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
我父亲是渔船上的机械师,家里的电灯、马桶、电扇之类的东西坏了,都是他拆开来修。他经常说:“这世界上沒有修不好的东西。什么东西坏了,只要能找到问题的症结,找来原材料,就能修好。”
我曾对父亲的话深信不疑。那时候,我正读书,试卷后面都是有答案的。后来,我成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开始和各种各样的人聊人生。每个走进咨询室的人都带着困扰他们的问题。
“怎么办呢?”他们向我诉说着生活的难题,然后茫然又急切地望着我。
于是,我努力地分析问题:“这是一种消极的认知模式。”“你没有发展出合适的应对策略。”“你童年的经历损害了你的自尊。”“这是缺爱。”
“嗯,嗯。”他们频繁地点头,让我觉得自己说的话很有道理。然后,他们就不来了。
有一段时间,我对此很困惑,后来才慢慢明白,修理机器、解数学题和解决生活问题并不相同。修理机器或解数学题时,你是超脱在问题之外的,但是面对生活,你是纠缠在问题之中的。你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身就受这个问题的限制,更何况,很多时候,生活中有太多的因素是你无法控制的,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你。
那能怎么办呢?无可奈何的时候,我也会向来访者承认:“我可能做不了很多。我所能做的只是陪伴你度过这一段艰难时期,等着生活慢慢出现新的转机,等着你身上转变的种子慢慢发芽。”
“好吧。”他们叹了口气。可是,下次他们反倒来了。
我发现,很多人所遇到的困难与其说是生活问题,不如说是生活的不如意。
问题总让人误会,以为只要找到症结,换个零件,或者找到答案,就能恢复如初。可生活中的有些事,发生了就是发生了,既无法修复,也没有答案。这么说来,真正的生活问题其实只有一个,就是怎么面对和处理生活的不如意。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咨询访谈。有个年轻的产品经理,刚毕业不久,在北京辛苦打拼,可最让他困扰的是,他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所以他要经常给父母打电话,听他们各自诉苦。他想尽一切办法,努力让父母的关系好起来,并认为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才能轻装上阵,去忙自己的事业。
也许他遇到的就是生活的不如意。咨询老师说:“不如我们来聊聊,如果没有这样的问题,20岁的你想过怎样的生活吧!”
不如聊聊别的,这听起来像是逃避,可是问题的空间就这样慢慢地打开了,问题以外的生活重新回到了来访者的视野。
我有个朋友是学美术的,年轻时恃才傲物,总觉得自己会成为一名出色的艺术家。可未来的远大前程,无法弥补当时的穷。于是,她来到旅游景点支了个画摊,想通过帮人画素描挣钱。天快黑了,她才等来第一桩生意。一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问她画一幅画要多少钱,她说20元,于是那个男人坐下了。半小时后,画完了,男人走过来看了看画,哈哈大笑,问她:“你觉得像我吗?”“像啊!”她理直气壮地回答。那男人说:“这样吧,钱呢,我还是给你,画呢,我就不要了,你自己留着吧。”说完,男人扔下20元扬长而去。
奇耻大辱啊!这个还没上路的年轻艺术家狠狠地把画撕了,她捡起地上的20元,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一定要弄个框,把它裱起来。”她心想,“等我功成名就那天,再把它拿出来,作为我心灵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展示给大家看!”
她气鼓鼓地收起画架往回走。走着走着,路过麦当劳,肚子饿了,一摸口袋,唉,只有那准备裱起来的20元了。她犹豫了一下,走进麦当劳,掏出那20元:“给我来个汉堡!”
她最终也没成为著名画家。不过我喜欢她的生活态度,不跟问题死磕,随时准备趴下。日子看起来越过越糊涂,其实却越过越清醒了。
(田宇轩摘自《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江西人民出版社,刘昌海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