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弘
大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0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提高“三农”贷款占比,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小微企业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有效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2018年末,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638.04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达到448.56亿元,同比增长3.4%,占金融机构全部贷款的70.3%。
目前,省内金融机构将投放1 000亿元的贷款资金,以此为契机,成立甘肃金控张掖融资担保公司,启动特色产业发展工程贷款工作,农村富民产业获得更多信贷支持。全面落实奖励政策,大力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截至2018年末,全市20户企业进入“新三板”后备企业培育库,2户涉农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190户涉农企业在甘肃股权交易中心挂牌,4户企业实现直接融资0.75亿元。
全面落实金融扶贫支农政策,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贷款工程,全市有近六千户的贫困户都建立了个人档案,而这些贫困户如需贷款,可享受到免抵押、免担保等优惠政策,能够帮助解决银行“不敢贷”和贫困户“贷不到”的问题。积极引进保险资金精准扶贫,在全省率先推出“平安扶贫保”扶贫项目,目前已投放免息扶贫贷款0.08亿元,带动贫困户83户。大力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2018年全市落实马铃薯、玉米、藏羊、能繁母猪、奶牛等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0.58亿元,赔付资金0.46亿元,农业生产防风险能力不断增强。
加强与政策性银行对接联系,获批政策性项目贷款106亿元,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治理、棚户区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一批生态宜居项目落地实施。
创新服务方式,推动金融机构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鼓励金融机构下沉服务,大力推广自助银行、网络银行、电话银行,不断扩大“四融平台”、惠民终端、ATM机、POS机等设备布放范围,全市设立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1 579个,覆盖率达到95%,农村地区支付结算环境不断优化。
1. 风险补偿的机制十分匮乏。比如农业科技产业,由于其特殊性,需要的贷款周期长,并且贷款的风险也较高,目前一项普通的农业科技产品,可能需要3年以上才可以产生收益,周期较长。
2. 缺乏信息交流的沟通渠道。笔者对张掖市的银行进行走访发现,多数银行并未设立专门对农业科技的内部贷款部门,也缺乏对农业科技项目的信用评级,如果要进行农业科技的贷款,一般都是以申请企业的财务报表来作为贷款依据,而事实上,农业科技企业在产品的试验和研发阶段,是很难达到银行的信用评级的要求,因为农业科技企业需要较长的研发时间,产品的风险也较高。
3. 没有良好的农业科技信用贷款政策。根据笔者的调查,张掖市的银行并未出台专门的农业科技的贷款政策,农业科技企业在贷款审查方面,和其他企业一样需要提供传统的抵押物,比如房地产或土地等,而农业科技企业拥有的具有抵押属性的,比如知识产权、专利等,都无法变现为抵押物。
1. 经营管理规范上的困难。根据调查,新兴的农村经营组织存在在管理上不规范、缺乏合格抵押物等问题,因此银行无法提供贷款。例如,目前很多农村合作社都没有完善的章程和规范,没有理事会和社员代表大会,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也都处于空白的状态。农村合作社只有登记注册之名,却无经营之实,就难以提供银行贷款所需要的财务报表等,而银行也无法对农村合作社的实际情况进行判断,也就无法审批贷款。
2. 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差。对于家庭农场、合作社来说,其经济基础弱,规模小。以张掖市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一般注册资金都低于5万元,对风险的抵抗能力差,导致银行对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申请并不积极。
3. 没有合格的抵押物。如果贷款者能够提供良好的抵押物,可以较大概率获得银行的支持。但是对于家庭农场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来说,其本身就没有优质的固定资产,甚至连办公场所都以租赁为主,难以有银行所需的优质抵押物,而其产品都是农产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银行为降低风险,经常将家庭农场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拒之门外。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所需要不仅仅是银行贷款、基础金融服务,还需要政策在财务、保险、担保等一系列上的支持,但是目前相关政策仍不完善。
1. 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缺乏。农业的风险性较高,政策上的支持力度较弱,尤其是担保政策较为匮乏。政策的支持也没有系统性,很多时候只有单个的政策条款,往往缺乏全面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2. 中介组织较少,同时农村交易市场也较为缺乏。对于农村土地、财产等,需要中介提供评估、交易的服务,而这一类的中介较少,农村交易市场处在起步阶段,缺乏交易实例。
3. 农村信用环境还需要改善。农村发展和农村信用体系两者在信息上并不对称,农村地区的金融知识普及率不高,都对乡村振兴的发展不利。
1. 财税政策上进行优惠扶持。对于涉农金融机构,可以给予税收方面的倾斜,如营业税、所得税等,以降低其成本。同时对涉农金融机构,还可以向其提供低成本资金来源,尤其是信誉度本身较好、信贷导向合格的涉农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再贷款额度提高、定向降准等作为贷款支持。
2. 对农业保险体系进行完善。可以在保费方面对新兴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补贴,增强其购买保险能力,对于保险公司,可以从费用上进行减免,减少其保费的压力。建立农业风险准备金,当发生农业灾害时启用;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将高产值的特色农业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将保险的用处真正发挥出来,发挥出保险资金的融通功能,带动信贷资金的发展。
1.对农村金融市场加大培育力度。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可以成为主力军,其应承担起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责任,扩大农村网点布局,让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更顺畅。对新兴的金融机构,鼓励其深入农村,创新符合农村实际的形式和内涵。
2. 金融组织之间需要协同合作。银行机构和保险机构之间的合作尤其重要,两者的合作能够带来“银行加保险”的合作机制。传统的金融机构还可以和投资公司、租赁公司合作,以“融资加融物”的模式合作。
1. 深入拓展金融创新的广度和深度。要不断的进行产品创新,满足不同的农村金融需求。比如,抵押物可以不局限于农村的土地和房屋,农村的农具、农产品包括活禽也可以纳入抵押物范畴。同时,推广“银行加保险”“公司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形式的贷款模式,支持大学生村官进行创业贷款,对于有优质的生产经营项目,村民诚信的贫困村,可以探索整村大联保贷款,增加地区的信贷支持力度。
2. 适当延长贷款的期限,扩大贷款的规模。对于新兴的农业经营项目,金融机构要有针对性的提高贷款的额度,充分考虑新兴经营项目可能存在周期长的问题,适当延迟其贷款周期。对于有龙头性质的农业生产企业,则可以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股权融资方式,扩大其融资的规模。
1. 对担保体系进行完善。担保体系的建立是基础,可以适当引入民营担保机构,通过市场的运行,形成良好有序的担保市场,用民营的担保力量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2. 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力度应增强。对于乡(镇)、村和农户这三个层级进行信用的创评,通过点带动面的方式,推动农村地区的信用环境改善。同时,也要对信用环境进行管理,不仅运用法律手段,还可以用经济及舆论等手段,对于不当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营造好的信用环境。
3. 对农村信用环境进行净化。基层央行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合理的利用起来。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等基本信息进行收录和覆盖。通过对金融数据监测平台的建设,获取涉农主体的信息,引入公安、财政、社保的力量对涉农信息进行定期的更新,公开相关信息,解决“银农”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评级标准进一步规范,将农商机构信用评级结果运用起来,鼓励贫困村创建信用村,为金融支持下的乡村振兴发展打下良好的信用环境基础。
1. 建立相关金融政策,健全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乡村振兴指导意见是乡村振兴的政策基础,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鼓励更多的金融机构深入乡村,从产业融合、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到贫困村的再开发、旅游村探索等,用多种方式来攻克乡村振兴的难点。地方政府可以在金融考核体系中增加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这一项,更加引起金融机构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视。
2. 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完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符合农村发展的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培育优秀的中介服务人才,培养专业的农村产权流转交易中介服务机构,让农村土地、农村房屋进入到交易流转市场之中,让更多的农村生产要素获得交易流转的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