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挑战与路径选择*

2020-12-20 09:01:47罗膑露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品牌研究 2020年33期

文/罗膑露(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网络舆论治理,不仅有助于营造良好校园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助于提升高校治理能力,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

一、“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治理理念:由管理向治理转变

高校网络舆情仍旧停留在管理的“堵”,未能实现向治理的“疏”转变。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以问题为导向,管理者针对网络舆情产生问题,采取措施,存在“头痛医头,脚痛治脚”现象。而“治理”需注重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实现组织运行效率和效果。目前,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未实现由“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治理”实质上仍是管理层执行。伴随信息化到来,传统管理方式无法适应信息化时代冲击,因此,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转变至关重要。

(二)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包括校方、学生、教师,其管理更加侧重校方对网络舆情管理,校方作为舆情管理合法权利的主要来源,管理主体较为单一。伴随着个性意识崛起,沟通交流工具进步,管理治理由“堵”向“疏”转变,这要求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由一元向多元转变,由单一的校方转变为校方、教师、学生等协同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更有助于各方诉求充分反映,体现治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三)治理技术:互联网大数据下的新形态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带来挑战表现在:一是微博、微信等信息载体的普及,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言论发表平台。二是信息的爆炸化,信息载体的普及和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对学生信息甄别和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提出更高要求。三是多元主体通过信息载体发表言论更自由且影响增大,对网络舆情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高校舆情管理提供更加高效工具的同时,也为信息传播新形态带来了巨大挑战。

(四)治理机制:由碎片化向体系化转变

传统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偏重出现问题后的应急管理,未从源头处解决问题,管理呈现碎片化状态。一是治理主体碎片化。高校舆情治理主体主要分布在各院系,且学校相关部门对各院系监控管理力度相对较小,管理主体碎片化导致治理效能降低。二是治理方式碎片化。舆情管理方式较为多元,但不构成体系,各种方式作用定位发挥边界不清,且不能保障完善程度,为治理能力提高埋下隐患。因此,构建体系化治理机制,形成治理完整回路,有利于舆情治理效能提高。

二、“双一流”背景下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树立“主动、精准”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理念

理念优于制度,制度优于技术。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要取得成效,理念革新是关键。一是树立主动治理理念。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学校应建立专门网络舆情治理体系,加强网络舆情动态监管,建立预警机制。同时,加强学生价值观引导,规范网络行为,提升媒介素养。二是树立精准治理理念。高校要关注重点人群、重点事件、重点过程,精准找到高校舆情治理面临的问题,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方案,进而推动治理执行力提高。

(二)发展多元化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

高校舆情治理有赖于治理主体多元化。一是树立多元主体共治意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者应适当放权,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营造多元主体想参与、能参与、参与好的良好氛围。二是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通过制度保障多元主体参与权,疏通参与渠道,提升参与能力,从而实现多元主体能参与有效性。三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审查监督机制。限定多元主体参与门槛,加强审核,提高多元主体参与质量,最终实现高质量参与。

(三)优化先进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技术

高校舆情治理效能的提高,有赖于治理技术的优化革新。首先,加强自身舆论宣传。借助新媒体工具,构建完善宣传体系,树立良好组织形象,增强舆情话语权。其次,加大对新媒体影响力关注,尤其是自发于学生间的自媒体。通过老师和学生干部参与,提升对这些自媒体的关注能力。通过共建共享,提高自媒体正向引导能力水平。同时,加强监督制约,起到净化自媒体作用。最后,通过智能化数据监测系统,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变化趋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干预,防患于未然。

(四)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机制

健全完善的治理机制要上下联通,形成完整闭合回路。在治理格局上,形成多元共治、协同共进、和谐共赢的治理格局,提升治理效能。在机制上,加强联通共治,各治理主体既各司其职,又相互补位,加强制度保障。在人员配置上,建立自上而下的多元治理团队,加强技能培训及实操演练,提升专业化能力。在反馈评估上,建立反馈制度,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治理闭合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