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电商平台冷链物流现存问题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0-12-20 09:01:47王怡文广西大学
品牌研究 2020年33期

文/王怡文(广西大学)

一、国内生鲜电商平台冷链物流发展情况

近年来,生鲜电商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对冷链物流巨大的需求。2010年至2015年,生鲜电商市场的交易额从4亿元飞速增长到540亿元。2020年,生鲜电商的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1620亿元提升至2638.4亿元,同比增长了62.9%。同时,我国冷链物流也在不断发展,2019年,我国食品冷链物流总额约为6.1万亿元,同比增长27.08%;冷库总量突破6000亿吨,新增库容814.5万吨,同比增长15.56%;冷藏车数量为18万辆。但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冷链物流设备发展仍然比较落后。

二、生鲜电商平台冷链物流发展出现的问题

(一)选择的第三方冷链物流服务水平低

根据中国物资储运协会的调查显示: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20%至30%能提供整个冷链物流过程全方位较完善的服务。以某生鲜电商平台为例,除上海地区自建物流退货率为0.3%,其余由第三方物流承担运输任务的城市退货率高达5%以上,平均每一环节搬运装卸等花费的时间比自建物流多出15到20分钟。

同时,我国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多为小企业,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在业务上不愿意进行配合,服务网络不健全,难以达到平台自建物流的要求。

(二)缺乏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生鲜冷链物流的一大特征是迅速,要求整个冷链物流过程中,尽量减少生鲜产品在室外常温中暴露的时间,防止反复升温降温重复冷冻。由于缺乏专业冷链物流人员,很多平台的冷链物流装卸搬运环节耗费时间较长,运转效率低。同时,普通的运输人员对冷链专业技术不熟悉,无法处理出现的应急情况,对运输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货物冷藏环境达不到冷藏标准。

(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善

很多生鲜产品没有经过预冷就直接运输或直接入冷库,会使产品损失10%至20%的价值。在运输过程中,可用的保温冷藏车数量少,并且很多冷藏车都是经过改装作为冷藏车使用的,制冷效果大大低于正规冷藏车。

同时,许多第三方冷链物流缺少生鲜农产品的专用基础设施,很多使用塑料箱和保温冰袋进行制冷,不规范不专业。信息化设备缺乏,生鲜电商平台和第三方物流沟通不畅,冷链物流全过程平台没有办法全程跟踪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

(四)末端配送成本高

生鲜电商平台客户下单位置分散,如遇到交通高峰期,不可避免发生阻塞和延迟,客户和配送人员的交接时间难以调配会导致生鲜产品在等待收货过程中品质降低。同时还需专门的小容量冷藏设备维持生鲜品质,加之配送颠簸产生耗损,导致退货率高,总成本增加。一些冷藏车在末端配送时会受到交通部门监管的影响,比如像北上广等城市对货车进城时间和区域都有严格的限制,这给生鲜电商的末端配送带来了极大的阻碍。

三、生鲜电商平台冷链物流相关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自建冷链物流

积极融资,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目前第三方物流的服务水平远远低于目前市场的要求,建设属于自己平台的冷链物流可以满足平台在配送方面对速度和质量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冷链物流的标准化程度,使运输效率得到增强。并且整个运输过程中各环节可以流畅衔接,能积极地针对市场多变的情况作出反应,保证对整个物流过程的监督管理,更有利于进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二)引进和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

电商平台需引进专业的冷链物流方面的人才,提高冷链物流服务人员的工作水平,要求冷链物流每一环节的参与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学习先进的冷链物流与计算机知识,紧跟冷链物流发展趋势,明确个人的岗位职责,有解决运输中出现突发问题的能力。加强对冷链物流运输过程的监管,监督第三方运输企业,同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实行完全的信息交互,实时掌握运输途中的物流情况和生鲜商品的保鲜状态,提高整个冷链物流的运输效率。

(三)完善冷链物流相关基础设施

配置相应的预冷设施和制冷机组,使生鲜产品在采摘后进行充分预冷,节省冷链运输中的冷藏成本,降低损耗,提高生鲜食品新鲜度,有利于后期运输配送的进行,保障生鲜产品的品质。同时,增加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构建信息网络,大量购置专业冷藏车,减少或停止使用市面上出租改装的冷藏车或者二手冷藏车,增加平台自己可调用的冷藏车数量,提高运输效率,保证商品运输质量。

(四)提高末端配送质量,创新配送模式

末端配送的设备可使用有保温隔层和冰板的改装型小三轮车代替电动车,再配之可循环使用的冰袋及防震包裹来放置生鲜产品,减少最后一公里冷配带来的机械损耗。同时加大投入末端配送人员数量,快速处理最后一公里的订单配送。

对不同类型的订单智能选取不同的宅配方式,采用自营、第三方冷链、众包模式或共同配送相结合的配送模式,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从而降低末端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