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凤梅
(贵州贵定县中医院,贵州 黔南 551300)
随着我国的老龄化问题加剧,导致老年股骨颈骨折疾病与日剧增,在其临床治疗中主要通过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并且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1]。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对我院2017年~2018期间的76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以探析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具体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具体影响因素,具体报道如下。
在我院2017年~2018年间随机抽取76名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实施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女病患数量分别为36名和40名;年龄区间在85岁~40岁之间,平均(56.12±3.76)岁;骨折Garden分型I型、II型、III型以及IV型数量分别为15名、20名、18名和23名。
采用持续膜外麻醉,在手术前半个小时安排给予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防止切口感染。手术入路方式包括微创入路以及外侧入路,其中微创入路方式又包括直接前方入路以及外侧入路方式。所有患者均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在术后放置一根引流管抗感染治疗,术后第一天安排抗凝治疗。实施心理干预措施的患者在术前实施针对性心理疏通,术后七天每天进行为期15~30分钟的心理开导治疗。麻醉药效过后,指导患者进行针对性的足踝关节训练,术后一到三天进行肌肉收缩锻炼,并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其助行器辅助下床活动,同时记录每次锻炼时间。
在患者治疗一年后进行上门随访,根据Harris评分量表记录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主要为优秀、良好、差劲三个评估指标);同时记录所有患者的BMI、麻醉方式、隐性出血量、骨密度、手术入路、患肢长度变化、术后疼痛管理以及康复锻炼时间等影响因素数据。
本次研究使用SPSS l5.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正态分布数据资料用(±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若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
(1)髋关节功能评分优秀的有42名,良好有24名,差劲有10名,优良率87%。
(2)患者的BMI、麻醉方式、隐性出血量、骨密度、手术入路、患肢长度变化、术后疼痛管理以及康复锻炼时间等因素对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影响较大(P<0.05)。
BMI越大,体质越胖,而肥胖者生理机能会差一些,会增加髋关节的负重,对其康复训练影响也较大,影响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手术入路方面,由于微创入路对髋关节四周的软组织损害较少,术后的护理也相对简单,对患者病情康复有益。不同麻醉方法对患者的疼痛缓解效果也不尽相同,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延长康复锻炼时间。在隐性出血情况方面中,它可导致患者发生贫血,使其精神面貌不佳,进而降低其康复锻炼的能力,对其髋关节功能的恢复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2]。
在本次对我院76名老年股骨颈骨骨折患者的近一年的过往资料分析后,我们发现,虽然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对其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治疗有效率为87%),P<0.05,但是患者的BMI、麻醉方式、隐性出血量、骨密度、手术入路、患肢长度变化、术后疼痛管理以及康复锻炼时间等因素是主要影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若在临床治疗中多加注意这些影响因素,将会大大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实施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其髋关节功能恢复仍然受许多因素因素影响,在临床治疗中需要多加注意协调各种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