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接笔”论

2021-03-15 21:09齐家宝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0期

摘要:石刻隶书转折处多做方折,有时候断开分作两笔书写,这就出现了笔画之间的留白现象,在简牍隶书中转折处很多情况多是一笔圆转而过。蒋和《书法正宗·接笔法》提到的五个“尖接法”10,姜夔《续书谱》里讲到的“折搭法”11,陈绎曾《翰林要诀》里提到的“度”12,都是讲的笔画相接处的写法。“接笔”指笔画相接处的写法。13本篇文章的论述内容侧重隶书书体。

关键词:接笔;隶书;结字

1、连与断

明代汪挺《书法碎言》载刘有定论书:“凡字如‘日、‘月等字,内有短画者,不可与两直相粘。”王澍《翰墨指南》云:“‘长‘马横短画不可与竖相连,‘贝‘见中横短画不可与右竖相连。”14释智果《心诚颂》里提到的“潜虚半腹”1,都是强调对字内空间的分割。如图《曹全碑》中一些“口”字的处理,《张迁碑》、《石门颂》中两组相同字的处理情况。

笔画交接处适当留点余白,能够加强字内余白和字外余白的联系,沃兴华在《论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中也提到:“传统书法一般将作品中的笔墨部分作为图,余白部分作为底,图在底上,呈现出一种空间的深度,视觉将图推向远方,削弱了作品的张力,有损于视觉效果。对于图和底的相互关系,要模糊和取消图底的区别,有两种方法。第一,减少封闭状。笔势不做过多的缠绕,强调笔断意连;包围形的结构尽量留个活口。第二,减弱笔墨和余白的反差,尽量扩大字形内的余白,使它接近或等于字距行距的余白;尽量缩小作品四周的余白;让字形逼边甚至出边。通过这两种方法,让余白穿梭于笔墨之间,笔墨和余白浑然一体,造成图底不分。”2但对这种断笔现象如果做过分的夸张,就会影响到书法本身的“可读性”。蒋彝《中国书法》中也提到:“笔画和笔画之间要适当留点余白,但我们希望这些空白能让笔画显示出互相依附的协调效果,而不是让字‘支离。”3

清初傅山喜欢对一些字进行夸张变形,把支离作为一种审美理想。他在《训子帖》中宣称:“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在书于1650年代初的《啬庐妙翰》的杂书卷中演示了他的“支离”美学观。卷中楷书书写的那部分,用笔有颜书的特点,结字和章法杂乱无序,字的笔画彼此脱节,结构严重变形,甚至解体。这样做,“一方面提高了作品的视觉效果,黑白对比更加明显;另一方面,点画本身就消失了,点画被‘面所取代,书法线条的流动感和时间感被削弱了。”4蒋和《学书要论》云:“内气言笔画疏密,轻重肥瘦,外气言一篇有虚实、疏密、管束、接上递下,错综映带。”这里提到的气虽然过于抽象,但一方面也是体现在了虚的空白之处,四周封闭堵塞,不易把书法艺术蓬勃的生命精神显示出来。

2、圆转与方折

简牍隶书中却存在着很多像篆书一样的圆转情况,如睡虎地秦墓竹简、河西简牍、武威仪礼汉简、武威王杖诏令册等。这种圆转的用笔方式在行草书尤其是草书中最常见,怀素、傅山、八大山人草书中就大量使用圆弧。

石刻隶书的转折处多是方折,而在隶书创作中,在转折处虽多做方折处理,偶用圆转的用笔方法能起到比较好的艺术效果。康有为成熟的书风中所体现出的“浑圆宽博”的特点,与康有为所崇尚的“圆笔写碑”的观念不无关联。《述书第二十三》中有:“嘉兴沈刑部子培,当代通人也,谓吾书圆转多圆,六朝转笔无圆者,无以《郑文公》证之。”5。圆转用笔形成的字内空白和方折用笔形成的字内空白巧妙结合,能提高作品的艺术效果。邱振中在《书法作品中的运动与空间》讲:“一个汉字内部,线条所分割的单个空白的形状可能引起张力的不平衡,会具有运动的趋势;但众多个单元空白的并置,相互抵消而构成整体的平衡。”6崔树强《格式塔“异质同构”说与书法审美现象》提到:“在书法欣赏中,知觉对于力的感知最重要的是对于力的式样和结构的感知,也即对于线条的力的式样和字形结构的感知。要从各种力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中把握字形结构,因为各种力是相互作用,又存在着对立,然而却不导致整体的瓦解。”7《艺术与视知觉》也讲到:“‘视觉判断”“在任何一个具体的艺术品中,都是通过各种力的相互支持和相互抵消而构成整体的平衡的。”可见,圆转用笔和方折用笔结合所产生的不同的艺术视觉效果。

“一味追求方形(如隶楷)书体的书家,便认为圆形书体转折处没有棱角,交待不清;一味追求圆形书体(如行草)的书家,认为方形书体过于直露,缺乏圆润含蓄之美。”8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一方面称王献之的草书“一笔环转,如火著画灰,不见起止。”一方面又说“然尽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姜夔《续书谱》云:“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斯为妙矣。然而方圆曲折,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这些书论都比较集中显现了圆转和方折相互结合,在不同书体的运用上,虽侧重不同,但都要综合起来考虑,有机结合,交互为用,不能片面。在隶书创作中,转折处虽多做方折处理,偶用圆转的用笔方式能起到比较好的艺术效果,但要用得很巧妙,要把点画的实和空白的虚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小晴《书法技法简明图谱》,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88页。

[2]《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83页。

[3]同上,479页。

[4]《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书谱出版社,1987,101页。

[5]《中国书画全书 第八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838页。

[6]《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93页。

[7]《书法》,2004,第5期。

[8]蒋彝《中国书法》,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140页。

[9]梁培先《改造与失衡-试析形式构成对当代书法创作理论的影响》,见《全国第七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黄河出版社,2007,533頁。

[10]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载《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40页。

[11]邱振中《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7页。

[12]见《崔树强书学论集》,百家出版社,2006,339页。

[13]引自杨宝林《刘熙载书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286页。

作者简介:齐家宝; 1987年10月;男;山东;汉;硕士;中级教师;书法教学;

(江西省吉安市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 吉安 34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