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巧娣(吉林化工学院)
工科类院校对大学生的培养尤其需要加强美育教育,这是过往工科类院校美育不足的警示,也是新时代新国情新任务新目标对新型工科人才的必然需求。近年来,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融通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方向。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协同发展。美育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育在教育过程中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缺失的教育教学成分。因此,探讨地方工科院校美育教育现状与提升策略的课题很有必要。
地方工科类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美育教育在整体课程安排上占比较小,同时在课程安排上由于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其课程目标及课程实施存在很大差别,在美育教学中流于表面形式,教授过程中美学理论与审美实践融合性低,导致学生对美育课程接纳程度不高。
美育教育在发展中并没有依托于社会发展作出教学模式的调整,教学进度缓慢,教学效果不佳,无从体现美育教育在工科类院校的重要性。
由于美育课程在师资力量及课程效果上并未有很好的体验,所以美育课程在工科类院校设置上并非是主要课程,往往归类为选修课。在课程安排上以讲述为主,对审美培养流于表面,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有专业美育教师创新课程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但也因为院校注重专业学科建设,对校园人文建设投入较少,美育活动的资金短缺,学生活动审批困难等原因无法开展。整体上看,工科类美育教育在发展中并不顺利,在校园建设、人力师资、课程建设等多方面需要尽快提升。
美育在工科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能更好地发挥美育教育的作用,提升高校人才的整体素质,必须在美育教学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审美意识和理想,树立正确观念,同时提升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建设健全健康人格、培养正向审美意识与情趣,深入建设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让美育教育在地方工科院校落地生根。
首先,需建立健全美育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曾于2008年提出了相关政策,要求高校把美育课程与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分制管理。在各专业建设中需要加入美育课程,重视美育教育,开设美育必修课程。在课程教育形式上作了多样化调整,将原本理论单调的美育课程转变为与实践课程相融合,或独立以二课堂形式进行教学,将美育从纸面文字立体化,将形式单一的教师讲授或电影鉴赏等教师主导的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引导鉴赏或学生演绎的学生主导课程,提升学生对于美育教育的学习兴趣,在整体课程模式上尝试突破。美育课程在形式上进行改善的同时也需要注重建设相对应的课程评价模式。将美育课程成绩加入学生整体成绩评价中,综合考量学生对于美育课程的参与程度及最终作品呈现,按照比例进行评分。在美育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美、了解美、感受美。
其次,大力建设完善美育教师队伍。在地方工科类院校中,由于学科界定,教师多以理科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与理性思维。在课程上力求保证态度严谨,知识水平准确,但是无法将美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相融通。这就要求工科类院校必须要培养自身教师队伍的美育意识,一方面要对专职教师进行美育意识的普及,另一方面也要建设专业美育教师队伍,完善教师队伍整体建设。在专业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中,不仅要注重教师本身对于美育课程的理论教授,还要考量教师将美育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能力。设立美育教育专业负责人,引领美育教学方向,更新教学内容,在课程研讨中完善美育教育。同时,院校应为专业美育教师提供更多教学交流机会,鼓励教师多作分享与交流,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更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能力,真正发挥美育辅德、美育益智、美育健体的功效。
再次,加强校园美育文化建设。工科类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往往是专业较强的素质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不仅要求学生的专业素质水平高,对专业与审美俱佳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成为目前就业市场的主导。工科类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为学生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利用校内人文环境及文化资源建设美育课程,在人文环境中加强校园内部绿化,提升校园设施建设,为学生业余文化活动提供可用场地。在文化资源建设上合理规划美育文化活动、鼓励学生建立艺术性质社团、参与艺术性质比赛或开展为学生打造提升审美能力的系列活动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美育活动,达到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情感,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目标。
美育教育是地方工科类院校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美育教育对于智力开发、心里建设、素质培养和思维创新等多方面的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美育填补了地方工科类院校知识文化教育的缺口,教会了学生认真对待生命,发挥自身价值。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注重理论知识与美育教育的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