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子衿(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工匠精神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明确指出,国家对工匠精神人才的培养予以了一定的重视,因而许多职业院校开始注重工匠精神的培养工作,并将这种精神积极引入到思政教育工作中。
当前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工匠精神培养的融合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能够促进职业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建设中,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高度缺乏,而提升职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工匠精神的渗透教育,正是培养这种人才的主要路径,其能够满足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能够推进社会的发展,进而促进职业院校的长效发展;另一方面是能够实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单一化,其实施起来效果并不佳,而工匠精神引入后,其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性更强,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学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了水准[1]。
在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一项重要内容,许多院校对该教育的重视程度颇高,因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本质上来看,职业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其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工匠内涵,可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工匠精神在当前社会中的存在感越来越淡薄,职业院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也缺少了这一精神,使得工匠精神的培养始终无法落实,这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有着一定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因而在这种情况下,职业院校应当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中积极融入工匠精神,并以此理念为中心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比方说在创新化理念之后,对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进行改进,可采用校企合作教育的模式,再结合本校自身情况来开展思政教学的实训,企业在学生实训的过程中也要传达工匠的理念,工匠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什么是工匠精神,达到培养高素质,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目的。
对于职业院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工匠精神培养融合方面,教师是思想政治课程的主导人员,其所担负的教育责任十分重要,因而教师本身的思想水平也是决定其思政教育效果关键,思想政治课程还是以理论课为主,而教师本身要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更为透彻,这样才能够在思政理论课中深化工匠精神。
例如,一方面教师本身要对工匠精神相关理论进行学习,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工匠精神,这样才能够将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另一方面是职业院校的教师应当学会与时俱进,在互联网上寻找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案例和理念,并积极学习,也可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交流探讨工匠精神的深度内涵,然后将该精神付诸行动,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引入工匠精神,与学生进行探讨,深化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2]。
分析工匠精神的内涵,其包含了对实践行动的高度认可,也包含了精益求精的重要理念精神,具备了工匠精神也就具备了提高能力的关键,因而工匠精神的培养在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被强化,可利用学与产的融合来进行强化。例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作为学生素养提升的一个方向,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训学习,都应当保证学生将工匠精神作为统领,促进学生将该精神向自身核心素养转换,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教师还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养成坚韧不拔、刻苦努力的学习习惯,也能够帮助学生锻炼自身品格;另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工匠精神加以指导,加大工匠精神内涵的宣传,确保学生在工匠精神的熏陶下提升自我品质,具备将理论付诸行动的良好态度,并在实习的过程中积极总结困难,促进产教结合,提升自我。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生的工匠精神培养还与实际教育环境有着重要联系,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成果,决定着工匠精神培养的延续,因此,还需要进一步营造出以工匠精神为基础的良好教育环境。
例如,职业院校应当重视学风建设工作,指引学生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将尊师重道、艰苦奋斗等价值观引入到学风环境当中,比方说教师可以以工匠精神故事的宣传为出发点,向学生讲述鲁班潜心钻研、不畏艰苦的精神,传达相关思想理念,促进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协调统一,在潜移默化中既进行了思政教育,也完成了工匠精神的推进与培养,同时,教师还应当将新时代的新工匠精神传递给学生,比方说遵守各行业的职业道德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品质。
综上所述,当前工匠精神成为新时期技能人才的重要品质之一,因而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将工匠精神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提升人才的品质。由本文分析可知,工匠精神培养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路径包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中融入工匠精神、提升教师的思想水平,深化工匠精神、利用学与产的融合来强化工匠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