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混合教学模式开展文化传承与“农产品加工学A(上)”专业课程的有机结合

2020-12-20 23:09刘振宇吴继红
农产品加工 2020年23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加工传统

薛 勇,刘振宇,吴继红,沈 群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赋予国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2]。有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来源主要集中在课堂、电视和网络,其中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没有太大的学习热情和兴趣[3]。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是文化诠释、转化、创新的重要阵地。然而,如何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将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在一处,避免强行灌输导致的逆反,是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开设的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农产品加工学A(上)”为例,探讨利用混合教学模式进行文化传承的课程改革的一些方法和体会。

1 课程特点

“农产品加工学A(上)”是食品学科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涉及大宗粮油初、深加工,有4 个班(约120 人) 进行上课。课程专业知识从粮食油料作物的物料开始,介绍谷物籽粒单体、群体及粉体的特性和评价方法;原料预处理的意义、典型原料初加工装备的工作原理及过程;最后重点介绍稻米制米、小麦制粉、杂粮加工、淀粉生产、植物蛋白加工、油脂加工的基本工艺流程、装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等。农产品加工的发展和我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息息相关,为开展文化传统和专业课结合的混合教学提供了基本条件。课程的目标是通过该课程学习,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粮食、油料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发现、研究或解决现实中相关问题;培养从事粮油科学、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能力。课程专业性较强,内容多且相对枯燥,从过往经验看,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有恐惧心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农业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和传承,将混合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有意识地拓展补充与课程相关的文化内容。

2 利用混合教学模式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混合教学模式是著名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在2003 年提出的,他认为:“混合式学习为传统学习和网络学习两者优势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4]。基于混合教学的优势,通过线上线下有效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专业知识结合,开展互动式交流。具体做法如下:

2.1 课前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的教学平台,除发布教师信息、课程大纲、评分标准等常规信息外,还需发布混合教学课前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提前关注微信“雨课堂”等,同时发布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作品,如《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第2 集水稻、第7集大豆等内容,要求学生课前观看。水稻、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人主要的餐桌食物,也是课程将要讲解的重点作物,这两个视频是课程内容的很好延伸,同时其文化内涵也就在无形中传播了出去。课前预习的内容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文化内容使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期待。

2.2 课中混合互动,提高学生注意力

“雨课堂”是清华大学在线教育办公室与学堂在线共同开发的智慧教学工具,可将传统学习活动与移动互联学校活动充分结合,学生利用手机即可实现随时学习的目的。由于“农产品加工学A(上)”专业知识多,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单纯50 min 专业知识讲授容易使学生疲倦、分神。因此,在讲专业内容过程中,有意识地插入文化内容,如在讲稻米制米的过程中,放入甲骨文“稻”的写法及解析,以及“稻”字的演变过程,并配上传统稻米制米的方法,通过图片与文字介绍一下子使学生理解了稻米最简单的加工过程是脱壳,了解古人用哪些工具以及现代化加工过程中如何砻谷、碾米等,这种授课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明显提高。同样,在介绍小麦制粉、杂粮加工等章节中也如法炮制。

课上利用“雨课堂”的提问、随机点名功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除了对重点专业内容提问外,还设计了与文化相关的提问,目的也是引出专业知识的介绍。例如,在第一章《绪论》,提问“五谷”包括哪些?在《小麦制粉》一章中提问“麦饭豆羹”的含义,在《杂粮》 一章中提问“江山社稷”中“稷”的含义等,大多数学生说不清楚,教师在解释之后,引出绪论、小麦籽粒结构,以及如何制粉、杂粮加工等相关内容。

大学课堂课间休息时,学生大多不活动,而是低头看手机,利用课间10 min 的时间,分别播放“发现甲骨文”“野生稻到栽培稻的演变过程”“面条之路”“粟说”等内容,同时开通“雨课堂”弹幕功能,一般控制在3 min 内,给师生提供一个互动的空间,也是下节课的预热。

2.3 课后延伸讨论

课后,教师对学生的不懂页在“雨课堂”讨论区进行讨论,包括专业知识和传统文化,如基于传统文化知识、对谷物加工的再解读等。鼓励学生补充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文化内容,促进搜集素材,延伸学习。

3 教学体会

3.1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上下级的学生有广泛的交流,专业知识可以延续不换,但是文化传承的内容要及时更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利用“雨课堂”投稿功能提供优秀视频链接,这样做不仅减轻教师搜集素材的工作量,更主要的是学生找到的视频多为最新的视频,也是他们喜爱的视频,有助于在课堂上引起共鸣,而且在他们寻找视频的过程中,也进行了延伸的学习。

3.2 传统文化内容的筛选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很多,因此要针对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筛选相关内容,要在恰当的地方放入相关内容,要对视频的内容进行剪辑,只保留需要的部分,而不是简单地提供视频让学生观看。

3.3 选择适宜的发布时间

有调查显示,当代58.8%的大学生周一至周五的课余时间用于学习,而在周六日大部分人倾向于放松娱乐[5],因此将发布的内容和时间进行了分类,专业知识拓展学习的内容放在周一至周五发布,文化传播类的内容在周末发布。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发布时间,可提高学生的答题率。

3.4 控制时长

有研究表明,大部分学习者自主学习视频专注集中在6 min 以内,对长于6 min 的视频,学习专注度会下降,而且较短的视频有效观看时间较长,反复观看次数较多,在线学习者的投入度也较高[6]。根据这一学习特点,将线下的文化内容只做1~2 张PPT,介绍时长不超过3 min,且每堂课只介绍1 个文化内容,活跃气氛且不喧宾夺主;将线上发布视频内容控制在5 min 以内,每个视频均列标题,方便学生观看前了解大致内容。

4 结语

在专业教学的同时,引入与专业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教育,一是增加了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关注度和理解;二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及学习中,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是使得学生通过课下学习和探究环节,增强了对问题的自主探索能力和研究能力。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加工传统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杂志订阅单
认识“超加工食品”
自由曲面加工中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