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嵘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为讨贾府的哥儿姐儿高兴,便编了一个故事:“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得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有人偷柴草来了。我扒着窗户眼儿一瞧,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原来是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著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
刘姥姥并没有把这个故事讲完,而是留下了一个悬念,于是宝玉好奇心大起,不停地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里做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等到散了,他还拉住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是谁。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施坦提出过一个“缺口理论”。他说,当我们感觉自己的知识出现缺口时,好奇心就产生了。
洛温施坦的观点是知识缺口导致痛苦。当我们想知道一些事却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会觉得身上像长了很痒的疮,不得不抓。要想消除这种痛苦,我们就得把知识缺口填满。
缺口理论的一个重要要求是在关闭缺口前必须先把它们打开,利用对方知识中的缺口,提出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或者向他们展现他们不知道怎么应付的情境。刘姥姥就是用一些深宅大院内的公子哥不知道的事情打开了宝玉知识上的一个缺口,激起了宝玉的好奇心,让他心头发痒。
洛温施坦说:“如果人们喜欢好奇心,他们为什么还会千方百计地想解决掉它呢?他们为什么不在看最后一章前把侦探小说放一放呢?”他的答案是,重要的知识缺口会让人很痛苦。
因此知识缺口并不一定是坏事,它能激起人们学习的欲望。
美国心理学家南希·劳里和戴维·约翰逊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让学生分成两组对一个论题进行讨论。其中一组鼓励学生与标准答案一致,而另一组则让学生提出与标准答案不同的见解。
相对而言,与答案不同的那组学生更有可能去图书馆查找资料,他们渴望填补知识的缺口,找出谁才是正确的那一个。
缺口理论还有一个有趣的地方:知识越丰富的人缺口越多,好奇心也更强烈。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知识渊博的人常常会对普通的事物也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而那些知识贫乏的人,则习惯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
事实上,在积累信息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会越来越集中在不知道的东西上。一个人如果能说得出水浒108将中的20个,他可能会为自己的知识感到自豪,而一个能说得出90个的人却更有可能觉得不满足,因为他还不知道剩下的那18个。
(水云间摘自2020年2月26日《深圳商报》,萝卜叶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