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羊肚菌大棚栽培技术

2020-12-20 22:09苏文英谭一罗刘晓梅杨和川梁长东秦裕营任立凯
农业与技术 2020年23期
关键词:原基羊肚菌种

苏文英 谭一罗 刘晓梅 杨和川 梁长东 秦裕营 任立凯

(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连云港市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属于亚热带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境内土地类型多样,土质较为肥沃,适宜多种作物生长。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历经30a以上的发展,生产品种日趋丰富,产量逐年持续增长,产值持续增加,工厂化企业聚集度、规模和产能均居全国领先水平,成为全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但产品同质化也是目前连云港食用菌产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如,全市企业及合作社中,杏鲍菇企业占80%以上,导致各企业相互压价,也影响了连云港食用菌在全国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根据目前市场供求关系,稳定甚至调减大众鲜食食用菌产品生产规模,适度发展珍稀名贵食用菌,如羊肚菌、猴头菇、大球盖菇等,增加相关食用菌产品市场供应,对促进连云港市食用菌产业持续稳健发展,提升连云港食用菌产业在全国食用菌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1,2]。

羊肚菌(Morchella spp.)是一类名贵的食(药)用菌,属子囊菌门(Ascomycot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形似羊肚、味道鲜美,我国明代的《本草纲目》中就有对其“甘寒无毒,益肠胃,化痰利气”的记载[3]。羊肚菌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抗肿瘤、抗氧化、抗疲劳、降血压、降血脂等药理学作用,开发应用前景广阔[4-8]。最早于1883年,英、美、法就开始了羊肚菌的人工栽培研究。羊肚菌产业具有成本低、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随着羊肚菌室外栽培营养添加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并结合选用适合的菌株,羊肚菌大田栽培、设施化栽培、林地栽培等多种栽培模式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羊肚菌人工栽培自2012年至今已进行了7a的时间,在这7a里种植面积从最初的200hm2发展到如今的9333hm2左右。栽培区域由最初的川渝地区迅速扩张,现如今全国各地除海南以外的各省份均有种植[9-11]。现总结连云港地区羊肚菌大棚栽培技术如下,以供参考。

1 工艺流程

菌种选择→菌种制作→大田除草及整地→棚架、遮阳网搭建→大田播种及覆土、覆膜→发菌管理→外源营养袋制备和摆放→催菇→出菇管理→采收。

2 菌种选择

不同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和商品性状不同,应选用经过系统研究、示范栽培及适宜本地栽培的优质高产羊肚菌品种。

3 菌种制作

在各级菌种制备前,应根据当地种植时间、种植面积等安排各级菌种生产时间和生产数量。此外,在各级菌种生产和培养过程中出现污染等导致菌种不合格的情况难以避免,因此,实际菌种生产数量应稍多于(增加10%~20%)需要使用的数量。

3.1 原种、栽培种配方

杂木屑70%,小麦粒20%,腐殖质土10%,生石灰1%~2%,石膏1.5%;

小麦粒68%,腐殖质土20%,木屑10%,麦麸5%,石膏1%;

小麦粒45%,腐殖质土20%,木屑35%,麦麸5%,石膏1.5%,石灰1%;

杂木屑60%,小麦25%,腐殖质土15%,生石灰1%~2%,石膏1.5%。

木屑、麦粒、玉米芯、稻谷壳等都是原种、栽培种制作常用的原料,菌种制作时应确保原料干燥、无虫蛀、无霉变、无异味,选择颗粒饱满、无杂质的优质小麦。小麦粒提前预湿16~24h,木屑提前预湿6~12h,所有原料混匀后调节培养料含水量为60%~65%。

3.2 装袋、灭菌及接种

羊肚菌原种容器规格通常使用750mL、耐126℃高温的透明、广口原种瓶,或对折径(14~17)cm×(28~35)cm耐高温的聚丙烯菌种袋。栽培种使用上述规格的聚丙烯菌种袋即可。栽培袋每袋装干料重量在550~650g,要求袋(瓶)装料上下松紧适宜,不可过度挤压装得过紧。各类容器应使用棉塞或满足滤菌和透气要求的无棉塑料盖代替棉塞。装袋结束后对菌袋进行灭菌,采用高压灭菌的方式,培养料灭菌条件为121℃维持2h。采用常压灭菌时,保持常压灭菌锅内水沸腾,以距离蒸汽发生处最远的培养瓶(袋)料温达到100℃时开始计时,100~105℃维持10~12h后,利用余热再封闭8~10h。灭菌结束后进行降温冷却,当菌袋温度降到25℃时需要及时接种。

3.3 菌袋培养

接种完的原种或栽培种及时移至培养室进行培养,接种好的菌包移入培养室前,培养室应当彻底清扫并进行气雾消毒剂熏蒸消毒。菌丝培养期要保持发菌室完全避光,初始培养温度20~22℃;当菌种萌发至2~3cm直径大小时,降低1~2℃;菌丝生长至栽培袋(瓶)中部时,继续降温1~2℃,直至菌种发满。培养过程中应经常转瓶、翻堆,防止温度过高导致“烧菌”。发菌期注意培养室每天清晨进行通风换气30~60min,培养过程中空气湿度保持55%~65%。菌种培养期间应当定时开展质量检查,菌丝应当浓密、有菇香、无异味、无杂菌污染、无虫害。

4 栽培管理

4.1 场地选择

羊肚菌在平原、盆地、丘陵等地形均能种植,但是种植场所需要的环境条件应靠近水源、不积水、排水方便。羊肚菌栽培土壤要求pH为6.0~8.5,最适土壤pH为6.5~7.5,适宜选择疏松肥沃的土壤,不能选择过沙的土壤及盐碱土,含沙量高的土壤保湿性差,黏性大的土壤易板结、透气性差。

4.2 大棚建设

大棚高2~3m,宽6~8m,长10~30m,距离地面0.5~1m处设置可调节通风口,通风口设置防虫网,棚顶覆盖塑料膜。羊肚菌菌丝生长需要避光环境,因此栽培羊肚菌的大棚在播种后或播种前可以覆盖遮阳网,一般选用4~6针、透光率10%~15%的遮阳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冬季降雪较多的地区应当尽量选择拱棚,避免使用平棚;且当遇到大雪天气时,要及时铲除大棚上的积雪,避免积雪压垮大棚。

4.3 整地做畦

栽培前1~2个月大棚周边清除杂草,栽培大棚内应采用人工或机械除草。在除草后、耕地前棚内及周边应撒适量生石灰,通常施用量为50~100kg·667m-2。生石灰起到调节土壤pH的作用,对土壤中的杂菌和虫害有杀灭作用。撒石灰后进行旋耕,土地翻耕深20cm,土块粒径3cm左右,以土壤不结块为宜。平整土地,按宽0.6~0.8m作畦,畦面高10cm,畦间距30cm作沟。畦间开沟的目的是便于管理、采收时人员行走,以及起到排水作用,避免畦面积水。此外,场地四周也可撒生石灰对病虫害起到防治作用。

4.4 播种

羊肚菌属于低温品种,自然条件下,羊肚菌栽培季节应选在秋冬季,自然气温下降到18~25℃,地温20℃以下,连云港地区适宜播种时间选在11—12月。播种时挑选质量合格的菌种,剥去菌种袋。双手、播种工具、塑料盆等表面消毒后,用手捏碎或用菌袋粉碎机粉碎至直径1~1.5cm大小的菌种块放于塑料盆或编织袋中,运送至大田准备播种。播种方式可采用撒播或沟播,撒播时将菌种揉散或用菌袋分离机打散,均匀撒于畦面,用钉耙或旋耕机在畦面上旋耕10cm,使菌种和土壤混合;沟播时于栽培畦面上每间隔20~30cm挖沟,沟深5~10cm,将菌种均匀撒入沟中,后用畦面上的土回填沟内,土壤覆盖菌种厚度约3cm。需菌种150~200kg·667m-2。

播种后,立即在畦面覆黑色地膜,地膜厚0.004~0.015mm,宽度与畦面一致或略宽,膜上每间隔20cm打孔透气。羊肚菌生产中通常使用黑色地膜,能起到加快积温、保湿、防涝、促进菌种萌发、抑制无性孢子过度生长及抑制杂草生长的作用。

4.5 外源营养袋添加

外源营养袋添加技术是当前羊肚菌大田生产的关键,目的是为羊肚菌生长发育提供必要的外源营养。外源营养袋制备方法与原种、栽培种相似,常见配方:小麦40%,杂木屑30%,谷壳20%,腐殖质土10%,石灰1%~1.5%,石膏1.5%~2%,磷酸二氢钾0.1%~0.15%;杂木屑30%,玉米芯30%,小麦25%,麦麸5%,腐殖质土10%,石灰1%~1.5%,石膏1.5%。

播种后7~20d菌丝出土,畦面土壤变白,出现大量孢子时立即放置营养袋。将营养袋用小刀于一面划口或钉板扎孔,以营养袋内营养料不掉落为宜。掀开地膜,营养袋开口(孔)面紧贴土壤,与土壤充分接触,再将地膜拉回。放置营养袋(湿重)750~1000kg·667m-2。补料后畦面的羊肚菌菌丝会向营养袋内生长,袋内菌丝将外源营养袋的营养成分向土层菌丝传送。

4.6 催菇

当气温开始回升至6~10℃时,菌丝逐渐进入恢复期,此时大棚塑料膜、遮阳网等设施全覆盖,遮阳网采用4~6针即可。出菇前20d左右移除地膜、营养袋,通过创造不利于羊肚菌营养生长的条件,使其转向生殖生长。实际生产中应根据产地气候环境条件确定催菇时间,在严寒时避免处于原基分化期。掀膜、撤袋后进行大水催菇,通过喷灌或沟内漫灌的方法使土壤畦面完全浇透,及时排走积水,必要时可重复2~3次达到良好催菇效果。此后,控制土壤含水量在20%~28%,通过微喷适量补水即可。羊肚菌原基形成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原基发生后极易因空气湿度过低造成失水萎蔫,因此,原基发生前及原基分化后均要控制空气湿度在85%~90%,气候干燥时可少量喷水,刺激原基形成。棚内温度控制在5~20℃,昼夜温差控制在10~15℃。催菇掀膜后,羊肚菌菌丝由黑暗环境暴露在一定散射光下,增加散射光光照,通过适当散射光有助于刺激原基形成及子囊果生长发育。

4.7 出菇管理

通常催菇10d左右,畦面出现大量针尖状原基,原基发生后,0℃以下低温、干燥环境及大风等恶劣条件均会给羊肚菌原基造成不可逆伤害,因此提高原基成活率至关重要,依据需要选择保温棉被、草帘、双层棚等措施增温、抗寒。同催菇期一样,原基保育期需要适量通风,且随着子囊果生长要逐步增加通风时间和通风次数,但在原基保育期尤其要避免湿度骤降、原基萎蔫,保持空气湿度在85%~90%,土壤含水量20%~23%,同时原基生长的最适温度在10~15℃。随着原基继续分化,明显能观察到菌盖和菌柄形态分离,形成幼嫩子囊果。此时,保持环境温度5~20℃,二氧化碳含量在400~600ppm最适宜子囊果生长。当菇蕾长至2cm左右时,维持土壤含水量18%~23%,土粒不发白,空气湿度在85%~95%。当幼菇继续发育至后期快速生长阶段时空气湿度可调整至80%~90%。羊肚菌幼菇期是决定其商品性的重要时期,避免大水灌溉,补水以沟内滴灌和喷雾为主。

5 采收

当羊肚菌整菇长至7~12cm,菌帽网眼充分张开,由硬变软时即可采收。用手指捏住菌柄基部,轻轻扭转,松动后再向上拔起。采大留小,避免损伤周围小菇蕾,轻拿轻放。采下的羊肚菌削去带泥土的菇脚,去除病菇及畸形菇,分级包装。盛装器具应清洁卫生,避免二次污染。羊肚菌在成熟后若不及时采收其重量也不会增加,还会出现菌肉变薄、香味减弱,严重影响品质,因此切不可贪大。

6 病虫害防治

羊肚菌在制种、栽培等过程中经常受到病原生物、不利环境的影响,引起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严重影响羊肚菌产量和品质。羊肚菌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防治方法主要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

6.1 农业防治

选用优良羊肚菌品种,保证菌种质量;保持栽培场所及周边环境清洁卫生;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注意畦面整齐和通风,防治畦面积水;采收时从菌柄基部拔起,避免留下残体;防治菇床喷水反溅,尽量采用弥雾状喷雾增湿;及时摘除病株,防治病害传播。

6.2 物理防治

使用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粘虫板等诱杀害虫,粘虫板悬挂高度离地0.5m为宜。

6.3 化学防治

使用农药应符合GB/T 8321(所有部分)和NY/T 1276的规定。施用农药用于空棚杀虫、棚外除草。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品种,出菇期禁止向子实体直接喷洒化学药剂,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

7 小结

近年来,羊肚菌作为一种新兴食用菌,其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羊肚菌在生产中会受到栽培品种、菌种质量、栽培管理技巧、土壤、自然气候、采收加工、市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初次开展生产的菇农和生产企业来说具有较高的生产风险。本文着重介绍了连云港地区的羊肚菌大棚栽培经验,以期为广大栽培户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原基羊肚菌种
羊肚菌“飞天记”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蚂蚁琥珀中发现新蘑菇菌种
基于群体Parrondo博弈的根分枝建模方法
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对家蚕翅原基生长分化的影响
Evaluation on formation rate of Pleurotus eryngii primordium under different humidity conditions by computer vision
手外伤感染的菌种构成及耐药性分析
食用菌液体菌种栽培技术的探讨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