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质彬彬
——浅谈书法艺术的中和美

2020-12-21 02:31吴晓杰
魅力中国 2020年39期
关键词:结字中和用笔

吴晓杰

(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 100027)

“中和”一词有着最美的涵义,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人所处的整体,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是和谐的,就会处于一个比较好的状态,也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一、“中和”之义

《易经》中有: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乾·卦一·乾为天》)”大和指“太和”,指冲和之气,最佳状态在于和谐与协调。又有:“利”者,义之和也。(《乾·卦一·乾为天》)龙,德而中正者也。(《乾·卦一·乾为天》)和睦、协调、匀称、这些都体现出各事物间相互对立而又不冲突、相互作用、和而不同、相反相成,相近之义如:调和、谐和、相和、融洽等都深深地体现着文化的中和之道。《中庸》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我们中国人的精神观念里,这是最高尚的人格,最美丽的情怀,是一种大格局、大精神。朱熹在《中庸章句》注释中也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不过于极端,不过与偏激,是人们德行和修养的体现,而“和”又是万物最美的精神,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人生的理想,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的艺术创作都是生活的再现,人格精神的深刻体现。在书法审美与创作的理论中,和谐、中和的精神境界一直都是古人竭力在追求的,也是近现代人在书法创作与批评过程中重要的审美思想。明代万历年间书法家项穆在其著作《书法雅言·中和》中对“中和”有专门的阐述:“会于中和,斯为美善。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废和,和亦不可离中,如礼节乐和,本然之体也。礼过于节则严矣,乐纯乎和则淫矣,所以礼尚从容而不迫,乐戒夺伦而皦如。中和一致,位育可期,况夫翰墨者哉。方圆互成,正奇相济,偏有所着,即非中和。使楷与行真而偏,不拘纯即棱峭矣;行草与草而偏,不寒俗即放诞矣。不知正奇参用,斯可与权。权之谓者,称物平施,即中和也。”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于学书理念以及“中和”与人伦之间的关系,我们书法学习的过程中,如能体会中与和的关系,中不离和,和不离中,方与圆,正与奇对立互容,相兼相得的矛盾关系,能够把书法中诸多相对立的因素辩证统一,即是书法审美中和谐精神的重要体现。

唐代书家孙过庭《书谱》中有:“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魏晋玄学促使人们精神的解放和自由,人们在艺术创作方面造诣极高,王羲之书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峰,寄情山水,胸襟超脱,人书相合,作品风格干净流美,;劲挺萧洒而又不失丰腴多姿,蕴藏内涵,暗合中和之道,正是中和境界的完美体现。《书谱》中的“五乖五合”即是对中和美学思想的具体应用和对中和之道的深刻理解,辩证的阐述了书写时的浓、枯、迟、涩、润、燥等各方面矛盾的协调与统一以及心手相应程度对于书法中和美的影响。

二、与书法“中和”美紧密相关的几个方面

(一)人品与学养方面

对“和”的应用是创作者对文化精神的体会并用创作实践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衡量艺术作品的高下,格调、品格是最重要的,决定其格调高下的也必然是作者所具备的品德与修养。在《论语》中已有很多的阐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第六·十八》)这里的质就是指人的内在品质、道德,而文则是指的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孔子认为中国的文化是君子的文化,人应该通过修炼自己内在的品质,通过学习,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不仅具有正直的道德品质,还应该有很好的人文教养,质朴与文采相互结合才是君子,这里的文与质辩证统一,已经体现出人格的和谐精神。多学习古代典籍,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是学习书法重要的方式,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有审美规范,超出审美的范围就会出现不和谐的因素。

书法的审美不能仅仅的停留在如何书写的简单层面上,而应该通过作品创作的方式与气息体会到作品背后创作者的气质与学养,这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要经过后天不懈的努力,严以律己的修学精神和生活态度慢慢积淀起来的。

(二)技法方面

古人的书写是作为一种日常活动进行,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在氛围方面都是我们现在人所没有的,从现代人的角度来学习书法,更多的是体会和模拟古人书写的过程,有意花更多的时间来书写,来达到一种极佳的和谐状态。首先,工具是前提,尽量使用与古人接近的书写工具,才有可能写出古帖的那种气息,《笔阵图》曰: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砚者,城池也。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若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这是刚柔相济之理,也恰恰能体现书写者功力方面的强弱,矛盾的各方面对立而又协调,这是中和之美的主要特征。在具体的书法实践中,纸的应用是很考究的,与笔、墨、砚有一样重要的作用,若用纸不佳,再好的笔和墨都不可能书写出理想的效果。《笔道通会》云:“书贵纸笔调和,若纸笔不称,虽能书亦不能善。譬之快马行泥泽中,其能善乎?”孙过庭以“纸墨相发”为一合,“纸墨不称”为一乖,又曰:“得时不如得器”,可见其关系之重要了。

书写任何笔画都必须有笔法,所谓笔笔中锋,是书法美的根本大法,古人对笔法有独到的见解。夫三端之妙,莫先乎用笔;六艺之奥,莫重乎银钩。用笔不协调,对于这些贵族大儒们来说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不仅仅是书写的事情而是已经与生活、做官、理念、审美息息相关了。用笔讲究“指实掌虚”,强调中锋用笔,锋藏笔中,意在笔先,线条圆浑流美,使转自如,强调“运腕”,心与手、腕的协调、互动。书家们主张“笔笔中锋”,点画自然无不圆满可观。

结字最基本的就是合理安排空间,布白得当,笔画之间、偏旁之间、笔画与偏旁之间的结合有序协调,不仅只有笔画是字的一部分,空间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计白当黑,虚实相间才会有中和之美。这种美在五体书法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兰亭序》中有20个“之”字且字形与用笔都不同,在此,古人的创造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方寸之间见品质、见精神,见格局、见智慧。空间感的不同,表现着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阶级,在不同的经济基础上,社会条件里不同的世界观和对生活最深的体会。用笔和结字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点画的势态、力量是极尽用笔的体现,但同时能够做到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才能真正体现字的势态,与此同时,在注重分间布白的同时,还需注意用笔的映带连贯,体现匀和之美。从字的用笔到结构再到章法,这是用笔的延伸,也是结字的延伸,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系,相互转化却不失和谐。

隋代释智果《心成颂》中有“回展右肩、长舒左足”等对结构的分析,作者以自己对前人理论的总结以及实践经验的角度详细阐述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字体演变的规律,详细阐述了汉字的变化处理方式,在构造规则范围之内,大胆尝试结字的各种变化,以对比更为强烈的空间感和视觉亮点,使汉字的结字美得到更为充分的展现。欧阳询在其《三十六法》中论述了自己对结字的观点,“排叠、避就、顶戴、穿插、向背”等是对真书结构规律的总结,他要求以线条和空白构成的整体空间中,线条与空白协调、均衡,务求排叠疏密停匀,得当、相称和连贯。欹侧相倚,快慢相间、肥瘦合宜,追求法度严谨而又以中和为上,开唐一代风气,引领当时书法时尚,直至传承至今,正是中国儒家中庸思想、和谐大美的体现。他强调结字规律,也强调中和、协调的思想,这与古人的书学观念相暗合。

(三)书法中关于“自然”“情性”方面的中和、协调之美

书法的中和之美就需要谈到自然、性情,这里的自然不仅是外象、物观的自然,也是生活、学习、艺术创作中情感和智慧的自然流露。李泽厚、刘纲纪二位先生编的《中国美学史》一书中这段话说的非常明了:在中国古代,由于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原则中已经充分地肯定了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统一的天然合理性和绝对必要性,因此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美与自然生命的关系问题很早就已经被意识到。和谐包含悲、怨、愤、憾的一面,但艺术在表现时是建立在根本的中和精神之中的。徐渭、金农的书法,八大山人(朱耷)、石涛的绘画,不论用笔造型多怪多奇,仍保持和谐的章法。这类艺术表面上是不和的,根子上是求和的。他的不和是文化之和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是不和之和。把不论是否对立的各种因素加以调和而变得不再冲突,相辅相成,还停留在朴素的直观感受的层面,这也是《易经》中天地之大德的精神,而《易经》的中和理论观念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和创作中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生生不息,自强自立,这是中国思想中的大和、大美精神。《书谱》中也有:“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形式美各不相同,法之美在于起、收之形,圆转之道,其造型各异,引笔前行,笔势流动,技术与灵感相得益彰,每一笔、每一字都匠心独运。

魏晋书法是书法史上的一座高峰,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们用虚灵而又豁达的胸襟,用玄学思想体会着自然,表达着自己的内心世界。王羲之是最有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书法追求简约、流美挺劲、字势雄逸,体现着中庸思想的中和、谐调之美,亦是人格、风度和情怀的完美呈现。《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是书法史上的高峰,滋养了无数学书文人。文人雅集,崇山峻岭,清泉、流水、饮酒、作诗,一派融和的场景,但是王羲之这样具有才情的文人来说是有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负的,想想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自己的现状,转入沉思,心中顿起悲哀,感叹人生苦短,痛苦的思考后,最后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觞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来了结。全篇大小错落,章法上即匠心独运又自然天成,虚淡空灵,风流潇洒,所以《兰亭序》是王羲之内心情感真实自然的表达。

用中国美学的思维来理解,黑格尔首先认为美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他重视一个人的观念、意念,重视艺术作品中的意蕴、内涵之美,要体现一种精神的中和之美。在美学的实践中,艺术理想的体现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来达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关系,脱离自然世界的人与脱离人的自然都是不统一的,也是不存在的。人的理想与意志通过“人化”了的自然而得到实现,这样与我们的审美思想从思考的出发点也许不太一致,但是作为世界的人来说,最终其实还是想要达到中和理想的境界。

猜你喜欢
结字中和用笔
简论启功的书法教育成就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隶书“接笔”论
用心用笔 一起战“疫”
不可“烘染太过”——用笔过猛,反倒弄巧成拙
徐州《从事墓志》书法艺术研究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浅析中庸之道与中和之美
张申府和张岱年的价值哲学及其差异
——从“中和”转为“兼和”的时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