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探索
——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

2020-12-21 01:16殷燕子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民间文化留学生文明

殷燕子

(湖北科技学院 学校办公室,湖北 咸宁 437100)

在世界经济日渐走向全球化的大背景下,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并提出践行区域合作共赢、推进全球协商共治的“一带一路”倡议。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学习的留学生日益增多,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新的调整与改革。其中如何有效解决文化冲突问题,如何加快留学生融入中国文化问题,如何加深文化认同问题,都是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值得研究的新课题。随着来华留学生人数的日益增多,我国地方高校也逐渐加入接受来华留学生学习的行列,并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地方高校虽然易受到学校影响力不足和区域地理位置偏僻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地方高校更贴近寻常百姓生活,更容易接近原汁原味的中国特色地域文化的浸润,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教学方面有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因此,我们不应忽视地方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色,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湖北科技学院积极开展鄂南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本文以冀通过总结经验,提高质量,为地方高校在跨文化教学方面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特色引领:引导学生加快融入中国传统文化

要提升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发展中国特色。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程建设中,应注重将中国特色文化合理编排进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之中,以达到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进世界人们对于中国的充分了解,以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完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结合起来,该文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中,自觉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教育部也曾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文件,强调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性,该文件中特别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加强,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

基于此,我们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自觉将传承和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贯彻教学过程之中,不断发展中国特色。为此,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将汉语的学习切实融入中国传统特色文化的海洋之中。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切地了解、掌握、熟悉、认同中国传统文化。语言的学习,绝不是仅仅局限在一字一词的简单理解,不可能单就语言来学习语言,而应将语言的学习置于一定的语境之中,置于其后的文化背景之中。只有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的学习、理解文化风俗、价值理念等等,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丰富多样的优秀文化形态,这是我们民族在几千年的生存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也是属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富价值的文化组成部分。因此,作为地方高校来讲,我们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合理编入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之中;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拥有地域文化的优势,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能够接触和掌握地方特色文化。

湖北科技学院地处湖北省南大门——咸宁市,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地域文化特色鲜明,比如三国古战场所在地——赤壁;保留有古汉语因子的地方方言——崇阳方言;因桂花品质最齐全而享有“桂花之乡”美誉……无论是从人文历史还是自然地理等角度,咸宁市都极具特色,如何将地域特色文化融入我校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呢?

湖北科技学院来华留学生主要是来自巴基斯坦、印度、印度尼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了让来华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比较全面的认知,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一是通过课程设置,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我校对来华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文化通论”“中国文明史”等课程,通过修读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二是利用地域优势,通过“修游学”等形式让学生对鄂南地方文化有深度的接触和了解。在教学计划中,我们安排学生游历咸安、通山、通城、赤壁、嘉鱼、崇阳等富有地域文化特点的地点,如咸安区的刘家桥、通山县的木雕景点、赤壁市古战场、崇阳县提琴戏剧场等等,让学生在与鄂南地域文化的亲密接触中感受地域文化的魅力,进而接受和认同地域文化。正如吕必松所说:“语言教学的全部活动,可以概括为总体设计(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等)、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包括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和测试等四大环节。”[3]因此,必要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是语言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总之,在地方高校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只有通过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发挥我们文化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外汉语的教育宗旨。

二、本土体悟:加深留学生对地方高校地域文化的认同

随着来华留学生的人数激增,留学生选择就学的范围分布愈益广泛,来华留学生就学地遍布中国各省区市。作为地方高校来讲,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使留学生积极融入当地社会生活。融入当地的文化群体是对外汉语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效果之一。[4]因此,为了让学生更好适应留学生活,更快达到学习语言目的,有必要对就学学校所在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利用。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十分重视地域文化的作用,尤其是重视民间文化的挖掘和利用。民间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源头与蓄水池,普希金曾说:“我听民间故事,我想借此来矫正我受的该死的教育的缺陷。”[5]民间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是生动活泼的,如果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助于教学效果的促进与改善,而且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和文化氛围中学习语言与文化。地方民间文化的魅力在于:民间文化首先是属于普通民众的文化。它是寻常百姓的精神财富,具有传承性,是我们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经验,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我们的祖先各种各样的生活形态、形式,了解原生态的地域文化变迁的历史;其次民间文化具有变异性,这种变异性里内含了各个时代的文化因子与历史轨迹,以《白蛇传》故事为例,唐宋元明清每个时代的讲述其实并不一样,如果深入进去研究就会发现,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把自己时代的因素添加到故事蓝本里,这使得这个故事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第三是民间文化的差异性,因为地理空间的差异使各地民间文化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独特魅力,以咸宁地方三国传说为例,在咸宁地方传说里三国人物主要突出的是吴国的历史人物,普通民众更认可周瑜、黄盖的英雄形象,究其原因是因为咸宁在三国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隶属于东吴,这种地方民间传说的异质性因素也恰恰是它的魅力之所在。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充分的把握地域民间文化的这种独特魅力,并将之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一定能够产生奇特的效果。

湖北科技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学十分注重地方民间文化融入。学校依托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收集、挖掘了大量的地方民间文学素材,譬如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品。后来,又先后发掘和整理了包括《黑暗传》《钟九闹槽》等在内的汉民族民间叙事长诗。《双合莲》记述的是发生在清道光年间崇阳县的一对青年男女胡道先与邓秀英的爱情悲剧;而《钟九闹槽》反映的是清末崇阳县农民抗粮的故事,它是劳动人民不畏强权,抵御暴政的生动写照。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感受地方民间文学的文化内涵,我们在课堂上对《双合莲》的故事向学生进行了详细讲解,并让学生将其改编成戏剧,把课堂当作舞台,让学生进行表演,我们发现戏剧表演的方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其实,在来华留学生所在的国家,也有很多类似故事题材的文学作品和民间文学故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采取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咸宁本地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得以充分展示,不仅可以增强咸宁地域文化对留学生的吸引力,而且还可以达到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效果。

当然除了民间叙事诗歌之外,咸宁还有很多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比如通山县的木雕、崇阳县的提琴戏、咸安区的竹雕、嘉鱼县牌洲鱼圆,等等,十分丰富。湖北科技学院作为地处鄂南的地方高校,在收集、整理、研究鄂南地域文化方面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与探索,并且将其有效运用到本科教学实践活动包括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之中,取得了传承地域文化,传播中华文明的良好效果。只要我们将地域特色文化运用好、融入好,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能使得它们大放光彩。地方高校因其办在地方,更贴近地方,同时其拥有的一定学术研究能力、文化传播能力,使其在挖掘和传承地域文化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作为地方高校也应该以“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为办学宗旨,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地理优势和学术研究优势,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深入研究这些地域文化,并形成多样化形态的研究成果,然后将其融入对外汉语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进而达到文化教育与展示、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双重效果。

三、文化交融:在比较中突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逻辑就是,促进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教育内外互动的规律决定了教育是一个相互交流、合作的开放系统。文化教育只有通过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够获得繁荣发展。[6]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2019年5月15日,习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再次强调:“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引起全球共鸣。我们认为,通过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不仅使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实用、实际,而且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文明互鉴的效果与魅力。

地方高校通过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打造起了中外教育交流的平台,而且搭建起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学生文化交流的平台和友谊桥梁。在努力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过程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更需要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吸收借鉴不同的文明、文化的积极养分,从而构建起人类共有的价值观体系以造福全球民众。对外汉语教学,要自觉承担起将优秀的中华文明传播于世界之上,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融入世界。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大家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能够持续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有其特有的优势,但我们不能闭目塞听,孤芳自赏,我们应该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指引下,在“一带一路”视域下包容互鉴,共存共荣。我们应积极认知自我于他者,同时也不轻易否定他种文明,这样才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既要突出中国地域文化的特色,展现地域文化的魅力,也应该在比较中学会欣赏别国文化,突出不同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湖北科技学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视在文化比较中进行交流融合,包容互鉴。我们针对不同国家学生的文化差异,针对学生本国文化与中国地域文化的相同或相似性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地方民间文化课程。比如民间故事的比较,咸宁本地有著名的《钱六姐的故事》,而巴基斯坦许多地方也有“智慧老人”的故事,在讲述钱六姐的故事之前,我们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演绎、讲述关于“智慧老人”的诸多故事,然后再来叙述咸宁的“智慧女性”钱六姐的事迹,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们自然而然地领悟和感受到不同文化习俗、语言习惯、生活形态的差异性及共同性等等,进而运用跨文化比较的理论让学生理解:相同或相似的故事情节、故事发展模式,为何会以不同的文明样态呈现出来,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理解我国优秀地域传统文化,加深他们的印象和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运用跨文化的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之中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因此,在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比较视域的重要性,对于理解和认同不同文明的样貌、地位、价值、意义等等,其实都需要在对比中来进行评判,在比较中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点,从而将其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之中。作为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除了各国大众性文化的比较外,还应该对各国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更好理解不同文明间、同一文明不同文化间的多样性。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与地方的特殊地理、人文、历史、社会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中,要重视比较的视域,尤其是要重视地方特色文化的比较,从而将学生的学习融入就学学校所在地的现实生活的真实语言环境之中,营造具有“地域色彩的方言语境”,进而改善和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效果。

四、结语

在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育在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纽带性作用,因此,加强对外汉语教育和教学的研究也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地方高校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参与者,既要认清自身的地理位置与学术研究的不足,也要充分相信自身所具有的不可比拟的地域文化优势。地方高校应加强对跨文化教学策略的探索和研究,充分运用地域文化的优势,探寻基于文化融合视域下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特色,认真总结经验,以便为地方高校对外汉语教学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留学生文明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请文明演绎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漫说文明
民间文化元素在现代舞台美术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