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

2020-12-20 22:49:42马存勇
关键词:理论课思政政治

马存勇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教师是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关键,更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一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是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光明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要按照“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提升教师素养。近年来,学界关于思政课教师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如毛玲(2013)认为,思政课教师应具备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突出的专业素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2)毛玲:《从学生评价的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本素质》,《教育与职业》2013年第9期,第84-86页。;马慧婷(2011)认为,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培养目标应包括和谐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结构(3)马慧婷:《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培养目标——基于和谐视角》,《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第3期,第71-73页。。二是思政课教师素养存在的问题,如金丽馥(2015)认为,思政课教师存在理论功底不扎实、专业素养不强、政治立场不够坚定、个人缺乏责任心和敬业精神等(4)金丽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四有”标准的理性审视》,《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第22期,第54-56页。。三是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的措施,如吴俊(2018)、阎占定(2016)和邵西梅(2017)分别从思想政治素养、专业技能、道德品质等方面作了论述(5)吴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考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年第7期,92-94页。(6)阎占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6年第10期,第64-68页。(7)邵西梅:《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提升》,《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1期,第94-98页。。现有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也存在研究内容不够细致、所提对策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本文分析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并从教师队伍建设、相关制度建设及思政课教师素质和能力建设出发,探究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内涵

教师核心素养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到关键性和决定性作用,能推动、保障教师科学有效地开展教育工作和促进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的专业能力素养(8)赵垣可、范蔚:《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核心素养发展问题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83-88页。。“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内涵的精准概括,也是当前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标准、新要求。“六个要”从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三个维度,勾勒出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整体形象,形成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整体结构。

(一)政治素养指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政治方向

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与思政课的属性密切相关,政治性作为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政治素养在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体系中的中心地位。

1.政治要强: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的核心要义。政治要强,是指思政课教师须树立政治信仰,保持政治定力,培育政治担当。一是要坚定政治信仰。思政课教师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深深刻进心底,不仅要成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拥护者,更要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实践人(9)王树荫:《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第11-15页。。二是要保持政治定力。思政课教师要坚守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保持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在大是大非面前坚守底线,不仅能够抵御诱惑、应对挑战,而且能够帮助大学生消除思想困惑、增强政治认同。三是要培育政治担当。思政课教师要恪守政治规矩,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自身的职责和使命;要落实政治责任,在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的同时,主动回应当前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情怀要深:思政课教师政治素养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0)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凝练在政治情怀之中。一是要厚植家国情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家国情怀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思政课教师要通过理论学习,增强情感认同,将个人理想融入爱国情、报国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增强“四个自信”。二是要秉持坚毅的传道情怀。思政课教师要秉承“理直气壮、守正创新”的传道情怀,抓住大学生成长的“拔穗期”,讲好思政课,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大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以自身的良好品质为大学生树立榜样。三是要坚守真挚的人民情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推动者。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回应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站稳三尺讲台,做人民满意的思政课教师。与此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民情怀,使他们树立起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成为心中有党和人民的时代新人。

(二)专业素养奠定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根基

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价值观塑形期、成长“拔穗期”的叠加期,这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不仅需要坚定的政治素养,更需要突出的专业素质。

1.思维要新: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恩格斯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873页。思政课教师要根据新时期思政课的新形势、新特点,及时更新思维方法。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在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打破原来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经验式、教条式、单向度的教学思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探索提升思政课获得感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建立新的教学思维,创新课堂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政课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教学工具越来越科学化,教学平台越来越多元化,思政课教师在教学思维上也应该与时俱进,比如,运用“大数据思维”对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作量化分析,增强教学的针对性;通过“互联网+”思维更新知识储备,改变认知方式,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视野要广: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的关键。视野决定格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若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必须拓宽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一是要扩宽知识视野。思政课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功底,又要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储备,这样才能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亲和力,将思政课讲好、讲透、讲活。二是要开拓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影响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也越发紧密,要“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2)习近平:《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的贺信》,《人民日报》2019年1月4日,第1版。。思政课教师要将国情和世情相结合,直面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鼓励大学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视角思考问题,理性看待国内外形势,正确把握国际关系。三是要开阔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要博古通今、鉴古知今,指导大学生用历史视野看待我国当今社会发展中所蕴含的历史规律(13)陈伟宏:《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2期,第86-90页。。同时,要善于挖掘历史素材,引导大学生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中汲取养分,从我国近代百年革命史中寻找力量,增强思政课的历史厚重感,提升他们的文化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道德素养展现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格特质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以精湛的专业技能赢得大学生的认可,更要在思想价值层面以自身的人格特质征服大学生。思政课教师只有通过高度的自律和高尚的人格,才能提升个人魅力,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1.自律要严:思政课教师道德素养的基本前提。自律意味着严格的自我约束力,坚定的意志力。一是要勇于“律心”。“律心”是指思政课教师在内心责任和使命的驱动下,坚守初心,克制欲望,不受社会利益驱使,不为外界困难所束缚。二是要善于“律言”。“律言”是指思政课教师要正确把控自己的言论,守好言论底线,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14)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3月19日,第1版。。三是要慎于“律行”。“律行”是指思政课教师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时刻规范自身行为,身先垂范。

2.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道德素养的内在要求。人格要正,既是教师道德素养的目标,也是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思政课教师的人格修养体现在求真、向善、尚美三个方面。一是要以务实的作风,塑造求真人格。这要求思政课教师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工作,尤其是在理论学习和掌握上要坚持求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二是要以良好的道德品质,塑造向善人格。这要求思政课教师提高师德修养,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守好师德底线,做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育者和示范者。三是要提升个人魅力,塑造尚美人格。尚美人格集中体现在教师的个人魅力上,需要通过渊博的学识来支撑、良好的精神状态来依托、高雅的个人情怀来升华。只有提升个人魅力,思政课教师才能获得大学生的认可和信任,从而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与感召力。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面临的问题

培育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但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

(一)队伍建设不健全

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高校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对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定,落实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校长承担起政治和领导责任做法,难以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培训体系不合理。一方面,培训方案过于粗略。培训方案未根据思政课教师年龄、教学经验的差异等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导致培训缺乏实效。另一方面,培训内容过于单一。培训内容仅限于专业理论知识或者教学方式,未设置实践环节,导致理论知识不能及时得到实践检验,使培训效果大打折扣。三是教师数量和职称结构不合理。刘武根(2018)调查发现,根据思政课专职教师配备比例要求,按照2018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总规模3 699万人计算,全国高校思政课专职教师缺口约4万人,缺编近一半(15)刘武根:《机制攻坚视域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北京教育(德育)》2018年第10期,第61-66页。。陈晓云(2019)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困难,教授比例低、讲师比例高,有不少思政课教师直到退休仍是副教授或讲师(16)陈晓云:《高校思政课教师发展中的矛盾、困难及其成因——基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职称晋升的调查与研究》,《江苏高教》2019年第9期,第93-97页。。

(二)选聘考核等制度不完善

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离不开相关制度的支持。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选聘制度不科学。守好“入门关”,对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直接作用。当前部分高校为缓解思政课教学压力,聘用部分兼职教师,没有突出学科性和专业性,一些思政课教师既不具备思政教育专业背景及相关教学经验,也不具有充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二是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在职称评审中,高校依旧采用“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体系,导致思政课教师难以两头兼顾,不利于其核心素养的提升。三是交流机制不健全。部分思政课教师仅是课程的传授者,对大学生思想状况一无所知,对优秀同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知之甚少,对国内外理论研究最新动态缺乏了解,极大地限制了自身能力的提升。

(三)个人素养和能力不足

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尽管受教师队伍建设和相关制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在根本上取决于思政课教师自身。当前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和能力的不足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储备不全面。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是实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的基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掌握不全、研究不深,知识更新速度迟缓,理论与实践脱节;对党和国家的重要理论、会议精神学习不够深入,对其与思政课相关度结合不到位;对国内外重点、热点时政问题不够敏感,不能作出适时的回应。二是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思政课教师在提高个人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上仍有不足,如坚守传统“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式,不能根据学生特点采取课堂互动、案例分析和专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不能借助自媒体平台将网络教学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既影响教学效果,也不利于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三是缺乏敬业精神。部分思政课教师对待教学工作态度随意,仅将其作为谋生的手段,还有的在课堂上随意发表不恰当的个人言论,没有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

面对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国家相关部门、高校以及思政课教师自身都应该重视起来,共同构建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一)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要严格按照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一是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支持力度。高校要加大对思政课教师教学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配备相关网络资源和教学设备,提供良好的教学和科研环境;提高思政课教师待遇,根据学校实际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专项津贴;设立思政课建设经费,为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资金支持。二是要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一方面,精准制定培训方案。对资历较浅、教学经验缺乏的青年教师要侧重于政治素养和道德素养的培育,进行政治教育、情怀教育和师德教育;对教学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教师要侧重于专业素养培育,进行思维和视野培育(17)吴潜涛、张磊:《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教学与研究》2019年第7期,第5-12页。。另一方面,拓宽培训渠道。要建立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定期安排实地考察,支持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三是要加大人文关怀。要认识到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重、重复性强、科研精力投入有限的现实,在职称评聘和课题申报上给予倾斜,提升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二)完善思政课教师聘用考核制度

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是要完善选聘和培养制度。在选聘过程中,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准入门槛,从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道德素养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高校可制定特聘制方案,聘请一些政治素养强、专业素养精和道德素养高的党政干部、楷模人物、名师大家走进思政课堂授课。同时,探索思政课教师培养机制,包括制定相关政策,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建设,为思政课教师培养提供沃土;鼓励高校建立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专项计划,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思政课教师在职深造等。二是要完善思政课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制定教学科研成果评价方案,将课堂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同时列为评价指标;细化成果认定方案,将在主流媒体发表的文章纳入成果范围;建立同行专家评议制度,评议专家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主,可适当吸收相关学科专家参加(18)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01-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2002/t20200207_418877.html。。三是要建立思政课教师协同交流机制。一方面,实行同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交流机制,提高思政课教师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建立校际交流制度。通过集体备课、集中学习等方式,拓宽思政课教师的视野,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

(三)提升思政课教师个人素养和能力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一是要提升理论学习能力。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把握中厚植理论基础,增强理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对学术前沿和理论动态的追踪来开阔视野,并不断探索和研究,努力实现理论突破和创新(19)张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探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年第14期,第17-19页。。二是要增强榜样学习能力。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向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学习他们优秀的思想品德,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敬业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教学相长,向优秀的青年学子学习,学习他们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新颖的思维方法。三是要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既离不开理论学习,也离不开实践检验。思政课教师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要通过调查研究获取一手材料,使课堂教学更富吸引力、科学研究更有说服力。通过实践交流,思政课教师也能反思自身的不足,进而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理论课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 03:54:14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 03: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