究表明,急诊预检分诊失误率为5.90%~8.31%,主要与疾病因素、患者及家属因素、医源性因素等有关。我院运用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关注急诊预检分诊“4个正确”的核心要素,采用主诉依据、生命体征及专业化评分工具建立统一急诊分诊标准,实施高效、准确、客观的检伤分诊,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分诊级别符合率、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

3.2.2 依据客观指标实现批量检伤分诊 一体化智能急诊分诊信息系统能化繁为简地处理大量临床数据,在分诊模块中设置了客观、量化、综合的MEWS评分量表与CRAMS评分量表,根据急诊分诊信息系统自动导入的客观数据,自动判断,准确、高效地完成批量检伤分诊,摒弃了人工检伤分诊的主观性、盲目性和差异性,快速准确筛选出危重伤患者,为抢救赢得宝贵时间。随着院前急救信息联动的实现、急诊预检分诊信息系统的应用、批量伤救治流程的完善,能有效保障批量伤员的生命安全,真正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急诊服务理念。

猜你喜欢
批量伤员符合率
批量提交在配置分发中的应用
Beta-blocker 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renal dysfunction and heart failure
武警新兵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伤急救到院内急救的救治过程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采用经济数控车床批量车削孔类工件的再实践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CT、MRI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与眼眶神经鞘瘤影像学鉴别诊断中的研究
在数控车床上批量钻铰孔类工件的实践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