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心华 安 娜
1 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上海 201203
2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 200030
我们在临床上应用越鞠丸加减治疗抑郁症33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本观察共纳入75例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病例来源于上海北站医院2017年2月至2019年10月的门诊患者,对照组39例病例来自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治疗组脱落3例、对照组脱落7例)。治疗组33例中,男11例,女22例;年龄20~68岁,平均45±26岁。对照组32例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19~71岁,平均48±22岁。两组基础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参考《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DSM5)》[1]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中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郁病诊断标准[2]。
治疗组选用越鞠丸(香附、川芎、苍术、神曲、栀子各15g,改为汤剂用药)随症加减,睡眠不安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各15g;便秘者加大黄6g,芦荟12g,生地黄15g;泛酸者加海螵蛸、煅瓦楞各15g;惊悸不宁者加牡蛎、龙骨各15g;胃脘痞满者加焦山楂、焦六曲、炙鸡内金各15g;腹部胀满者加葫芦壳12g,大腹皮15g。对照组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西酞普兰)治疗者12例;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文法拉辛)治疗者10例;西酞普兰联合米氮平(NaSSA类药物)治疗者8例;文法拉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者9例。其中西酞普兰药物剂量范围为10~20mg/d,起始剂量为10mg/d,第5天后改为20mg/d;文法拉辛起始剂量为每天75mg,若效差,以75mg为加量幅度,间隔5天,最高剂量150mg;米氮平治疗剂量为30mg/d。合并其他疾病者合并用药(非治疗抑郁症药物)。治疗疗程均为12周,治疗后4周再次进行随访。
3.1 疗效评价标准: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HAMD24)为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为总体疗效和副反应等。以HAMD24减分率为临床疗效评价标准(临床控制>75%;显效>50%;好转>25%;无效25%),减分率=(基线总分-治疗后总分)/基线总分,以治疗后HAMD<9分为痊愈评定标准。测试人员经过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62。
3.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2.0软件统计分析,检验水平α=0.05(双侧)。两组治疗前人口学相关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治疗前后HAMD24评分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后HAMD24减分率比较采用独立因素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3.3 两组治疗前后HAMD24总分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治疗时点HAMD24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不同治疗时点HAMD24评分比较(±s,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后4周9.16±3.35**14.58±3.42治疗前30.65±3.12 29.96±4.24 8周末16.07±3.86 16.43±3.79 12周末12.48±2.62*15.61±2.87
3.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控制6例,显效11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9%;对照组临床控制3例,显效5例,有效11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59.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对照组出现勃起功能障碍2例,尿不尽4例,心率加快4例,恶心、头晕、多汗、失眠、口干、便秘各1人次,共16例,发生率50%;治疗组仅出现恶心2例,发生率6.1%。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越鞠丸是解郁经典方剂,来源于《丹溪心法》,为朱丹溪针对气、血、火、食、湿、痰六郁所设。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苍术燥湿运脾,以治湿郁;川芎为血中气药,理气活血,既活血祛瘀治血郁,又助香附行气解郁;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栀子清热泻火,以治火郁;因痰郁乃气滞湿聚而成,若气行湿化,则痰郁随之而解。抑郁症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病机多为肝气郁结,情志不畅,郁久而发,常伴有纳差、胸闷等症状,与上文所说“六郁”颇多相像。结果显示越鞠丸加减治疗抑郁症疗效优于抗抑郁西药治疗,HAMD24减分率显示越鞠丸具有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的作用,且安全性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